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6章 篇问答:非他汀类降脂药在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目的 对比贝特类、烟酸类非他汀类降脂药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合中医理论与心理学因素分析,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210例,随机分为贝特类组(70例,口服非诺贝特胶囊)、烟酸类组(70例,口服烟酸缓释片)及联合治疗组(70例,非诺贝特胶囊+烟酸缓释片),均治疗12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变化,统计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患者治疗期间心理状态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TG、TC、LDL-C水平均显着降低,HDL-C水平显着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TG降低幅度及HDL-C升高幅度显着大于单独用药组(P<0.05),贝特类组TG降低效果优于烟酸类组(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显着高于贝特类组的82.86%和烟酸类组的77.14%(P<0.05)。不良反应方面,烟酸类组皮肤潮红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联合治疗组胃肠道不适发生率略高于单独用药组,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心理状态分析显示,治疗依从性高、情绪稳定的患者疗效显着优于焦虑、依从性差者(P<0.05)。结论 贝特类与烟酸类药物联合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疗效显着,贝特类单药降TG效果优于烟酸类,但需关注不良反应及患者心理状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关键词

    非他汀类降脂药;贝特类;烟酸类;高甘油三酯血症;疗效对比;中医调理;心理干预

    一、引言

    高甘油三酯血症是临床常见的脂质代谢紊乱疾病,其核心特征为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持续升高(≥1.7mmol/L),常伴随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1]。该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胰腺炎、冠心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且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他汀类药物是降脂治疗的一线选择,但对TG的调节效果有限,尤其对于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非他汀类降脂药(如贝特类、烟酸类)更具针对性[3]。

    贝特类药物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促进TG分解代谢,降低血清TG水平;烟酸类药物则通过抑制脂肪组织分解及肝脏TG合成发挥降脂作用[4]。然而,关于两类药物单独及联合使用的疗效差异,临床研究结论尚不完全一致。此外,从中医视角来看,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归属于“痰浊”“血瘀”范畴,其病机与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密切相关[5];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患者长期受疾病困扰,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及疗效[6]。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比贝特类、烟酸类药物单独及联合治疗的效果,结合中医理论与心理学因素分析,为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全面参考。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210例,均符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诊断标准[7]:空腹血清TG≥1.7mmol/L,排除他汀类药物过敏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急性胰腺炎病史及近3个月服用其他降脂药物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贝特类组、烟酸类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70例。

    贝特类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40~75岁,平均(58.6±8.2)岁;病程1~10年,平均(5.3±2.1)年;基线TG水平(3.8±1.2)mmol/L。烟酸类组男36例,女34例;年龄42~76岁,平均(59.2±8.5)岁;病程1~11年,平均(5.5±2.3)年;基线TG水平(3.9±1.3)mmol/L。联合治疗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41~74岁,平均(58.9±8.3)岁;病程1~9年,平均(5.2±2.2)年;基线TG水平(3.8±1.1)mmol/L。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基线血脂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在此基础上:

    - 贝特类组:口服非诺贝特胶囊(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每次0.2g,每日1次,饭后服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烟酸类组:口服烟酸缓释片(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初始剂量每次0.5g,每日1次,饭后服用,1周后增至每次1.0g,每日1次。

    - 联合治疗组:口服非诺贝特胶囊(剂量同贝特类组)+烟酸缓释片(剂量同烟酸类组),均饭后服用。

    三组均连续治疗12周,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的心理状态,SAS评分≥50分为存在焦虑情绪。

    (三)观察指标

    1. 血脂指标: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分离血清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G、TC、LDL-C、HDL-C水平。

    2. 临床疗效:根据《血脂异常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估疗效[8]:显效:TG下降≥40%;有效:TG下降20%~39%;无效:TG下降<2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 不良反应:记录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皮肤潮红、胃肠道不适(恶心、腹胀、腹泻)、头痛、头晕、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 心理状态与治疗依从性:通过SAS评分评估心理状态,统计患者治疗依从性(完全遵医嘱用药及执行生活方式干预为依从性良好,否则为依从性差)。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

    治疗前,三组患者TG、T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TG、TC、LDL-C水平均显着降低,HDL-C水平显着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TG降低幅度[(58.6±10.2)%]及HDL-C升高幅度[(25.3±5.6)%]显着大于贝特类组[(45.2±9.5)%、(18.6±4.8)%]和烟酸类组[(32.5±8.8)%、(15.2±4.2)%](P<0.05);贝特类组TG降低幅度显着大于烟酸类组(P<0.05),两组TC、LDL-C、HDL-C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贝特类组显效35例,有效2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2.86%;烟酸类组显效28例,有效26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77.14%;联合治疗组显效4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29%。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贝特类组和烟酸类组(P<0.05),贝特类组与烟酸类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贝特类组出现胃肠道不适3例,头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烟酸类组出现皮肤潮红8例,胃肠道不适2例,头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1%;联合治疗组出现胃肠道不适5例,皮肤潮红3例,头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烟酸类组皮肤潮红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均未出现严重肝功能异常、肌痛等严重不良反应。

    (四)心理状态与治疗依从性对疗效的影响

    治疗前,三组患者SAS评分≥50分者分别为22例、23例、21例,占比分别为31.43%、32.86%、3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依从性良好且SAS评分<50分的患者总有效率(92.31%)显着高于依从性差或SAS评分≥50分的患者(73.68%)(P<0.05)。

