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
    程好怀孕的消息就被娱记爆了出去,紧接着,沈良收到了一大堆的祝福电话、短信。
    从影视圈到传媒圈,再到金融圈、商业圈,道贺短信就没停下过。
    毕竟。
    他不是一个单纯的导演,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
    连局里,还有一些相熟的文化口那边也发来贺电。
    有人欢喜有人愁。
    跟沈良时间比较长的小黄、小高,应该是最愁的两个人,她们两个,一个野心勃勃想上位。
    另外一个想独占。
    虽然她们都知道那不可能,但做人总得有点‘追求’。
    至于小胖。
    她完全没有什么伤感,与之相反,她还很高兴,第一时间就给程好送了一大堆东西。
    上课的间隙,她还陪着程好逛了逛母婴用品店。
    提前看起来。
    然后。
    她俩逛街的照片就被狗仔抓拍,上传到了网上。
    如此一来,即便沈良和程好都没有正面回应,外界也证实了怀孕的事。
    其实。
    这件事在圈外的讨论热度没有那么高。
    热搜上了几次,大多数网友就不再关注。
    在圈内也差不多,沈良和程好在一起那么多年,期间沈良虽然传出不少绯闻。
    但情变的传闻,几乎没有。
    在一起那么久,又没什么传闻,哪值得天天关注。
    相比于这个,他们更关注海外传回来的一则消息。
    5月中旬,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发布最新的声明,对方盛赞,昆汀是当代电影最重要的创作力量之一。
    并且称他可能是唯一一个像摇滚明星一样受到全球喜爱的美国导演。
    这份声明虽然没有明确披露昆汀会是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但跟官宣也差不多。
    此外。
    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提及一件事,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会适当增加华语电影的含量。
    这两则消息,一前一后的传回国内,江文和田壮壮一时间成了圈内的大明星。
    没有门路的都想走走他们的路子。
    不过。
    不论是江文,还是田壮壮,都不会轻易帮别人走门路。
    凭什么?
    用自己的人情去帮别人?
    再者说。
    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大热电影是什么?
    沈良执导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啪!
    啪!
    啪!
    北电的标准放映室内,在电影放映之后,不出意外的收获了大量的掌声。
    “小穆,你们摄影系真是教出了一个好学生啊。”
    第二排座椅上,已经退休的前导演系系主任郑洞田一边拍了拍手,一边道。
    “这孩子在构图和色彩上可下了不少的功夫。”
    如果让郑洞田挑选《小偷家族》、《寄生虫》两部电影最突出的地方,那一定是构图。
    色彩方面,削微差了一点点。
    当然。
    差只是相对的,对比100分,90分肯定是差了一点,60分比70分也是差,沈良的差,显然是前者。
    而这部电影,色彩方面,几乎是无可挑剔。
    他看到了高更,看到了塞尚,也看到了梵高的影子,想想也是,小沈考北电之前是美术生。
    看来,这么多年,小沈一直没放弃这一块。
    永远不忘记学习是成为一个优秀导演的必备条件。
    “小沈,这部电影拍的很好。”
    另一边,沈良的博士导师沙占祥笑眯眯地看着这位学生。
    虽然读博阶段沈良几乎没怎么来过学校,但他布置的作业,沈良都一丝不苟的完成了。
    毕业论文也写得很精彩。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拍的很好,有他们摄影系的风格。
    北电摄影系、导演系是导演产出的大户,不过,摄影系出身的导演和导演系出身的导演,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摄影系走出去的导演,在画面表现上往往具备浓烈的个人风格。
    导演系的话。
    导演系懂什么拍摄?
    沙占祥可以笃定,导演系毕业,能拍出这样片子的人,不超过双手之数!
