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29章 自强应身
    旃檀功德佛证道大觉,成为了如来佛祖之后的又一真圣佛祖。

    未来,还会有取经人,但,那些只会是旃檀功德佛的度世化身,不复为西天拜佛的修佛者。

    由于神退人进,原本的三个徒弟一个白龙马,全部都会消失。

    这一场取经,将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法。

    人仙道大兴,三界之内,不再讲灵山大雷音寺,讲的,只是西方极乐世界,与彼岸解脱。

    旃檀功德佛对来恭贺的众多真圣躬身行礼,礼节周到,这并非他喜礼,而是大觉之心,应世普渡,不因分别心和自我拘束。

    入乡随俗,主动入世,他从不惮于和光同尘。

    由于他本就有佛号,因此证道大觉之后,旃檀功德佛保留了佛号,加了佛祖号。

    因为有些交情,李海益代表方寸山,送了一根菩提树枝。

    开悟智慧,增长见识。

    李海益作为准大觉,在为旃檀功德佛祖高兴之余,也在寻找自己的证大觉之契机。

    “导人自强?负山度心佛,我曾听我佛如来讲法,说你曾负四山道场度佛,分别载大智、大悲、大愿、大行超脱彼岸,从苦海解脱?”

    旃檀佛祖对李海益指点道:

    “或许,你可去寻四大菩萨,问问自强大觉之法!”

    李海益闻言思忖半晌,心中灵光闪烁,觉得此言有理。

    实际上,能寻得证大觉之契机的方法,当然不止一种。

    当年,李海益指点孙悟空在心光混沌之中证道,代旃檀功德佛祖行了师责,如今,旃檀功德佛,就指点李海益去寻四大菩萨,算是回了这份因果。

    李海益并不在乎成道契机来源,反正,他和天庭、道门、佛门关系都算不错,因果纠缠都不浅。

    这点因果,不是大事。

    成道恭贺礼毕,李海益跟着,就去寻观世音菩萨去了。

    当年,观世音菩萨,曾经与李海益有些交集,参与西游,还是她引导的。

    如今上门求教,观世音菩萨没有半点推脱:

    “人皆有向善之心,既然居士来我处寻觉证,我自当随缘化渡。说起来,我这里有一篇《大悲咒》,赞叹广大圆满无量大悲心陀罗尼经,你若能负此经,或可助你渡人自强,觉证圆满!”

    说完,有大悲观自在菩萨之称的观世音菩萨,就念诵起了大悲咒。

    一字一顿,经文凝成心咒,刻入李海益慧光之内,化作一座山形咒塔,浮沉不定。

    原本分出的负山分身,与本体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似乎,有回归之象,但又不是真的回归,而是一种,更加深层次的转化。

    九九八十一日之后,李海益起身,躬身谢过观世音菩萨传咒。

    转身离开,去寻第二位,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为大愿菩萨,他看到李海益,并无多言,只是口中咒文一转,念诵起了《地藏本愿经》。

    与观世音菩萨一样,这经文,含大愿真意,刻入慧光心海,凝成一大愿塔山。

    其后,李海益去寻大行菩萨普贤尊者,得了《十大愿行咒》,也就是《普贤菩萨心咒》。

    三咒经入心,李海益感觉,负山分身,化作了一道似有似无的特殊存在。

    想起之前菩提祖师对佛门功行的介绍,李海益心中有了猜测。

    似乎,四大菩萨是帮着他把负山分身,炼成了一道应身。

    引渡自强之心,这正好是只求来世的佛门,最欠缺的东西。

    如今,李海益所证自强之心,似乎恰好弥补了佛门缺陷。

    怪不得四大菩萨愿意帮忙,原来,就和孙悟空在心光混沌之中觉悟证道,会留下巨猿混世神界这一有益变数一样。

    李海益借佛门咒经觉证,也会留下自己的大觉功果应身。

    “之前,都是我一箭双雕,没想到,被人给算了一道!哈哈,不过无妨,如此,因果恒平,倒也是一桩美谈!”

    当年,菩提祖师化名须菩提,于如来处学佛,留下了解空第一的名号,对佛门经论,也有功果。

    虽然后来菩提祖师学通三教,已然不拘泥于佛道。

    但在佛门留下的高论,至今仍在。

    如今,轮到李海益了。

    想明白怎么回事之后,李海益洒脱一笑,心中欣喜。

    自己的大觉之心,看来是被佛门看透了。

    不过,那又如何。

    这三界之中的大觉金仙,都在主动推行自己的大觉之心,因为,此心不灭,大觉不灭。

    这本就是一样修行功果,佛门愿意帮着传播,是好事。

    最后一站,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处。

    之所以,最后拜访这一位。

    主要是与李海益修行的根本法有关。

    李海益以智慧法入门,《菩提长生功》凝慧光,涨智慧,后来又以天罡慧心剑为本命法宝,与文殊菩萨,多有契合之处。

    四大菩萨的顺序,对于每一个修行者而言,都是不一样的。

    李海益觉己之心最强,因此大悲之念最孱弱,第一个寻观世音菩萨,就是为了补足觉众生之不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后是寻地藏菩萨,大愿有根,虽弱但存。

    愿不大,但李海益做的却不少,因此第三位去寻普贤菩萨。

    这智慧分辨,最被李海益看重,因此最后来寻文殊菩萨。

    如此,大悲、大愿、大行、大智,四大功行平衡自洽,与所觉之自强大觉之心共鸣。

    李海益只觉四大本心内敛聚合。

    以自强为核心,重新蜕变。

    然后,以不可思议之速度,快速扩张。

    四座经咒塔山,不断复制。

    负山分身本在弥勒佛身旁听经。

    忽然,化光消散在原地。

    半晌之后,又凝回原形,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化,但又似乎,完全不再是一个东西。

    作为本体的李海益知道,如今,他已经没了分身。

    有的,只有一个应身。

    这应身应众生所求而生。

    但有自强之心,即可引负山应身载渡。

    此应身随缘化渡,可引动自强之念,化去颓废自弃之念。

    虽不能带来任何神通法力,但却能给人以动力,补足了佛门只求来世,不求今生的邪念。

    当然,李海益毕竟不是佛门修行者,此应身,并不绑定佛门修行之人。

    之前太上老君给封了道祖道号,加上天庭的正通大帝号。

    持负山佛号,或持道号、大帝尊号,均可引动此应身。

    但,道门本就有“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遁去其一”的理念,不缺这一道自强之心。

    而三界天庭,更是天行有常,自强不息,根本不需要李海益以大觉之心强调。

    真正受益的,确实主要是佛门。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