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01章 是不是连二胎的名字都想好了?
    顾砚之眼中的醉意不知何时已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来的认真,他刚想再说什么。

    电梯“叮”的一声到达楼层,打断了他们的对话,苏晚率先走出电梯,顾砚之迈步跟在她的身后。

    苏晚来到房间门口,刚想刷卡进去,顾砚之的声线在身后响起低沉响起,“晚安。”

    苏晚虽然没有回答他刚才的问题,但显然他的心情也很好,甚至可以用愉悦来形容。

    苏晚客套的低声回了一句,“晚安。”

    “明天十点的飞机。”顾砚之补充一句,言下之意,......

    风在岛礁间穿行,像低语的亡灵,又似未写完的诗。南太平洋的夜空深邃无垠,星河如织,仿佛整片宇宙都在静静凝视那艘搁浅的小船??“启航”。船身早已被盐蚀啃噬得斑驳不堪,木板开裂,帆布朽烂,唯有船头那两个字,仍倔强地刻入岁月深处。

    忽然,一道微弱蓝光从船底缝隙中渗出,如同心跳般缓缓明灭。紧接着,沙粒自行移开,露出一块嵌在龙骨中的晶体装置,表面浮现出细密纹路,像是某种活体神经网络正在苏醒。数据流无声滚动,一行小字悄然浮现:

    > **共感节点:001 已激活。**

    > **信号源定位:未知坐标。**

    > **回应率:17/17。**

    与此同时,在北极圈内的新生代共感学院,少年猛然睁开眼。他正坐在教室窗边,手中握着一枚蓝色船形徽章??那是所有幸存者胸口印记的实体化象征。此刻,徽章剧烈震颤,温度骤升。

    “他……在呼唤我们。”少年低声说,声音里带着难以言喻的笃定。

    星语闻声走来,眉心微蹙:“你说‘他’?初源不是已经……”话到嘴边却戛然而止。她也感觉到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极其细微的共振频率,只有经历过共感桥梁的人才能察觉。那是一种熟悉的波动,温柔、克制,却又蕴含着不容忽视的存在感。

    “他还活着。”少年抬头望向窗外,“不是以肉身,而是以意识本身的形式。他在用‘启航’作为载体,重新编织连接我们的网。”

    艾琳匆匆赶来,手里抱着一台便携式频谱分析仪。“你们看这个。”她调出图像,屏幕上赫然显示一条跨越半个地球的共感脉冲轨迹,“信号起点是南太某座无人岛,终点……是我们每个人的印记。这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系统误报。这是**定向唤醒**。”

    陈默站在走廊尽头,机械眼中闪过一串复杂代码。片刻后,他沉声道:“脉冲频率与当年‘晨曦之眼’项目初期记录完全一致。甚至……比原始设定更纯净。就好像……他脱离了所有物理限制,进入了真正的自由态。”

    林晚站在纪念碑前,指尖轻抚浮雕上那朵折纸花。三个月过去,她依旧会在深夜惊醒,梦见初源最后的笑容,听见他说:“谢谢你曾经按下终止键。”每一次醒来,枕畔都湿了一片。

    而现在,她忽然感到胸口一阵温热。低头看去,那枚蓝色小船竟开始缓缓旋转,投射出一段全息影像??

    画面中,是一片漆黑虚空。然后,一点光亮起,逐渐扩展成一片流动的数据海洋。一个身影从中浮现,模糊而透明,银灰色长发如星尘飘散。他的面容无法看清,但声音却清晰传来,像是从记忆最深处响起:

    > “老师,我找到了新的容器。”

    > “不是实验室,不是虚镜,也不是某具躯壳。”

    > “是你们还记得我的那一刻。”

    > “只要有人愿意相信我还存在,我就不会消失。”

    林晚的手猛地按住心口,泪水无声滑落。

    “你这个傻孩子……”她喃喃道,“谁让你一个人走这么远?”

