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5章
    “韩将军,孟起将军,请看——”

    “此处是长安,而潼关为我等现今所在之地。”

    “自古关东兵马入长安,除潼关外,另有武关一路,位于南面商洛之地。”

    “此前曹操急于决战,故将主力集结于弘农至潼关一线,因道路平坦,便于行军。”

    “但如今潼关战事将尽,若曹操再攻长安,必会考虑武关。”

    “其军可自武关出兵,经商洛直取灞上,进而威胁长安!”

    “此事不可不防!”

    他抬手在地图上圈出几处。

    “为免曹军从武关突袭,应遣兵驻守。”

    “此路崎岖,兵马无需过多,万人足矣。”

    “重点扼守两处:其一为上洛城,邻近灞上,可驻兵五千。”

    \"还有一处。\"

    \"是位于上洛与武关交界处的商县,可部署三千至五千兵力于此。\"

    \"如此安排。\"

    \"北面依托潼关天险,南面有商县布防,加上上洛作为前哨...\"

    \"只要这三处要塞稳固,关中长安便可高枕无忧。\"

    言毕,诸葛川回到席位。

    他并未明确指派韩遂与马超各自负责哪处关隘。

    然而。

    马超与韩遂听完诸葛川的分析后,立即领会了其中深意。

    两人交换眼神后,韩遂首先表态:\"孟起贤侄,商洛一带的商县与上洛两城,就交由我来布防吧。\"

    \"今日午后。\"

    \"我将派遣李堪、成宜二将各率八千精兵前往驻守!\"

    \"以防备荆州武关方向的曹军进犯。\"

    韩遂此言。

    不仅调拨一万六千大军,还派出麾下两员大将。

    这番安排。

    显然无意与马超争夺潼关防务。

    \"哈哈哈,叔父如此慷慨,小侄岂能吝啬!\"

    \"请叔父放心,待击退曹军之后...\"

    \"我准备留庞德统率两万大军镇守潼关,护卫这座长安东大门。\"

    说到此处,马超略作停顿。

    \"此外。\"

    \"为答谢叔父此次鼎力相助,长安城...\"

    \"侄儿愿让与叔父驻守!\"

    此言一出。

    令诸葛川颇感意外。

    毕竟关中地区最为重要的城池,当属长安无疑。

    如今马超主动让出长安。

    这等于是让驻守潼关的庞德与其两万大军,为韩遂充当守门之职。

    \"这...孟起使不得!\"

    \"长安是你率军攻克的,为叔怎能...\"

    韩遂同样震惊不已。

    回过神后连忙推辞。

    他赶忙摇头,表示推辞。

    \"伯父,给您就收下!\"

    \"何必这般扭捏!\"

    \"此番起兵,本就是为了 ** 雪恨,长安对我而言可有可无。\"

    \"况且!\"

    \"如今你我结盟,在您手中与在我手中,又有何区别?\"

    \"伯父,请别再推让。\"

    \"当然!\"

    \"若伯父实在过意不去,替我军承担潼关庞德所部两万将士的粮草供给便是。\"

    见马超态度如此坚决,韩遂只好勉强答应。

    区区两万大军的粮草供应,对韩遂来说根本不成问题。

    原因很简单。

    马超看似只是让出了长安城。

    实际上,是将除曹操控制的弘农郡外,几乎整个关中地区都让给了他。

    坐拥大半个关中沃土。

    莫说两万大军,就是十万雄师也供养得起。

    一旁静观其变的诸葛川不动声色地颔首。

    眼底闪过赞许之色。

    对马超、韩遂乃至刘备阵营而言......

    安定的关中局面,正是三方都希望看到的。

    马超让出长安这个举动。

    足以确保未来数年间,与韩遂的同盟关系坚不可摧。

    待二人商定完具体细节后,众人相继离席。

    \"贤侄,你先陪诸葛先生。\"

    \"我去找李堪、成宜他们部署发兵洛阳之事。\"

    \"此事,越早越好!\"

    韩遂向诸葛川点头致意后,便匆匆离去。

    屋檐下。

    诸葛川侧身望向身旁的马超,忽然展颜一笑。

    \"方才将军提到要庞德将军镇守潼关时......\"

    **

    “川儿兄是否想过,长安最终会落入你手,还是归韩将军所有?”

    “确实未曾料到。”

    “孟起将军这一举动,着实令在下意外。”

    “主动放弃长安这座关中要地,实在出人意料。”

    马超侧目看向诸葛川,反问道:“伯治,很惊讶吗?”

    “于某而言,这再自然不过。”

    “除却方才屋内所言,某对韩遂心存感激外,另一缘由便是——”

    “马家的根基,始终在凉州!”

    “某这‘神威天将军’之名,是在西凉杀出来的,而非关中。”

    “叔父若得长安,日后必会将陇西势力迁至关中。届时,凉州岂不归某掌控?”

    “以叔父的性子,想必也不好再与某争夺凉州。”

    言罢,马超朗声一笑。

    “况且,即便叔父占据长安,某亦可夺取韦康手中的金城!”

    “曹军已退!”

    “是时候肃清凉州内患了!”

    突然,马超一手搭上诸葛川的肩膀。

    “伯治!”

    “离开关中前,再助某拿下金城如何?”

    “无须耗费太久!”

    “对付韦康,半月足矣!”

    ——

    **马超的请求令诸葛川略感意外。

    他并未立即应允,而是无奈一笑,反问道:

    “孟起将军,以你的能耐,对付韦康理应易如反掌吧?”

