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17章 诸葛招贤
    治国之要,首在得人。

    大理初定,百废待兴,正是招贤纳士之时。

    诸葛亮自然是不会忘记的。

    三十六洞联姻大明后,大理城各处便张贴出招贤令。

    告示前围满了各族百姓,识字的书生高声诵读:

    "大明奉旨招贤,凡有才德者,不论出身,不计前嫌,皆可自荐……"

    消息如春风过野,很快传遍大理,深入南蛮各地。

    而就在招贤令颁布的第一天,诸葛亮于府衙批阅文书时,便迎来了第一位投效的能人。

    来人正是三十六洞第一猛将突兀骨。

    他今日未着战甲,只穿一身蛮族传统服饰,可那身天生的鳞甲在阳光下依然隐约可见,仿佛龙鳞隐现,凛然生威。

    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位曾经叱咤南疆、令敌闻风丧胆的猛将,此刻竟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礼。

    只听他声音如雷,却带着前所未有的谦卑:

    “诸葛先生,突兀骨愿效犬马之劳!”

    诸葛亮搁下笔墨,连忙起身相扶:

    “将军这是何故?”

    “你已是三十六洞洞主,何须行此大礼?”

    突兀骨抬头,目光灼灼如星火:

    “先生,那洞主之位,我已让给兄弟。”

    “这些时日,我亲眼见证先生之风度——运筹帷幄,仁德待人,治军严明,抚民以诚。”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了几分,却愈发坚定:

    “我突兀骨一生桀骜,从未服人。”

    “但先生之风范,让我心悦诚服。”

    “突兀骨愿追随先生左右,哪怕为一马前卒,也在所不惜!”

    诸葛亮凝视着他,见其目光真诚,言语坦荡,不由得心生感慨。

    他深知此人之能——身长丈二,力能扛鼎,浑身鳞甲刀枪不入,更兼修为已达渡劫境,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确实是难得的万人敌。

    “将军请起。”

    诸葛亮羽扇轻抬,语气温和而郑重。

    “既然将军真心来投,亮岂有拒之之理?只是……”

    “先生放心!”

    突兀骨声如洪钟,震得梁上微尘簌簌而落。

    “既投大明,自当遵守军纪。”

    “我虽粗鲁,却并非不知这些。”

    “从今往后,先生所指,便是我兵锋所向!”

    诸葛亮含笑点头:

    “好,既然如此,就请将军暂任帐前先锋,待他日立下战功,再行封赏。”

    “末将遵命!”

    突兀骨抱拳行礼,声震屋瓦,转身大步而去,步履间自有虎狼之势。

    待突兀骨退下,徐庶从屏风后转出,面带忧色:

    “孔明,此人勇则勇矣,但毕竟是蛮族大将,收在帐下,恐怕……”

    诸葛亮微微一笑,目光深远:

    “元直多虑了。”

    “我看突兀骨性情直率,既已诚心归顺,必不会背叛。”

    “况且……”

    他轻摇羽扇,语气转沉。

    “眼下我手中,确实缺人。”

    “欲定大理,非仅靠兵戈,更需聚四方之力,纳八面之风。”

    招贤令颁布月余,各地贤才陆续来投,府衙前日渐热闹。

    这日午后,诸葛亮正与徐庶商议屯田之策,府衙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

    “让我进去,我要见诸葛大人!”

    一个粗犷如雷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急切。

    守卫试图阻拦:

    “大人正在议事,不得喧哗!”

    诸葛亮闻声而出,只见一个九尺大汉正在与守卫争执。

    此人生得面目狰狞,赤发黄睛,犹如山魈现世,手持一柄铁蒺藜骨朵,看上去煞是骇人。

    周围百姓远远围观,指指点点,却无一人敢近前。

    “何事喧哗?”

    诸葛亮温声问道,步履从容。

    那大汉见诸葛亮出来,猛地推开守卫,却不失礼数,单膝跪地,抱拳高声道:

    “五溪蛮洞沙摩柯,特来投效诸葛大人!”

    诸葛亮打量来人,见其虽相貌凶恶,但目光清澈,举止坦荡,不由得心生好感:

    “壮士请起,不知壮士有何才能?”

    沙摩柯站起身来,声如洪钟:

    “我没什么文墨,就是有把子力气。愿为将军演示!”

    不待诸葛亮回答,他猛地抡起铁蒺藜骨朵,对着院中一个废弃的石磨砸去。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石磨应声而碎,碎石飞溅,地面都为之一震。

    守卫们纷纷色变,拔出兵器上前。

    诸葛亮却摆手制止,眼中露出赞赏之色:

    “好神力!”

    沙摩柯收起兵器,傲然道:

    “这算什么,我还能开三石强弓,百步穿杨。”

    “若将军不信,我现在便可试射!”

    诸葛亮含笑摆手:

    “壮士辛苦了。”

    “从今日起,你就留在军中,与突兀骨将军一同为我臂膀。”

    沙摩柯大喜,再拜而退,脚步虎虎生风。

    诸葛亮目送他离去,刚转身欲回衙内,却听一个沉静的声音从门前传来:

    “诸葛先生。”

    诸葛亮扭头看去,只见一人静立门前,如古松盘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人生得敦实健硕,一张方正的国字脸,颌下留着短硬的胡须,皮肤黝黑,眼角已有细密皱纹。

    整个人都透着一股山中之人特有的坚毅与朴拙。

    那人稳步上前,拱手一礼,动作不疾不徐,声音平稳如山涧深潭:

    “在下王平。”

    “得知诸葛先生的招贤令,特来自荐。”

    “不必多礼。”

    诸葛亮羽扇轻抬,语气温和。

    “既来应招,必有所长。不知阁下精于何事?”

    王平再次躬身,言辞朴实无华:

    “平自幼长于山野,不通经学。”

    “好在后于大理从兵,也算识地势,晓营阵。”

    “不过后来为军中长官排挤,方才又遁入深山。”

    “此次听闻先生唯才是举,方才前来。”

    诸葛亮闻言眼中一闪:

    “你既从过军,又熟谙南中山川,实为难得。”

    “我且问你,若欲于苍山之间立一坚寨,当如何布置?”

    王平略一沉吟,从容答道:

    “苍山险峻,宜据半山要道,设三重栅垒,外掘壕沟,内储滚木。”

    “水源当引自山涧,粮道须避阴湿。”

    “若遇敌攻,可伏弩于林,藏锐于侧,击其懈怠。”

    诸葛亮眼中赞赏之色愈浓,又问:

    “若命你率三千军士,镇守一处关隘,你将如何治军?”

    王平肃然答道:

    “军令如山,赏罚必信。”

    “士卒同甘苦,斥候不松懈。

    “遇险不慌,逢胜不骄。”

    诸葛亮闻言,与徐庶对视一眼,皆看出彼此眼中的惊喜。

    此人不似突兀骨之勇猛,不似沙摩柯之彪悍。

    但却沉稳有度,颇谙兵法,正是军中亟需的踏实之才。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