    注意。
    是从北电建校以来至今。
    “沙老师过奖了,我还差得远呢。”
    听着耳畔的掌声,沈良也跟着松了一口气。
    还行。
    没丢人。
    拍文艺片,很累人,很消耗脑细胞。
    每一个镜头的构图、配色、景深、景别、运镜,都需要下心思琢磨,特别是重要的镜头。
    像主角绝望大哭的那场戏,他一共拍了十几个版本。
    每个版本看着差不多,实际上区别很显眼,不同的版本,运镜、构图、配色等等都不一样。
    演员的表现方式也不太一样。
    拍完那场戏,主演马修·麦康纳整个人差点抑郁。
    哭戏,很伤人的。
    演员想要拍出感染力,必须要自己代入情绪,大喜大悲,能不累人?
    拍到后面,马修·麦康纳都在片场打起了点滴。
    最后入选正片的镜头就是他拍的最后一个版本,那时候,马修是真的绝望了。
    拍了十几版,导演都不满意。
    他整个人又累、又困,被一种绝望感给包围着。
    沈良觉得这个版本的哭戏要比原版还要具有感染力。
    说实话,拍完这部电影,沈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至少目前,他没有继续拍文艺片的打算。
    塔喵的。
    就后期调色,他的脑细胞不知道死了多少。
    好在结果并不差。
    现场,好评如潮。
    凡是来到现场的导演、老师,甭管是北电,还是中戏的,都夸了一个遍。
    都是那种发自内心夸张的。
    在这里,江诗雄是感慨最深的那一个。
    跟沈良一比,她那个学生路钏,完全没法比。
    魔怔了啊!
    路钏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技巧再高,也要服务于剧情,不是说技巧不重要。
    而是得先把故事、人物讲明白。
    小沈的这部片子拍的就特别好,他是用人物来推动剧情,每个角色都有弧光。
    都有张力。
    不过。
    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
    大多数导演,不乏一些大导演,他们仍然是用故事来展现人物。
    两种表述方式,成品看起来差不多,事实却是相差甚远。
    人物推动剧情要更加高级一点。
    简单来说,人物推动剧情的高级之处在于,角色不是单纯的工具人,不是脸谱化的表达。
    这才是拿奖该有的水准。
    而路钏,他现在沉迷于技巧,尽想着炫技。
    念及至此,江诗雄的目光不由投向人群中央的沈良。
    或许是沈良给这一代青年导演的压力太大了。
    ‘炫技’其实也是沈良身上的一大标签。
    摄影系出身的导演,都有这个毛病。
    但。
    技巧只是沈良个人成就里‘锦上添花’的那朵花,虽然那朵花是拿奖的重要因素。
    可。
    人家没有喧宾夺主。
    在讲好故事,处理好人物的情况下,人家才炫技。
    就说马修的那场哭戏,沈良在配色方面下足了功夫,然而,如果不是特别关注细节的业内人士,看到那场戏,重点永远是主角的哭泣。
    配色、构图服务的对象是‘冲击力’。
    此刻,老何又像醉酒一样,满面红光,嘴角根本压不住。
    如今呐,电影圈内的风气越来越浮躁。
    拍戏的初衷全奔着票房去,包括一些刚刚毕业的新人导演们,都很难沉下心来打磨细节。
    他不是觉得这样不好。
    人生在世,无非是名利二字。
    逐利是人的天性。
    票房市场那么火热,热钱那么多,随便一个项目,哪怕是刚毕业的新人摄影师,只要业务能力达标,十万八万随便拿。
    小有名气的摄影师,跟各组,十几二十万。
    那种成名的,或者拿过奖的,都是几十万的劳务费,就这,还得看人家的心情。
    还有。
    他们这些老师也是。
    因为沈良的关系,老何、老穆的身价也是跟着水涨船高。
    挂个名就能拿几十万,如果愿意去剧组,七位数随便拿,要是支持力度更大。
    钱也更多。
    这种情况下,要不是顾忌坏了学生的名声,老何自己都忍不住,自己都做不到,哪能怪别人。
    虽然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但老何私下更喜欢从前的影视圈。
    那时候没现在这么浮躁。
    对待作品更认真。
    是用搞艺术的心态来拍电影,每个镜头都是深思熟虑,不断打磨的结果。
    现在嘛。
    电影是什么艺术?
