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路钏也跟着起身。
    啪!啪!啪!
    路钏鼓掌的力道,比旁边的老师们还要用力。
    就在刚刚,他忽然想通了。
    恨?
    我干嘛恨沈良?
    优秀如我,都被沈良‘吊打’。
    虽然他不想承认,但奖项、外界的评价,都是事实。
    人老外确实也有人情世故,不过,那么多的好评,不可能全是公关的结果。
    所以。
    沈良确实比他厉害。
    都不是一个级别,干嘛争?
    怎么争?
    所以。
    最正确的做法是吹踏马的。
    把沈良吹到独一档。
    然后,他不就是下面一档的‘大哥’了?
    一人之下!
    路钏绝对不会承认,他潜意识里已经生了一个念头,自己这辈子都没法超越沈良。
    这个念头,刚刚升起就被他迅速掐灭。
    而后,选择性遗忘。
    他已经想好了,待会回去就写一篇深度影评。
    吹!
    我吹吹吹!
    吹到天上有,地下无。
    把沈良吹得越高,他这个‘一人之下’的含金量也越高。
    思路一旦打开,路钏只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我真踏马是个天才!
    一旁,田壮壮不着痕迹地瞥了一眼路钏。
    眼见路钏拍的真心诚意,他的内心毫无波动。
    又不是自己的学生。
    他关注路钏,纯粹是看在江诗雄的面子。
    不多时。
    沈良带着主创团队一起来到银幕前,进行答谢。
    没有什么采访。
    早在试映之前,该采的都采过了。
    试映之后还要采什么访?
    都在电影里!
    台下。
    看着聚光灯中心的沈良,小高同学的眼里满是柔情。
    好想把他融化进自己的身体里。
    这样的话,她就能独占了。
    “谢谢!”
    “谢谢大家。”
    最后一次鞠躬结束,沈良和剧组人员完成谢幕。
    次日。
    关于《寄生虫》以及沈良的新闻报道,顿时从柏林飞向全球各地。
    【东方天才闪击柏林!《寄生虫》试映会震撼全场,动物园宫八分钟致敬!】——《卫报》
    【贫富寓言征服柏林!《寄生虫》获影评人盛赞‘十年一遇的阶级批判神作’】
    【从地下室到豪宅,从空间到光影,《寄生虫》用镜头剥开社会伪装,柏林电影节主席称赞‘大师级手笔’】
    除了各种媒体报道,影评人的评价,也先后登上各大报纸版面。
    尼克·詹姆斯:“沈良用镜头构建了一座贫富对立的迷宫,每一个镜头都在无声地控诉着无处不在的阶级。”
    让·米歇尔·付东:“沈良的镜头比台词更锋利,首尾呼应的空镜头,暗喻着穷人永无出口的命运,人类社会,你到底怎么了?”
    李美敬:“沈良拍出了韩国导演不敢触碰的真相,《寄生虫》不止是电影,更是一面照向东亚社会的魔镜。”
    《卫报》首席电影评论家彼得·布拉德肖:“沈良用蒙太奇将贫富差距具象化,沙发下的喘息与沙发上的情欲,对比鲜明,这是我今年最棒的一次观影体验!”
    “……”
    消息传回国内,看着外媒的集体盛赞,沈良、寄生虫相关的讨论遍布各大中文社区。
    牛!
    牛!
    牛!
    除了夸赞、吹捧的,自然也少不了乐子人,天涯论坛的一个贴子下面全是各种乐子人。
    【话说,沈良是落榜美术生吧?那什么《卫报》绝对没安好心,标题取名‘闪击柏林’,妥妥地德黑啊!】
    【哈哈,英德互黑,源远流长】
    【法国人好像也瞧不惯英国佬?】
    【印度人也是】
    【……】
    转眼。
    时间来到周日。
    《寄生虫》在柏林电影宫举办了全球首映。
    和媒体影评人预映一样,影片放映结束,现场的掌声,经久不息。
    隔天的场刊末尾,影评人团队打出了3.8分的超高分!
    有史以来的最高分!
    “老何,你说《寄生虫》该不会大热必死吧?”
    看到最新的场刊评分,老穆吸了一口烟。
    《场刊》评分,重要,也不重要。
    说它重要是因为大部分高分电影都不会空手而归。
    【最佳导演】、【评审团大奖】、【最佳男女演员】等重量级奖项,被高分电影摘取的机会很大。
    说它不重要,那是真不重要。
    纵观柏林,乃至三大电影节,同时获得场刊最高分和最高奖项的电影,屈指可数。
    反正概率比较低。
    这也是‘大热必死’的由来。
    “哈哈,不会,肯定不会。”
    老何笑眯眯的说道。
    “你看啊,我给你数数小良征战三大的战绩。”
    “01年戛纳,《刷车》3.4分,当年第一,摘金(短片)。”
    “02年戛纳,《小偷家族》3.4分,第一,摘金!”
    “还是02年,威尼斯电影节,《调音师》3.45分,第一,斩银(狮)。”
    “所以,这一次,怎么也能擒个金。”
    “倒也是。”
    老穆长长的吐了一口烟圈。
    沈良这小子,多少沾了点气运。
    屡屡打破常规,运势能不好吗?
    再说了。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真没有什么特别特别出彩的片子,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小年。
    爆冷的概率,有。
    不过,应该不大。
    《寄生虫》擒金熊,那是民心所向啊!
    不给个金,那说不过去!
    虽然是民心所向,但该有的公关,依旧少不了。
    这一回,文森特火力全开,势要再拿一次金熊奖,给公司再添上一笔辉煌的战绩。
    J集团的李美敬同样发动大·召唤之术。
    虽然她在欧洲方面的关系比较薄弱,但她在好莱坞的人脉并不差。
    90年代,J集团就入股了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
    吹!
    给我摇旗呐喊!
    钱?
    给!
    她给《寄生虫》开出的营销费用是整整五百万美金!
    砸下重金!
    必须要一炮打响!
    影评人、记者酒会,办了又办。
    至于沈良不是韩国人什么的,李美敬反而没那么在意。
    《寄生虫》讲的是韩国故事就行。
    这才是她看重的东西。
    虽然《寄生虫》讲的不是那么美好,但坏的东西,也是一种自我展示。
    难道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吗?
    故事确实是虚构的。
    内核却真实存在。
    底层寄生上层,上层又寄生在底层身上吸血,两者是互相寄生的关系。
    最后的暴力,既是影片的高潮,也是‘告诫’。
    彼此都应该互相尊重。
    不然,穷人会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把一肚子苦水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