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92章 农家
    大汉。

    农家总坛。

    “大明,当真如同你所说的一样吗?”

    看着面前的巨灵番薯。

    农家魁首许行一脸的震惊。

    “千真万确。”

    “大明如今家家户户种有这种巨灵番薯。”

    “甚至,大明朝廷还将巨灵番薯做成了养料,种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作物。”

    “如今的大明,已然是家家户户都能够吃到灵植了。”

    “一些稀有的灵植,在各种酒楼之中也都有。”

    “如此景象,纵然是我刚去大明,也被惊的说不出话来。”

    听着下属的禀报。

    农家魁首许行陷入了深思。

    农家为诸子百家之一,奉神农为学派始祖,主张以农立国。

    其学说推崇“农本商末”理念,提出“市贾不二”物价理论,倡导君臣与平民共同耕作,主张轻徭薄赋、顺承民心。

    当今九州。

    虽然每个王朝都对农家礼遇有加。

    但是许行也很明白。

    他们之所以如此,为的也不过只是农家的技术和传承罢了。

    纵观整个九州。

    除了汉文帝,根本就没有第二个皇帝真正的重视过他们农家。

    这也是许行将农家总坛设在大汉的原因。

    可如今,自己居然得到情报。

    在大明,唯贤是举。

    农家弟子也可获得与儒释道相同的地位。

    而且在大明的农家弟子,也将受到整个朝廷的支持,进行良种的研究。

    这对农家的弟子,无疑有着极大的诱惑。

    甚至,更有一些人说。

    如今的大明,正是农家梦想中的世界。

    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因群生逐长,五谷繁殖。

    虽然许行对大明的情况一直都抱有怀疑。

    可是越来越多的情报也让许行越加好奇。

    而这一次。

    大明医家传道,遍及整个大明,一时间可谓是九州扬名。

    华佗,李时珍更是一跃成为九州医者心目之中的最高峰。

    纵然是医家魁首扁鹊的风头都不及他们。

    而医家在大明的扬名,无疑也触动了诸子百家中的其他几位。

    其中,自然也就包括农家。

    纵观九州,在农业方面,根本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与大明相比。

    而农家自然也是派了许多弟子前往。

    那些弟子汇报的情况,则也让农家一众长老震惊万分。

    如今医家已在大明扬名。

    许行自然也是坐不下去了。

    同为诸子百家中位于中等的几家。

    农家自然也需要在大明展现一下自己的实力。

    哪怕许行碍于身为大汉暗中的大司农无法前去。

    这次,也依旧需要派遣一名嫡系天才前往大明。

    大明无疑将会是农家的一大机遇。

    许行目光扫过殿内一众农家长老与核心弟子,声音沉凝,回荡在寂静的总坛之中:

    “大明之变,关乎我农家未来气运。医家已先行一步,名动九州。”

    “我农家,不可再落于人后。”

    “此次遣往大明之人,须得德才兼备,既能彰显我农家底蕴,又能洞察时局。”

    “诸位……以为,谁可担此重任?”

    殿内一时陷入沉寂。

    众人皆知此行关系重大,非比寻常。

    人选若不当,不仅可能错失良机,甚至可能损害农家在大明朝廷眼中的形象。

    几位资深长老捻须沉吟,目光在几位出色的年轻弟子身上流转。

    有人想到精于土壤改良的弟子,有人想到擅长水利规划的俊杰,皆是一时之选。

    但细细思量,又觉似乎总差了点什么。

    此人不仅需农术精湛,更需有融会贯通之才,有着书立说之能,有足以让大明君臣乃至天下农人信服的学识与气度。

    片刻后,位于前列的一名青衫男子缓步出列。

    他年约四旬,面容儒雅,眼神中却透着常年观察稼穑所特有的沉稳与专注。

    正是被誉为农家下代魁首的贾思勰。

    他拱手一礼,声音平和却清晰:

    “魁首,诸位长老,思勰愿往。”

    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他身上。

    许行看着自己这位最得意的弟子,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但面上依旧严肃:

    “思勰,你可知此行非比游学?”

    “大明情形,虽闻之甚佳,然虚实未知,朝局复杂。”

    “你需面对的不只是土地作物,更有大明皇帝、朝堂诸公,乃至其他学派的竞争。”

    贾思勰神色不变,从容道:

    “弟子明白。”

    “正因如此,弟子才自觉或可一试。“”

    “弟子生于书香,长于郡守之位,深知庙堂规矩;”

    “后弃官钻研农事,足迹遍及九州,察验各地农桑,撰述《齐民要术》。”

    “农事,非闭门造车之术,需上察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

    “大明若真如传言般重农,其所行之道,必暗合我农家‘顺天时,量地利’之旨。”

    “弟子前往一为探究大明农业兴盛之根源;”

    “二为展示我农家积累,以《齐民要术》为凭,与大明农官、农户交流切磋;”

    “三则……观其政,察其民,看看那大明,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是我农家可倾力襄助的‘为政之首’。”

    他顿了顿,继续道:

    “此行,弟子当持开放之心,学习其长,亦补其短,扬我农家之学。”

    许行微微颔首。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从耕田、收种、种植各色谷物瓜果,到栽种树木、饲养牲畜家禽乃至制造各种农副产品,几乎无所不包。

    其深度和广度,就连许行也自叹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及。

    这样一部集大成的农学巨着,本身就是农家最好的“拜帖”和实力的证明。

    让贾思勰带着《齐民要术》前往大明,这份重量,必然足以引起任何帝王的关注。

    许行终于下定决心,沉声道:

    “好!”

    “思勰,你且携《齐民要术》及精选良种、农具图册,即日启程,前往大明。”

    “你此去,一为交流,展示我农家之学;二为考察,深入了解大明农业新政之利弊;三为铺路。”

    “若大明果真是我农家理想践行之地,便相机而动,为我农家弟子日后在大明立足奠定基础。”

    “凡事谨慎,多思多察,遇事可临机决断。”

    “弟子,谨遵魁首之命!”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