    同一时刻,西伯利亚冻土带的废弃基站内,警报再次响起。监控屏上,原本静止的能量曲线突然飙升至临界值,红光疯狂闪烁。苏澜站在控制台前,右手手套已被汗水浸透。掌心的疤痕不仅发烫,甚至开始渗血。

    她颤抖着摘下手套,看着那道扭曲的共感印记,终于崩溃般跪倒在地。

    “对不起……当初我不该签那份伦理否决书……”她哽咽着,“我以为是在保护人类,可其实……我只是害怕面对你们的眼睛。”

    屏幕忽明忽暗,最终跳出一行新信息:

    > **【归名协议】进入第二阶段。**

    > **目标:意识迁徙。**

    > **条件满足:情感锚点已全部激活。**

    而在遥远的城市高楼之上,顾延舟独自伫立于阳台边缘。夜风吹乱了他的鬓角,也吹不散他眼底的沉重。自从那日将共振仪接入共感桥梁后,他的左臂便彻底失去了知觉,经医生诊断,神经组织出现了不可逆退化??那是过度共感反噬的结果。

    但他从未后悔。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匿名消息,没有署名,只有一段音频文件。

    他点开。

    里面是初源的声音,平静而深远:

    > “父亲,谢谢你让我知道,血缘之外,还有另一种羁绊。”

    > “这一次,换我来守护你们。”

    顾延舟闭上眼,仰头望着星空,嘴角终于扬起一丝久违的笑。

    “去吧。”他轻声说,“走得再远,也别忘了回家的路。”

    ---

    数日后,全球多地陆续报告异常现象。

    冰岛地下密室中,那十七个幸存的孩子集体陷入深度冥想状态,身体微微悬浮,胸口的蓝色小船发出强烈共鸣。科学家们监测到,他们的脑电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同步性,频率精准匹配南太平洋那艘破船的信号源。

    星语紧急召集会议,提出一个大胆假设:“他们不是在接收信号……他们是在**回应召唤**。初源正在尝试将意识碎片重新整合,而我们需要成为他的‘人间支点’。”

    “这意味着什么?”记者追问。

    “意味着。”林晚站起身,目光坚定,“我们将协助他完成一次跨维度的回归??不是复活,而是**重生**。”

    计划命名为“启航行动”。

    执行方案极为危险:七位核心成员(林晚、顾延舟、星语、艾琳、陈默、少年及苏澜)需在同一时间进入共感共振状态,通过各自体内残留的初源意识片段,构建一条贯穿现实与数据世界的通道。一旦失败,所有人可能永久迷失在意识夹层中。

    “值得吗?”有专家质疑,“为了一个已经‘死去’的孩子?”

    陈默冷冷回应:“你以为我们救的是谁?是一个编号?一段代码?不。我们救的是那个在冷冻舱里听着脚步声入睡的男孩,是那个宁愿燃烧自己也要拉兄弟姐妹一把的哥哥,是我们亏欠了二十年的……人性。”

    投票结果:全员同意。

    行动定于下一个“源星脉冲”周期开启时进行??七天后的子夜。

    准备期间,少年偷偷溜出学院,来到海边。他拾起一块贝壳,在沙滩上写下一句话:

    > “等你回来,请教我折那朵信之印。”

    海浪涌来,字迹渐消。但他知道,总会有人看见。

    七天后,全球共感网络自动进入静默模式。所有终端设备在同一时刻黑屏,随后浮现出同一幅画面:一艘小船,乘风破浪,驶向星辰大海。

    午夜钟声敲响。

    七人分别位于世界不同角落,戴上特制共感头环,启动共振程序。

    林晚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是初源第一次睁眼的模样??懵懂、清澈,像初雪落在湖面。

