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6章 学点真本事
    背面还贴着一张手绣的图案。

    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

    花瓣层层叠叠,色彩柔和过渡,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出痕迹。

    一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苦练出来的真手艺。

    “让她明天来。”

    苏晓玥把这份表单独挑出来。

    “这种人,正是我们最需要的。不只是技术过硬,更重要的是,她懂什么是匠心,什么是对手艺的敬畏。”

    林美瑶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叠考卷。

    “笔试题目弄好了,分三块。缝纫常识、布料辨识、简单打版。”

    她一边整理资料,一边继续说道。

    “都是基础题,但覆盖面广,能看出基本功。”

    “可人太多,一天根本考不完。咱们这地方又小,机器也不够,全挤进来也安排不开。”

    “分批来吧。”

    苏晓玥一手捏了捏眉心。

    “先筛出笔试前八十名,淘汰掉那些连布料都认不清的,剩下的再进车间上机器实操。这样既公平,也节省时间。”

    “对了。”

    林美瑶忽然记起什么,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电报纸。

    “早上收到阿米莉娅的电报,说《UC》的拍照团队下月到,问咱们能不能跟拍一期专题。”

    她顿了顿,语气中透出几分兴奋。

    “人家可是国际大刊,之前只拍过黎国和米兰的高定时装秀,从没来过我们这种小厂。”

    苏晓玥眼睛一下亮了,接过电报,仔细读了一遍。

    “没问题。”

    她站起身,走到日历前,在其中一个日期处画了个圈。

    “赶巧碰上新人培训,正好让外头看看,咱这手艺是怎么一代代传下来的。”

    ……

    面试那天,飞裳的车间被临时改成了考场。

    七十八个过了笔试的人,排着队一批批进来。

    缝纫机前整整齐齐。

    每人面前放着一块素白棉布和一张简笔图样。

    “今天考两个图案。一只兔子,一朵花。”

    小卫清了清嗓子。

    “限时四十分钟完成。针法不限,但必须清晰完整,不能跳针、漏针,更不能破布。”

    “做完后,记得在布角绣上自己名字。每一针,都要对得起署名。”

    苏晓玥双手背在身后,缓缓走动。

    她挨个看人的手法,观察每个人握针的姿势、踩踏板的节奏。

    大多数人手都在抖,针都拿不稳。

    有的甚至还没开机就慌了神。

    唯独齐秀珍,不慌不忙,坐姿端正。

    更难得的是,她在布角绣名字时,竟如书法般从容。

    “齐阿姨。”

    苏晓玥在她身边站住,压低声音。

    “您以前学过刺绣吗?这手法不像普通人随便练练就能有的。”

    齐秀珍抬眼,笑了笑。

    “苏厂长,我打小跟着娘学苏绣,七八岁就开始穿针引线。后来在专做双面绣,做了整整二十年。”

    她说着,从衣兜里掏出个布包,慢慢打开。

    绣片露了出来。

    一面是牡丹盛开,层层叠叠的花瓣仿佛能嗅到香气。

    另一面是寒梅独放,冷雪压枝,孤傲清冷。

    两面图不一样,颜色迥异,意境截然不同。

    却用的是同一条丝线,从中心穿出,来回穿梭。

    这正是苏绣里最难的“异色绣”。

    讲究正反两面图案独立成画,却共用一根丝。

    绝不能错线、断线、乱序。

    苏晓玥心头猛地一跳。

    这手艺,搁在2023年,都算得上是国宝级的绝活。

    “齐阿姨。”

    她语气认真。

    “您愿不愿意来飞裳,当刺绣组的指导老师?工资方面,我们按照最高的技术岗位标准来给,绝不会亏待您。”

    齐秀珍一怔,手微微顿住。

    她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惊讶和动容。

    “苏厂长……不嫌弃我年纪大?我都快六十了,按理说早该退休了。”

    “手艺不看岁数。”

    苏晓玥轻轻摇头。

    “像您这样的老匠人,是我们整个行业都在抢的宝贝。我们飞裳求都求不来,又怎么会嫌弃?您这双手,绣出的不是图案,是历史,是传承。”

    这时,她目光无意间掠过角落。

    那里坐着一个麻花辫姑娘。

    她手里的针,一下一下,匀速穿行。

    针脚细密整齐,像是用尺子量过一般精准。

    “你叫什么?”

    苏晓玥走过去,轻声问道。

    “苏厂长,我叫金玉芬。以前在绣花厂干过几年,后来厂子搬迁,我就回家待了一阵。”

    苏晓玥目光落在她手边的绣片上。

    几片竹叶斜斜铺开,墨绿渐变,层次分明。

    针脚不算特别精致,细节处还有些生涩。

    可那股子味道,却独特得让人挪不开眼。

    “这竹叶的走势,是你自己琢磨的?”

    苏晓玥弯下腰,仔细打量。

    金玉芬轻轻点头。

    “嗯。我爸是画国画的,一辈子画山水花鸟。我从小趴在他画案边,看他调墨、运笔,耳濡目染久了,手也就跟着学了。”

    “听说飞裳不光做传统图案,还尝试设计新式服装。我想来学点真本事,也想看看,这门手艺能不能走得更远。”

    苏晓玥心里一软。

    这姑娘,不浮躁,也不怯场,正是厂里最缺的那种人。

    她把绣片拿起来细瞧,越看越觉得不简单。

    那竹叶的边儿,边缘处微微晕染。

    竟有点像她在苏州见过的影绣法。

    “你以前学过影绣?”

    苏晓玥低下头,目光带着审视。

    金玉芬眼睛一亮。

    “苏厂长看得真细。我确实接触过一点。”

    她声音低了点。

    “我奶奶是潮绣的传人,早年在潮州一带很有名。小时候她常教我老针法,什么‘游针’‘叠针’‘破线绣’,我都练过。可现在,谁还用手绣啊?机器一开,一天几百件,便宜又快。我们这些慢工出细活的,反倒没人要了。”

    她没再说下去,垂下眼,继续穿针引线。

    苏晓玥想起自己以前见过的流水线绣品。

    整齐划一,纹路标准,可就是没活气儿。

    而眼前这丫头手里的竹叶,明明不完美,可每一针都带着对美的执念。

    “设计这东西,关键在心,不在手。”

    苏晓玥忽然笑了。

    “你这绣片,已经证明你有这颗心了。技术?咱们慢慢补。只要你想学,飞裳就有办法教你。”

    筛选忙了一整天,苏晓玥几乎没歇过一口气。

    最终,从一百多人里挑出了五十二人。

    “这下人手够了。”

    林美瑶翻着厚厚的档案,松了口气。

    “老师傅带基础,年轻人搞创新,搭配得刚刚好。”

    可她话音刚落,笑容就凝住了。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