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338、最后的考验
    郑王夫妇离开后,桌上的菜肴瓜果几乎没动过。

    宦官宫女手脚利落,很快撤了下去,换上饭后的茶点。

    “这是开春后福州进贡的稻花茶,香味醇厚浓郁。”

    皇帝接过,看着远处绿柳轻拂水面,波涛平静,微风皱起,缓浪拍打浅沙,洁白如雪。

    老皇帝有些忧心忡忡,背对着皇后道:“辽国前几天才派来使者,直接威胁,要求我们送三十万两白银过去,否则他们就会从河北方向出兵支援代国。

    辽国应该还不知道前线的战况,毕竟战场在我国之内,否则就不会如此,可能会直接出兵干涉。

    他们不会坐视不理代军全军覆没。”

    “那三十万两......”

    “已经派人送去的路上。”

    皇后惊讶,天子从来不是那么容易服软的人,若非如此,当年与太子也不会闹到那步。

    陛下似乎看出她的心思,解释道:“与诸相公商议过,这时候不能得罪辽国。

    送多去还能麻痹他们,让辽国晚点反应过来,对前线的战事有利,能让前线更安全。’

    皇后顿时明白过来,她心里高兴。

    她想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想到,陛下是为了赵立宽的安危主动让步了。

    身为天子,自然可以和辽国强硬到底,也不失脸面,但那样可能让辽国更快发现前线的真实情况。

    如果把三十万两送过去,辽国就会以为周国服软。

    周国服软是惧怕辽国威胁,惧怕辽国威胁只可能是因前线战事不利。

    否则两国实力向来势均力敌,谁也不惧谁。

    辽国反应肯定会慢上许多,等他们得到消息,说不定战已经打完了。

    无论如何,陛下为保护前线的赵立宽选择妥协。

    “这是吴光启、司马忠、张令说他们的主意,朕不过拍板而已。”陛下道。

    “再说三十万两也不是什么大数目,我大周不缺那点。”

    见陛下解释,她只是笑笑,也没点破什么。

    陛下喝了口福州的稻花茶,放在手边,满面愁容道:“如今天下局势多变。

    过去几年,西南叛乱,辽国入寇,代国渡过黄河,就没消停过。

    三月下旬河西吐蕃那边发生了大事。

    青唐城的平病死了,据说他年纪还比朕还小一轮。”

    皇后思索一会儿:“那个吐蕃王?”

    陛下点头:“就是朝廷封王的那个,吐蕃人就是一盘散沙,什么苏毗部、象雄部,那雪部、郎迷部......

    每次来进贡都能分出十几支队伍。

    此前董平的父亲曾击败过代国、赵国的入侵,他借着父亲的威望笼络人心,还能勉强维持吐蕃各部团结在一处。

    现在他一死,各部肯定大乱,说不定就要打仗。

    他那三个儿子就说不定会打起来。

    整个河西都要乱,我国的军马六七成都是跟吐蕃人买的。

    他们一乱,也会威胁关中,通往西域的商道也会阻断。

    大周自立国以来每年的商税都不低。

    去年更是占四成一,还在连年增加,吐蕃诸部一乱,商旅必受影响。”

    皇后哑口无言,她心里有数,后宫不得干政是其一,这些天下大事她确实也没那么了解。

    毕竟诸相公也不会向她汇报国家大事,只从陛下口中听到一些。

    只是他从来没想过,如今国家的局势居然如此不宁。

    “多事之秋,树欲静而风不止。”陛下看着摆动的柳条,面无表情。

    “那天见了那几个老人,朕便知道自己年事已高。”

    “陛下必然长命百岁,怎么………………”

    皇后话还没说完,就被陛下抬手打断。

    “朕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最近只能睡两三个时辰了,你也是知道的。

    皇后低下头,默默抹了抹眼泪,人年纪越大,越怕说这种事。

    “偏偏这时候,朕这两个儿子,一个又蠢又贪,没有脑子。一个软弱无能,没有一点当担......”

    皇后叹口气,她早听出来,方才宴会上陛下一直在试探郑王。

    只邀他们夫妇,也是因此。

    “赵立宽是他提拔起来的人,也是他资助的,从西南回来也专程去拜会过。

    连这样的人,三番五次他都不敢支持,犹犹豫豫,推脱搪塞。

    身为人主不敢当担,如何树立威信,手下人岂敢跟着他做事,怎么让人听用......”

    陛下越发焦躁,手指敲打白玉栏杆:“朝中都软弱,军中那些骄兵悍将......朕不知道他们要如何应对。”

    “陛下......都是臣妾的过失。

    “不怪你。”陛下打断她:“你也给朕生了好儿子。”

    话虽如此,陛下却没说哪个儿子。

    皇后沉默了,心里充满悲伤。

    陛下接着说:“政事堂和兵部商议,关中兵马调到北方去了,此时关中空虚,吐蕃诸部变乱,需要往关中增兵,防止吐蕃人袭扰。

    并派人坐镇长安,就让郑王去吧。”

    皇后有些担心,郑王是她亲生的:“陛下,他从没统过兵……………”

    “只让他去长安坐镇,统兵作战自会派其它将领。”陛下道:

    “派五千禁军过去,也不是去跟吐蕃人作战,不过怕吐蕃人内斗,残兵溃兵会袭扰边地而已,不用担心。

    他已年过三十,这点事还不敢吗。”

    皇后点头,知道阻止不了。

    这是陛下又一次考验,卫王已圈禁宗正寺,过几天就要正式公布罪行。

    陛下已跟她说过,一两年后舆论平息,再悄悄放他出来,但亲王的待遇不可能有了。

    如今就只剩下郑王这么一个儿子。

    如果他在长安做得不错,还有机会。

    一个什么事都不会,什么也没做成的皇子,即便成了太子也难坐稳屁股。

    坐稳了也容易被人愚弄架空,这个道理是历朝历代教出来的。

    “赵立宽那边已经商议好了,政事堂、兵部、银台司都已经通过气,准许他继续西进,进攻代国。

    消息暂时不要透露出去,以免节外生枝。”陛下继续道。

    皇后点头,随后说:“他今年还能回来吗,孩子出生之前。”

    陛下没说话,目光远眺。

    一层层浪花冲上沙滩,老柳随风摇摆,只有东岸上的苍松巍然不动。

    “原本是父辈的事,可朝中也好,皇家也罢,如今只有这么一个刚坚勇猛,做事坚决的,也只能委屈他了。

    朕不方便出面,他家里你多照拂,被外人见了也不必担心。”

    皇后连忙答应,夫妻间的默契让她顿时明白陛下的意思,心中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