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逃荒有空间,全家魂穿古代搞事业》正文 第612章 村建理事会之可持续发展
    第一次参加理事会的桃林开荒负责人谢友陶显得有些紧张,他站起来,声音不太稳:

    “会、会长,里正,各位管事。百亩桃林目前已经开荒了二十亩,其中十八亩已经按照规划种上了‘洒锦蜜’桃树苗,基本是开垦出一块就立刻种下去,没耽误。

    后续的修枝、施肥、冬季防寒保暖这些工作,我们已经安排了人手,与开荒种树同步进行。

    我、我保证,一定在上冻之前,把百亩桃林全部开荒、种植完毕!”

    他说完,才松了口气坐下。

    保安队长谢石墩也是头一回在这么正式的场合发言,脸上有些涨红,说话有些结巴:

    “村、村里治安总体良好!我们保安队现在每日三班,双人一组巡逻,还固定派了一个兄弟到学堂做门卫。

    就是……就是最近外来游客多了,总有些人不守规矩,乱扔杂物,还有不小心踩坏田埂的。我们已经立了牌子。但、但是人手确实不够,有时候盯不过来……”

    牧场管事杨觅面露难色,语气沉重:

    “会长,里正,牧场那六千亩地是清理出来了,看着是宽敞。但现在最头疼的就是两件事——水源和草料!

    地方太大,目前就靠那两条小溪流,现在还没有牛羊马儿进场,问题还不明显。

    可后期牲畜进场,总不能把所有牲畜都挤在溪边放牧吧?草料更是大问题!我们目前已经安排了六十号人在抢播草籽,可这天老爷不下雨,地干,苗出不来啊!眼看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要是冬前这草长不起来,根扎不深,开春这牧场可就难办了,买了牲口也没东西喂啊!”

    安居房宿管罗索也说了情况:

    “目前安居房住着外来工两百八十人,还有五十八个空位。秩序方面还算可以。就是有不少人私下打听,问能不能入户咱们桃源村,甚至……甚至想把家里的婆娘孩子也接过来。这事儿我不敢应承,得请理事会拿个章程。”

    听完所有人的汇报,会议室里暂时安静下来,大家都在消化这些信息。

    谢里正看向一直沉思不语、在纸上写写画画的谢广福:

    “广福,你都听到了,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问题也不少。你有什么想法?大家都听听。”

    谢广福放下笔,缓缓开口:

    “大家的问题我都记下了。

    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木炭厂的原料供应瓶颈、砖瓦厂的人力短缺;

    牧场的水源和草料紧迫问题;

    牛马车站运力在高峰期的不足;

    村里基础设施如用水、后勤保障需要提升;

    以及外来工的管理和安置问题。

    另外,学堂取暖、图书角,月兰的新工厂,这些都是关乎未来和发展的好事。”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开始逐一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关于木炭厂原料。”

    他看向姚大:“附近山林的杂木必须保护性砍伐,不能透支。

    我建议,理事会立刻拨款,由长河牵头,外派专人,在云槐县设立一个长期的‘收购点’,专门负责从外面收购村里急需的原材料,这个收购点还可以作为咱们桃源村对外的正式窗口,以后村里招工,打广告,采买都可以让收购点去操持。

    当然,成本增加在所难免,但为了长远和信誉,这钱得花。

    同时,姚大你要精确计算现有原料还能支撑多久,在木材问题没解决之前,可以婉拒一部分非紧急的订单,并向客户说明原因,保住咱们‘黑金炭’质量过硬的口碑比盲目接单更重要。

    还有,为了防止咱们村过度砍伐林木,还得安排上树苗补种,等这一批开荒桃林的外来工完成了工程,可以和他们说一说,过完年,咱们村还要种树,他们要是还想来,可以提前报名,若是不报名,到时名额满了可不收了。”

    姚大认真记下,点头道:

    “会长说得是,我回去就勘察山林,核算库存和消耗,尽快把采购需求报给理事会。”

    “砖瓦厂的人力问题,”

    谢广福看向姚二:“村中人口有限,稳定且福利好的岗位必须优先满足本村人。

    如果确实人手紧张,我建议,可以从目前在安居房表现优异、工龄长、能力强的外来工中,选拔十人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补充进砖瓦厂。

    具体选拔标准,由姚二你和长河共同制定,要确保人品踏实、肯干。”

    姚二连忙应下:“好!我记下了。”

    “关于外来工想接家眷和长期落户的问题。”

    谢广福语气明确地对罗索和众人说。

    “目前阶段,桃源村不应轻易同意外来工的入户申请。

    我们提供的是工作机会,他们凭借劳动获取报酬。

    安居房的管理必须严格,确保秩序。

    但对于那些确实表现突出、对村子有贡献、且人品可靠的,可以作为后备力量观察,未来村里若有新的产业或岗位需求,可以优先考虑他们。

    这一点,要对外来工们讲清楚,稳定人心,也让他们有奔头。”

    罗索点头:“明白了,会长,我会把理事会的意思传达下去,既安抚他们,也明确规矩。”

    “接下来,是几个需要建设和投入的项目。”

    “月兰食品加工厂的选址,理事会原则上同意你选定的那块工业用地。

    关于通水管道,翠花婶子要的木盆木桶,我都同意。这不仅仅是满足你们两处的需求,更是咱们村基础设施升级的开始!

    我建议,不如一步到位!

    就以月兰食品加工厂和祠堂后勤点为实验,从青川河的大水车那里,铺设一条足够粗的主竹管过来!

    这条主管道一定要口径够大,不仅要满足当前需求,更要为咱们村未来实现‘户户通水’打好基础!

    排水问题大家不用担心,咱们村的村道下面不是都预留了排水暗渠吗?正好可以利用起来。”

    谢长河插话问道:“会长,这铺设主竹管,工程量和花费可不小,你估算过吗?”

    谢广福点点头:“估算过。主竹管材料、人工,加上连接到实验区域的支管,初步估计需要八十到一百两银子。这笔开支我认为很有必要。”

    “好!通水是大事,这钱该花!”谢里正拍板支持。

    谢六爷和谢九爷也点头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