    不就是一个商品嘛,各种粗制滥造的作品,接连登上大荧幕,有些导演连最基本的镜头语言都不会。
    就这也能挂个导演的名字?
    也就是现在,搁在十年前,电影评论圈能把他们喷烂。
    所以。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沈良能沉下心拍一部文艺片,还是反复打磨的作品,很难得。
    没有丢掉初心。
    不错,不错。
    想着。
    老何不由想起了同学张一谋。
    阿谋啊,阿谋,堕落了啊。
    那什么《战国》,什么幸运选中新人演员景恬,骗骗别人就行了,都是圈内人,他们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归根到底,还是钱的原因。
    三千万,三千万呐!
    拍一部电影拿3000万的导演费,有几个人能坐得住?
    数遍国内的导演,估计也就沈良能拒绝这个诱惑,毕竟,自己这位学生本身就很有钱。
    唔。
    凯哥好像也能算半个。
    这部电影立项时,找过沈良,也找过陈恺歌和张一谋,老何不知道其中的谈判细节。
    不过。
    最后是阿谋接手,想必凯哥那边或许也是拒绝了?
    陈恺歌的确拒绝了这个项目,因为这件事,程红一连一个月没让他上床。
    让你摆谱。
    让你摆谱。
    大把捞钱的机会就这么放跑了。
    其实,陈恺歌也心动了,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绝对不会犹豫,也不会想着摆架子,拿捏。
    摆到最后,痛失三千万啊。
    虽然很后悔,但他绝对不会承认。
    今天跟张一谋碰面时,他还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有点瞧不起老谋子为五斗米折腰。
    是的。
    陈恺歌和张一谋今天也来到了现场。
    “师弟,你这部电影拍得很不错,我觉得色彩方面,你已经完完全全出事了,别具一格。”
    事后,凯子哥在点评的时候,也没少夸。
    夸赞的同时,他还瞥了一眼旁边戴着帽子的老谋子。
    眼神吧,有点‘审视’的味道。
    这一幕,沈良看到了,张一谋压根没注意。
    他还在回味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配得上任何奖项的电影,九年前,他第一次见到沈良时,根本没想过会有这一天。
    彼时,沈良在他眼里只是一个基本功扎实,构图拔尖的优秀毕业生。
    十年不到,对方在奖项上已经追平了他。
    欧洲三大,大家都是双金导演。
    现在。
    这部电影明显是奔着最后一金去的,虽然这部电影很出色,但老谋子觉得拿大奖的概率并不大。
    欧洲人不可能轻易把这个荣誉交给一个年轻人。
    三十出头,可不是年轻人?
    想着。
    他不由想起自己,作为金狮奖、金熊奖得主,张一谋当然想过大满贯。
    也尝试过。
    但。
    多次冲击都无功而返,他后来的心思也越来越淡了。
    三金大满贯,太难。
    欧洲三大确实是竞争关系,但在某些方面,他们又有着惊人的默契。
    是以。
    他现在基本放弃了戛纳,只当那里是一个版权交易市场。
    然而。
    今天,此时此刻,他心底又生出了一丝丝渴望。
    冲击大满贯的渴望。
    总是被一个后辈压着,要说心底没有恼怒,那是不可能的。
    接着。
    张一谋转头看了一眼陈恺歌。
    双方的眼神在空中交汇,张一谋的眼神很平淡,而凯子哥的眼神里却有几分‘戏谑’。
    这一点,张一谋看出来了。
    只是,他并没有太生气,从始至终,他和陈恺歌就不是一路人。
    双方的关系,很一般。
    他也知道陈恺歌眼神的戏谑从何而来,无非是因为那部《战国》。
    没办法。
    谁让人家给的太多了。
    他也要养家啊。
    四个孩子,两个男孩,两个女孩,现在这个时代,孩子长大了车房是标配。
    总不能让自己的几个孩子裸婚吧?
    还有,培养孩子也要花不少钱,各种补习班、国际学校、留学,都是花钱的祖宗。
    接拍一部电影,报酬3000万,几个孩子的教育基金就有了。
    换谁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