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八十四章 新政派主导朝堂
    束雪容知道,清除保守派只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科举改革、医馆标准化、官办女子学堂……一系列新政要真正落地生根,大渝才能真正越来越好。

    朝堂上的风波被平定之后,束雪容很快就又忙碌起来。

    这天早朝,百官各报完奏状之后,束雪容从队列里退出,躬身说道:“皇上,臣有一件事,向您汇报,关乎大渝的百年大计。”

    新皇笑道:“雪容,有话就说无妨。”

    “皇上,如今新政如火如荼地推行着,百姓安居乐业,但是,朝廷选贤任能的制度,却还是一如既往地照搬旧制,强调经义,排斥实务。”

    束雪容语气急切,

    “许多懂得农桑、医术、水利的人才,因为不懂经义,无法进入仕途,所以在新政的推行过程中,专业人才出现短缺。臣恳请皇上改革科举,实行会试会考制度,增设‘民生科’,专门选拔懂实务的人才。”

    束雪容的话一出口,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

    几个守旧的大臣立即跳将出来反对:

    “陛下,万万不可!科举制度推行上千年,怎可轻易改动?经义才是立国之本,农、医、水利皆为雕虫小技,岂能上得大雅之堂?”

    “是啊陛下!寒门子弟和工匠之流,没有读过圣贤书,不懂君臣大义,若让他们入仕,岂不把朝纲搞得乌烟瘴气!”

    束雪容料想这几个老骨头肯定会反对,不慌不忙地说:

    “各位大人,此言差矣。治国之本,在于民生。百姓要吃饱饭,就需要懂农桑的人才;要看好病,就需要懂医术的人才;

    要免遭洪涝灾害,就需要懂水利的人才。这些人才,虽不懂经义,却能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促进新政的推行,难道就不是治国栋梁?!”

    她停了一下,继续说道:

    “而且,增设民生科,并不是废除旧科,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增设,目的是让选用人才更加多样化。

    旧科选用治国理政的文官,而民生科选用专业技能人才,二者相辅相成,对大渝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谢照君也站出来劝道:

    “陛下,束夫人所言极是。如今西域需要农官指导种植新粮种,各地惠民医馆需要懂医术之人,官道修建需要水利专家,增设民生科,不正是雪中送炭吗?”

    支持新政的官员们也纷纷附和:

    “陛下,束夫人的提议,有利于新政推行,更利于百姓,求陛下准许!”

    新皇皱着眉头想了想,他知道束雪容说的不假,新政的推行的确需要大量实用人才。

    而且经过保守派的叛乱,他比谁都清楚,只有让百姓真正受益,国家才会太平。

    “好!朕准了!”

    他拍了拍龙案,

    “就按雪容说的办,改革科举,增设民生科。具体方案,由雪容牵头,联合礼部、吏部制定,务必尽快实施!”

    “谢陛下!”

    束雪容躬身谢恩,心里很是欢喜,她知道,科举改革的推行,将会给新政带来新的活力。

    退朝后,束雪容在侯府书房召集礼部尚书林大人、吏部侍郎张大人,一起商量民生科的科举考试细则。

    “既然是民生科,那考试内容,就要以实用技能为主。”

    束雪容拿起笔,在纸上写道:

    “农桑,考新粮种的种植法、农田管理法;医术,考疾病治疗、急救处理;水利,考设计修建各类水利工程、防洪排涝方法;工商,考经商之道、收税知识。”

    “不错,夫人考虑得很周全。那考试形式,是不是像旧科一样,有乡试、会试、殿试?”林大人问道。

    “对。”

    束雪容道:“考试程序、选拔方式和旧科一样,这样既公平,也便于操作。考完后,根据选拔成绩,民生科的考生按专业分配到各地的新政部门工作,担任农官、医官、水利官等职务。”

    “还要制定严谨的选拔标准,挑选真正有学识、有才能的人,不能让滥竽充数的人混入仕途。”

    张大人提醒道。

    “当然。”

    束雪容道:“我会请凌清寒制定医术方面的选拔标准,请分管水利的王大人制定水利方面的选拔标准,每一个专业,都会有严谨的考核规范。”

    接下来的半个月,束雪容每天忙于制定科举改革的详细方案,考试科目、考试大纲、选拔标准、选拔后的分配细则,事事都细化到极致。

    谢照君心疼她操劳,每天都会抽时间陪她,帮她磨墨、递茶,晚上还会亲自回家为她做饭。

    “雪容,别累坏了,方案可以慢慢来定。”

    谢照君看着她眼底的青血丝,心疼地说。

    束雪容笑嘻嘻地抬头看他:

    “我想尽快施行,这样才能让更多有才能的人早日为新政效力。你放心,我有分寸,不会让自己累着的。”

    谢照君从身后环住她,下巴抵在她肩上:

    “我知道你是个事业心很强的女人,但身体也得顾着些。你要是垮了,我和明轩怎么办?新政怎么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束雪容心里一暖,转过身靠在他怀里:

    “好,我听你的,明天好好歇一天,按时休息。有你在,真好。”

    科举改革的消息传到京城各处,百姓议论纷纷。

    支持新政的百姓高兴得拍手叫好,特别是那些寒门子弟和有一技之长的手工业者、郎中,都觉得看到了出头的希望。

    “俺种了一辈子的地,知道好几种庄稼种植的诀窍,这下子终于可以参加科举,为百姓们做点实事了!”

    保定府种地的老农王大叔激动地说。

    “是啊!俺爹是郎中,教了俺好多医术,以前只能在乡下给人看病,现在有了民生科,俺也能考进太医院,救更多的人了!”

    年轻的郎中李小弟也兴奋不已。

    然而,那些残存的保守派,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反对,却在背后造谣:

    “科举改革,坏了祖宗之规!寒门之士执掌朝政,是要误国呀!”

    “民生科选出的,全都是粗人,哪配管理地方!”

    这些流言很快传到了宫里。

    早朝时分,几个受保守派影响较深的大臣,又站了出来反对:

    “陛下,科举改革自实施以来,民间流言四起,恐对朝堂稳定不利。不如暂且放缓改革脚步,等条件成熟后再施行不迟。”

    “是啊陛下!那些寒门粗人和工匠,都未曾饱读圣贤书,不懂治国之策,一旦让他们入仕,只会误国误民!”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