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5章 注定没有未来
    程砚安的腿伤,恢复得出乎意料的顺利。

    连医生都啧啧称奇,最终将其归功于“年轻人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素质好”。

    然而,只有程砚安自己知道,这次恢复过程有些不同寻常。

    在最初剧痛难忍、意识模糊的时刻,

    他清晰地记得,凌悦的手指按压在他腿部的某个点后,

    一股难以言喻的清凉感,并非物理上的低温,

    而更像是一种渗透到,组织深处的、带着安抚力量的生机流,

    迅速抚平了灼烧般的疼痛,并似乎极大地加速了血液的凝固。

    这种感觉转瞬即逝,却异常清晰,

    与他所知的任何物理或药物镇痛效果,都截然不同。

    随着伤口愈合,他偶尔会下意识地抚摸那道伤疤,脑海中会不受控制地,闪过那个瞬间的奇异感觉。他试图用理性去解释,

    “是疼痛导致的幻觉吗?”

    “还是中医穴位按压真的如此神奇?”

    “或者是当时精神高度紧张,心理暗示的作用?”

    这些解释似乎都说得通,

    但那个“清凉感”的真实性和独特性,

    像一根极细的刺,扎在他的认知里,无法完全拔除。

    伤愈返校后,程砚安对凌悦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他真诚地感谢凌悦,在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去救助他。

    但又会不自觉地、更加细致地观察凌悦,

    并非出于怀疑,而是一种纯粹的好奇。

    他会留意她,照料实验室植物时专注的神情,

    会思考她偶尔在学术讨论中,提出的、那些略带“直觉性”却往往切中要害的观点。

    他想从她身上找到某种……“合理性”的解释,或者说是想印证某种模糊的预感。

    有一次,在讨论植物应激反应时,程砚安半开玩笑地说:“凌悦,你那次帮我按压穴位,效果太显着了,简直有点像……植物在逆境中,突然被激发了某种隐藏的修复潜能。”

    他试图用学术,比喻来触碰那个话题。

    凌悦心中警铃大作,表面却不动声色,

    微笑着将话题引开:“学长说笑了,中医讲究通则不痛,可能是刚好按准了经络吧。

    植物的修复机制可比这复杂多了,我们还得继续研究。”

    她的反应自然得体,滴水不漏,

    让程砚安觉得自己的猜想可能确实过于天马行空。

    他笑了笑,不再深究,但那个疑问的种子,已然悄悄埋下。

    最初,程砚安是被凌悦在冷门领域的,独特见解和敏锐直觉所吸引。

    在他熟悉的学术圈里,很少遇到一个大一学生,能有如此灵动的思维。

    这是一种纯粹的、对聪明大脑的欣赏。

    而凌悦的沉静、低调、不张扬,以及她在野外实习中,

    表现出的冷静和有效的帮助,尽管他心存疑问,

    这都让他觉得这个女孩非常特别,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和可靠。

    程砚安无疑对凌悦有好感,但这种好感混合着,欣赏、感激和一丝因“神秘感”而产生的好奇。

    他能感觉到凌悦,刻意保持的距离。

    以他的成熟,他会将这份好感理解为,一种美好的欣赏,

    而非需要主动追求的情愫,尤其当对方似乎并无此意时。

    他的行动止步于,礼貌的、有分寸的关心和学术交流。

    对凌悦而言,程砚安是第一个在学术层面,能与她进行深度思想碰撞的同龄人。

    这种“被理解”的感觉,对她这个长期孤独的守护者来说,是极其珍贵和渴望的。

    这是好感产生的最坚实基础。

    程砚安的沉稳、博学、谦和,以及关键时刻的担当,

    都符合凌月内心深处,对理想伴侣的想象。

    然而,她的好感,从萌芽之初,就被巨大的恐惧和责任所压制。

    她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之间横亘着,一条无法跨越的秘密之河。

    任何亲密关系都意味着,无保留的信任与分享,而这是她绝对做不到的。

    这份好感注定没有未来。

    程砚安过于敏锐。

    好感会让她放松警惕,增加暴露的风险。

    为了彼此的安全,尤其是她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她必须将这份情感扼杀在摇篮里。

    因此,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而悲伤的默契。

    程砚安尊重她的边界,从不越雷池半步,将好感保持在,“值得欣赏的学妹”的框架内。

    凌悦将所有可能滋生好感的苗头,都理性地斩断,

    将程砚安牢牢定位在,“学长”和“学术伙伴”的位置上。

    她甚至可能刻意避免单独相处,减少非必要的接触。

    他们彼此都将这段情感深埋于心底,这是一段尚未开始就已注定结束的情感。

    随着对程砚安那份朦胧而克制的情感,被深埋心底,

    如同将一颗珍贵的种子,放入时间的保险箱,

    凌悦的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但这种宁静,并非一潭死水的沉寂,

    而是静水深流,是风暴过后,沉淀下的、更为深邃的平和与坚定。

    那段短暂的情感涟漪,并未消失,而是被她成功地整合进了,自我的成长图谱中。

    它像一次心灵的淬火实验,让她更清晰地认知了,情感的重量与边界,

    也让她验证了,自己用理性守护,使命的决心和能力。

    如今,回想起程砚安,心中不再有波澜,

    只余下一份淡淡的感激,感激他带来的思想启迪,

    以及那次意外,给予她在极限情况下,操控能力的宝贵经验。

    这份经历,非但没有成为负担,反而化为了她内心世界里,一块沉稳的基石。

    摆脱了内心的微妙牵绊,凌悦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追求中。

    她的目标更加明确,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更要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如何将自身特殊感知与正统,科学相结合。

    她开始在文献中,格外关注生命能量、细胞信号传导、植物应激反应等,领域的前沿研究,

    试图为她的“直觉”,寻找科学上的支撑点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这份专注,让她的学术表现更加出色,也让她在探索自身秘密的道路上,迈出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探寻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