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章 英雄
    舞台的灯光聚焦在第一位选手身上,一个穿着精致小礼服的女孩。

    她选择了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林哲远微微后靠,指尖无意识地轻点着评分表光滑的纸面。

    “又是莫扎特……干净,清晰,速度稳定,表情记号也注意到了……像照着教科书拓印下来的。每个音符都在它该在的位置,分毫不差,但音色还差点意思”

    林哲远在心里默默点评,一丝难以察觉的倦意掠过眼底。

    女孩鞠躬下台,掌声礼貌而克制。他在“音乐性表达”一栏画了个中规中矩的分数。

    紧接着上场的是一位身材高大的男生,选择了李斯特改编的舒伯特《魔王》。

    琴声响起,技巧性的跑动、八度、震音扑面而来。

    “力气不小,跑得也够快……技术层面,及格了。”

    林哲远的目光扫过选手因发力而绷紧的肩膀和手臂,心中并无波澜。

    那音符如同被精确计算过的炮弹,密集地发射出来,却只激起空气的涟漪,无法撼动更深层的东西。

    男生以一个强力的结束和弦收尾,脸上带着完成任务的释然。

    掌声再次响起,比刚才热烈一些。

    林哲远端起手边的水杯,冰凉的杯壁触到指尖。

    这类演奏听得太多了,如同流水线上打磨光滑的零件,规整得令人乏味。

    它们遵循着既定的指法路径和力度标记,却唯独缺少了音乐最核心的悸动??那种源自生命体验、敢于冒险、甚至带着瑕疵的鲜活感。

    评审席上的时间久了,耳朵似乎也生了茧,对这些一类的表演,早已波澜不惊。

    他无意识地摩挲着左手三指的指关节,那里有一道几乎看不见的旧伤疤。

    年轻时的自己,不也曾一度沉迷于这种“正确”吗?精准无误的技巧,教科书式的诠释,追求着评委眼中无可挑剔的“标准答案”。

    是什么时候开始,那琴键上的声音,渐渐失去了最初令他心潮澎湃的野性与自由?

    是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磨平了棱角?

    是职业道路上的权衡与妥协?

    还是……当演奏本身不再是探索,而变成了展示时,那内在的火焰就悄然黯淡了?

    评审椅坐得比琴凳更久,眼光变得挑剔,耳朵变得麻木,有时连自己都忘了,最初被音乐击中时,那种近乎眩晕的震颤是什么感觉。

    十五年,或者更久?他早已习惯了在“安全”与“平庸”之间划上等号,也习惯了将自己对音乐那点残存的、不切实际的渴望,深深锁在职业评判的冷静外壳之下。

    这评审席,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既保护着他,也困着他。

    这时,工作人员报幕:“下一位选手,高二(3)班,江临舟。演奏曲目:肖邦《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作品53号》。”

    “‘英雄’?”

    林哲远眉峰微不可察地抬了一下。选这首曲子参赛,尤其是在校内选拔赛上,颇有胆量。

    他放下水杯,目光投向选手入口处。

    一个清瘦挺拔的身影出现在灯光下。当那张年轻却沉静的脸庞映入眼帘时,林哲远的目光停留了片刻。

    是他?

    几周前,艺术楼那间偏僻老旧的小琴房门外……那个闷热的下午,一阵异常清晰、带着奇异控制感的琴声吸引了他驻足。被询问时,他得知的名字正是“高二(3)班江临舟”。

    林哲远对这个名字有模糊印象,似乎更早前在教学巡查中,瞥见过这个学生在琴房角落里……显得有些散漫?

    “才过去多久?……他竟然选了《英雄》?”

    林哲远的目光落在那个走向斯坦威的身影上。那走路的姿态,坐下时调整坐姿的流畅感,悬停于琴键上方双手的沉稳……与他记忆中那个模糊的背影,差异明显。

    少年坐下,脊背挺直,肩臂自然下沉,仪态透着一种超越年龄的专业感。没有多余的酝酿,他修长的手指带着一种专注的庄重,轻轻悬停。音乐厅安静下来。

    然后,那双手落下了。

    不是敲击,而是一种沉稳的、充满内在张力的嵌入。

    “铛??!”

    一个极其深沉、饱满的降A主和弦轰鸣而起!

    声音穿透力十足,带着金属般的坚实核心与浑厚共鸣,蕴含着蓄势待发的力量。

    仅仅是第一个和弦,就让林哲远放下了之前的预判,专注的目光中多了一丝审视。

    紧接着,左手那标志性的、排山倒海的八度进行如同战鼓擂响!

    “颗粒感……很清晰。”

    林哲远专注地听着。每一个八度音都像一颗颗打磨过的钢珠,在高速下保持着绝对的独立性和穿透力。

    更难得的是力量的传递方式,绝非蛮力硬砸,而是通过放松的手腕和稳固的指尖关节,精准、高效地灌注到琴键深处,磅礴而可控。

    “这进步……不一般。”他心中默念。

    右手随即加入,辉煌的、号角般的旋律线条如同阳光倾泻。

    “歌唱性……”

    林哲远沉寂的心弦被轻轻触动。旋律线条在少年指尖有了重量,乐句的呼吸自然流畅,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坚定感。

    力度层次的转换细腻,强音有力,弱奏深沉,充满了戏剧张力。他仿佛看到了某种不屈的意志。这音乐中的深度,远超一个高中生的普遍表现,让林哲远专注的眼神中透出探究的兴趣。

    当音乐进行到中段那著名的左手八度下行华彩段落时,林哲远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正是他当时在门外留意到江临舟力量感稍显不足的地方。

    少年手臂的肌肉线条绷紧伸展,手腕却保持着惊人的弹性!

    那奔腾的音流没有丝毫溃散,反而凝聚成一道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洪流!

    力量感在精准的控制下达到了令人信服的强度。每一个音都富有表现力地传递出来。

    “嗯……”

    林哲远内心发出一声低沉的认可。这绝非简单的苦练结果。那曾被收敛的力量,此刻完全释放,并被赋予了凝聚力和穿透力。

    这种短期内显著的进步,值得留意。

    他暂时搁置了刻板的评分标准,之前所有的疲惫和失望似乎被冲淡了。

    他的心神被那架斯坦威前的身影吸引,被那从黑白键间流泻而出的、充满力量与荣光的音乐所占据。

    那双锐利的眼睛,此刻闪烁着专注的观察、深深的探究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欣赏。

    这个名叫江临舟的少年,用第一个音符就打破了平庸,用一场颇具分量的演奏,将林哲远从旁观席拉入了音乐的中心。

    而那关于“他是如何做到的”疑问,如同一个有趣的谜题,让这位见惯演奏的评委,生出了一份淡淡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