    “他虽为朝廷命官,但以将军如今大败曹操的威势,稍加威慑,其必会投降。”

    顿了一顿,诸葛川又补充道:

    “只要留他一命,金城自然归将军所有。”

    \"金城军中那些效忠韦康的将官,纵使对孟起将军有所不满,此刻也绝不敢轻举妄动!\"

    \"哈!\"

    \"找个时机悄悄解决便是。\"

    \"待到那时。\"

    \"失去爪牙的韦康,不足为惧。\"

    短短几句对话,诸葛川已为马超谋划好韦康的结局。

    并非轻视韦康。

    实在是他先前听闻马超在曹阳大败曹操,就慌忙将羌道令赵昂全家交出,这般行径令诸葛川难以高看。

    再参照历史上韦康不顾部将劝阻,执意向马超投降却遭诛杀的旧事——

    诸葛川实在找不出马超拿不下金城的理由。

    听完分析。

    马超意味深长地瞥了诸葛川一眼。

    此刻。

    他已然明白自己的\"谋划\"落空。

    索性直言道:\"伯治先前既答应去扶风郡城见舍妹,何不顺便助我平定金城?\"

    \"两件事并行不悖。\"

    \"有你坐镇,我心更安。\"

    \"况且!\"

    马超遥指武关方向:\"当初你们从荆州入关中时,你尚未声名显赫。\"

    \"武关守军草草检查便放行。\"

    \"可如今——\"

    \"你觉得还能从武关返回荆州吗?\"

    说着。

    马超脸上浮现促狭之色:\"不妨猜猜……\"

    \"此刻武关守军乃至江北曹军,是否人人怀揣你的画像,等着守株待兔呢?\"

    这番说辞令诸葛川哑然失笑。

    马超所描述的情况极有可能成为现实。

    虽然不至于出现曹军每人手持一张诸葛川画像那般荒谬的场景,但严查过往行人、搜捕他诸葛川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因此,即使没有马超的提醒,诸葛川在决定返回荆州时也绝不会选择原路。

    当武关路线被封锁后,摆在诸葛川面前的归途就只剩下一条选择:

    先由关中进入凉州,再从凉州转道汉中,经汉中抵达西川,最后从西川返回荆州。

    这条路线宛如绕行巨大的圆弧,比起经武关回荆州的直线距离,路程延长了至少两倍有余。

    虽然路途遥远,但最大的优势在于安全系数高。毕竟现任汉中太守张鲁尚未与曹操暗通款曲,没必要冒着得罪刘备的风险为难他们。

    至于西川境地,那简直就像是回到自家地盘。既然张松都准备出卖益州,那么诸葛川取道益州返回荆州,简直就像现代人买房前先去售楼处看房一样顺理成章。

    \"也罢!\"

    \"临行前,某就陪孟起将军走一趟金城。\"

    \"会会那位韦康!\"

    见诸葛川应允,马超重重拍了下他的肩膀:\"这才像话!\"

    \"还有——\"

    \"等见到舍妹,保管让你移不开眼!\"

    \"绝对不虚此行!\"

    眼看马超又开始推销妹妹马云禄,诸葛川调侃道:\"孟起将军,令妹莫非着急出嫁?\"

    \"当真国色天香?\"

    \"先说清楚——\"

    \"若是相貌粗陋如将军这般,在下可绝不娶亲!\"

    说这话时,诸葛川嘴角噙着意味深长的笑意。

    ---

    马家妹子啊!

    诸葛川倒是真想见上一见。

    若生得貌美,他不介意为了主公刘备的宏图霸业,牺牲些个人“心血”,以此拉拢马超。

    他对天起誓:

    绝非贪图马妹姿色,纯粹是为复兴汉室略尽绵薄之力!

    能有什么错呢?

    马超佯装恼怒:“伯治,此话在我面前说说便罢,可别让我妹子听见!”

    嗬!

    还是匹烈性的小马驹!

    正合川儿的胃口。

    ……

    午后。

    马超、诸葛川、韩遂等人送走了率军赶赴上洛的李堪、成宜二将。

    潼关内外一时归于平静。

    若要用一句话形容——

    “潼关无战事。”

    无论是西凉军还是曹军,在诸葛川与曹操密谈后,皆按兵不动。

    时光悄然流逝。

    ……

    五日后。

    豫州,许都。

    城北一座普通宅院内。

    青衫文士持剑而舞。

    衣袖翻飞间,剑锋折射出冷冽寒光。

    看似随意劈斩,毫无文人剑舞的雅致,反倒透着几分市井剑客的凌厉。

    脚步声忽至。

    ---

    (

    一名身穿深蓝儒装的中年文士步入室内。

    他眉宇间透着沉稳气度,与那舞剑的青衫文士的锋芒截然不同。

    此人正是被誉为\"王佐之才\"的荀彧,荀文若。

    当朝荀令君。

    荀彧并未出声,只是静立观赏青衫人的剑招。

    直到对方归剑入鞘——

    \"元直好兴致。\"荀彧这才含笑上前,\"多日未见,剑术愈发精进,寻常三五人怕难近身。\"

    徐庶拭去额间汗珠,苦笑道:\"困居许都,总要寻些事做。若连这点微末技艺都荒废...\"他摇头拧干布巾,\"活着还有何意味。\"

    动作熟稔随意,显是视荀彧为挚友。

    荀彧温声道:\"丞相素来器重元直之才。\"

    “若你愿入仕为官,丞相定当重用!”

    “何必终日闲居庭院,虚度这一身才华……”

    荀彧话音未落。

    徐庶已掷布巾于案,肃然打断:

    “文若还念旧谊,此话休得再提!”

    “吾曾与皇叔有约!”

    “此生绝不向曹孟德献一计!”

    说这话时,徐庶目光如炬,毫无转圜余地。

    荀彧一时语塞。

    静默良久。

    忽闻他一声长叹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