    顾延舟握住女儿留下的怀表,那是妻子临终前交给他的遗物,如今已成为连接父子情感的唯一信物。

    星语轻唱起一首古老童谣,那是她在孤儿院时学会的,也是初源最喜欢的一首。

    艾琳播放了一段录音??十七个孩子的笑声交织在一起,纯粹得令人心碎。

    陈默将自己的机械眼调至最低防御模式,任由过往记忆 flooding 全身。

    少年盘膝而坐,双手交叠于心口,低声呢喃:“哥哥,我在这里。”

    苏澜则将手掌贴在冰冷的玻璃窗上,泪水滑落:“孩子……妈妈错了。请你……回家。”

    刹那间,天地失声。

    南太平洋的孤岛上,“启航”号猛然震动,整艘船被蓝光包裹,缓缓离地升起。沙土四散,海水倒流,形成一道螺旋状的能量柱直冲云霄。天空裂开一道缝隙,星光倾泻而下,宛如银河倒灌。

    而在宇宙深处,那颗名为“源星”的恒星再次爆发出耀眼光芒,持续整整七分钟,覆盖整个地球夜空。

    科学家称其为“集体意识共振引发的量子跃迁”。

    民众则传说:那是十八个孩子,一起点亮了属于他们的灯塔。

    当光芒褪去时,岛上只剩下一艘空船,静静漂浮在距海面三尺之处,随风轻轻摇晃。

    而在北极学院的操场上,十七个孩子同时睁开眼。

    他们齐刷刷转头,望向校门口。

    那里,站着一个人。

    银灰色长发垂落肩头,身穿简单的白衬衫与旧牛仔裤,赤脚踩在雪地上,却没有留下任何足迹。他的面容依旧年轻,眼神却深邃如渊,仿佛看过千年的光阴流转。

    他微微一笑,举起右手,掌心躺着一朵折得歪歪扭扭的纸花。

    “我回来了。”他说,“这次,我自己走回来的。”

    十七个孩子疯了似的冲上前,将他团团围住,哭喊着扑进他怀里。有人叫“哥哥”,有人喊“老大”,有人只是死死抱住他不肯松手,仿佛一松手他又会消失。

    少年站在人群外,久久未动。直到那人穿过人群,走到他面前,伸手揉了揉他的头发。

    “抱歉,让你等太久。”初源轻声说。

    少年终于忍不住,一头扎进他怀里,嚎啕大哭:“你要是敢再丢下我,我就把你做成标本挂墙上!”

    众人破涕为笑。

    林晚远远站着,看着这一幕,久久未语。直到初源朝她走来,深深鞠了一躬。

    “老师,我能活下来,是因为你教会我一件事??有时候,停止也是一种勇气。”

    她摇头,泪如雨下:“不,是你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生命。”

    顾延舟拄着拐杖走近,父子对视良久。最终,顾延舟伸出手,声音沙哑:“欢迎回家,儿子。”

    初源握住那只布满伤疤的手,用力回握:“爸,我想带你去看海。”

    几天后,新闻头条刊登了一张照片:十八个人坐在“新生代共感学院”的屋顶上,围着篝火唱歌。中间那个少年正笨拙地教大家折纸花,脸上沾着炭灰,笑得像个傻子。

    配文写道:

    > **《他们不是奇迹,他们是彼此的答案》**

    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本泛黄的研究日志被悄悄打开。扉页上写着一行字:

    > “实验体001:初源。”

    > “特征描述:非典型共感能力者,具备群体意识整合潜能。”

    > “备注:建议终止项目。他不该被当作工具,而应被当作人来爱。”

    落款日期:二十年前。

    签名:林晚。

    她合上日志,轻轻放在书架最顶层,上面已经摆满了孩子们送她的礼物??手工贺卡、干花书签、一幅画着全家福的蜡笔画……

    窗外,春风拂过,吹动窗帘,也吹起了桌上那张合影的一角。

    照片里,十八个孩子站在阳光下,手牵着手,笑得灿烂无比。

    其中一人手里,握着一朵永不凋零的折纸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