    (五)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患者男性,56岁,因“体检发现TG升高3年,头晕1个月”入院,诊断为高甘油三酯血症,TG水平4.2mmol/L,无其他基础疾病,SAS评分45分,治疗依从性良好。给予非诺贝特胶囊0.2g/d治疗,同时加强生活方式干预。治疗6周后,复查TG降至2.8mmol/L;治疗12周后,TG进一步降至1.6mmol/L,TC、LDL-C、HDL-C均恢复正常,无不良反应发生,疗效评估为显效。

    案例2:患者女性,62岁,高甘油三酯血症病史5年,TG水平5.1mmol/L,合并高血压,SAS评分52分,存在轻度焦虑,治疗依从性一般。初始给予烟酸缓释片治疗,1周后出现明显皮肤潮红,难以耐受,调整为非诺贝特胶囊治疗。治疗12周后,TG降至2.3mmol/L,疗效评估为有效,焦虑情绪较前缓解,SAS评分降至46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案例3:患者男性,48岁,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TG水平6.3mmol/L,体型肥胖,SAS评分48分,治疗依从性良好。给予非诺贝特胶囊+烟酸缓释片联合治疗,治疗期间出现轻微腹胀,未停药,对症处理后缓解。治疗12周后,TG降至1.5mmol/L,血脂指标均恢复正常,疗效评估为显效,无其他不良反应。

    案例4:患者女性,59岁,高甘油三酯血症病史4年,TG水平4.8mmol/L,因担心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焦虑情绪,SAS评分55分,治疗依从性差,经常漏服药物。给予烟酸缓释片治疗,治疗12周后,TG降至3.1mmol/L,疗效评估为无效,皮肤潮红症状明显,后续通过心理疏导及调整用药方案,患者依从性改善,血脂逐渐控制达标。

    四、讨论

    (一)非他汀类降脂药的疗效差异分析

    贝特类药物作为PPARα激动剂,能显着促进TG分解及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血清TG水平,尤其适用于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9]。本研究结果显示,贝特类组TG降低幅度显着大于烟酸类组,与既往研究结论一致[10],表明贝特类药物降TG效果更具优势。烟酸类药物通过抑制脂肪组织分解及肝脏TG合成发挥作用,但其降TG效果相对温和,且皮肤潮红发生率较高,影响患者耐受性[11]。联合治疗组采用贝特类与烟酸类药物联用,发挥协同降脂作用,TG降低幅度及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单独用药组,提示联合用药可进一步提升疗效,适用于TG水平显着升高的患者。

    (二)中医理论对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解读及调理思路

    从中医视角来看,高甘油三酯血症属于“痰浊”“血瘀”范畴,其核心病机为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机不畅[12]。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功能薄弱,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湿阻滞脉络则形成血瘀,进而导致血脂代谢紊乱。贝特类药物降脂作用较强,可类比中医“祛邪”之法,快速清除体内“痰浊”;烟酸类药物作用温和,兼顾调节气血,可视为“扶正祛邪”之法[13]。联合用药则体现“标本兼顾”的中医理念,既快速降脂,又调理气血,提升疗效。此外,对于脾胃功能薄弱、痰湿较重的患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健脾祛湿、活血化瘀的中药(如陈皮、茯苓、丹参等),辅助改善血脂代谢[14]。

    (三)心理学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干预策略

    长期受高甘油三酯血症困扰的患者,因担心疾病进展及药物不良反应,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15]。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进一步加重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痰湿内生,影响血脂控制[16]。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负面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机体代谢,降低治疗依从性,进而影响疗效[1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依从性高、情绪稳定的患者疗效显着优于焦虑、依从性差者,表明心理状态对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临床实践中,需关注患者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一是加强健康宣教,向患者普及疾病知识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应对方法,缓解其焦虑情绪[18];二是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及时解答患者疑问,增强其治疗信心;三是对于存在明显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可联合心理疏导或药物治疗,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19]。

    (四)临床用药建议

    基于本研究结果,临床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时,可根据患者TG水平、合并症及耐受性制定个体化方案:对于TG轻度升高(1.7~3.4mmol/L)的患者,可优先选择贝特类药物,兼顾疗效与耐受性;对于TG中度升高(3.4~5.6mmol/L)的患者,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贝特类或联合用药;对于TG重度升高(≥5.6mmol/L)的患者,建议采用贝特类与烟酸类药物联合治疗,快速降低TG水平,减少急性胰腺炎风险[20]。同时,需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烟酸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减少皮肤潮红发生;联合用药时需加强监测,及时处理不良反应。此外,结合中医调理及心理干预,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五)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相对有限,随访时间较短,未对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未考虑不同剂量非他汀类药物对疗效的影响;中医调理及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案尚未标准化。未来需开展大样本、长期随访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结论。

    五、结论

    贝特类与烟酸类非他汀类降脂药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均能有效改善血脂代谢,贝特类药物降TG效果优于烟酸类,联合用药疗效更显着。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用药方案,关注不良反应及心理状态,结合中医调理及心理干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

    思考题

    结合本研究结果及临床实际,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如何优化非他汀类降脂药的选择及联合治疗方案,同时兼顾疗效、安全性及患者心理状态?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