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1章 当规则成了习惯,改变就已经完成了
    江州市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科技园区深处,“蜂巢镜像”V2.0系统正式上线。

    第一分钟,注册用户破万。

    第三十分钟,接入单位涵盖十二个省份的基层政务平台。

    十二小时后,全国新增用户超百万,其中37%来自县乡级政府机构——信访办、派出所、司法所、社区服务中心……清一色实名认证的公务系统账号。

    许文澜坐在监控室中央,指尖在触控屏上快速滑动。

    数据流如星河奔涌,在三维图谱中凝成一片璀璨光海。

    她放大一组异常活跃的终端集群,瞳孔微缩:“你看这个。”

    苏霓站在她身后,一身剪裁利落的藏青色套装,发丝一丝不苟地挽起,神情沉静如深湖。

    她接过平板,目光扫过那些Ip轨迹——从西南边陲的小县城到东北老工业区的街道办,无数基层窗口单位已悄然将“陈述引导模块”嵌入日常接访流程。

    “昨天下午五点,某地信访办接待群众时,自动弹出‘五步陈述法’提示框。”许文澜声音压低,“对方一开始还觉得是系统故障,结果发现……来访者表达清晰度提升了近六成。”

    苏霓轻轻笑了下,没说话。

    又一条实时推送跳了出来:南方某市法院,一位法官在庭前调解环节主动提醒当事人:“您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行为、诉求这五个步骤,把事情说清楚一点。”

    “不是我们在推。”许文澜缓缓抬头,“是他们在抄。”

    苏霓终于开口,声音很轻,却像钉子般扎进空气:“当规则成了习惯,改变就已经完成了。”

    这句话落下时,陆承安正站在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座谈会的演示台前。

    聚光灯打在他肩头,西装笔挺,眉眼冷峻。

    大屏幕上,一段模拟案例正在运行——普通市民上传的一段维权录音,经由“公众陈述结构分析模型”自动拆解,精准提取出关键信息节点,并生成可视化时间轴与证据链图谱。

    “传统模式下,法官需耗费平均47分钟筛选有效信息。”陆承安语调平稳,“使用该模型后,降至8分12秒,准确率提升至93.6%。”

    会场一片寂静。

    片刻后,掌声雷动。

    一位白发苍苍的资深庭长走到他身边,低声问:“你们这套东西,能不能做成全国法官培训的必修课?”

    陆承安微微一顿,答得极稳:“它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愿意学会清晰表达的人。”

    返程高铁上,窗外山河飞逝。他打开手机,看到苏霓刚发来的消息:

    【别让他们觉得这是恩赐——要让他们明白,这是刚需。】

    他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嘴角微不可察地上扬。

    随即回复:“已在推进司法系统开放接口授权。”

    几乎同一时间,赵小芸剪辑完成一支三分钟短片,标题朴素得近乎锋利——《她说清楚了·民间回声版》。

    镜头开启于清晨菜场,一位卖豆腐的大姐面对手机,认真道:“我是李桂香,时间是今天上午九点二十三分,地点在胜利路农贸市场东门摊位……我要反映的是昨天下雨漏水没人修的问题。”

    画面切换。

    工地上,安全帽下的年轻工人扯着嗓子喊:“我是王建军,今天上午九点二十三分,我在滨江新城三期工地……我已经两个月没拿到工资。”

    医院走廊,母亲抱着孩子对着镜头陈述医保报销难题;小学教室外,退休教师一字一句复述邻里纠纷全过程……

    所有人,都用了同样的开头,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气——平静、坚定、不容忽视。

    最后一帧黑屏,白色字幕缓缓浮现:

    “她没教我们说什么,她教会我们怎么被听见。”

    视频发布两小时,播放量破亿。

    微博热搜前十占其四,“全民五步法”话题阅读量单日增长8.2亿。

    教育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公共表达能力”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试点范围。

    深夜,苏霓独自坐在办公室,窗外城市灯火通明。

    她没有开灯,任月光洒在桌角那份尚未签署的任命意向书上。

    “中央拟任命苏霓同志为国家数字治理研究中心首任主任……”

    她指尖轻抚纸面,眼神却不带半分波澜。

    真正的权力,从来不是一纸红头文件能封赐的。

    而是千万人开口时,用同一个句式,说着同一种逻辑——那是她亲手播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遮天蔽日的林海。

    就在此时,许文澜打来电话,语气罕见迟疑:“苏姐……你最好来看看后台的‘记忆库’。”

    “怎么了?”

    “有个Ip,连续七天,每天定时上传一段老录像片段。”许文澜顿了顿,“内容都是一个人讲课,备注只有一句话——”

    “请让更多年轻人看到。”第141章 她不开口,全网都在替她说(续)

    林晚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得极轻,却快如疾风。

    监控屏左侧是实时流量热力图,右侧则是“记忆库”原始日志的解码界面。

    她盯着那串反复出现的Ip地址——GZ.poLIcE.AcAdEmY.INtERNAL.,瞳孔微缩。

    不是公网,也不是教育云平台,而是某省公安干校的内部封闭网络。

    “一个死人教活着的人怎么说话。”她低声自语,指尖划过屏幕上最新上传的一段视频缩略图:讲台上,老张穿着洗得发白的警服,站在一块手写板前,字迹苍劲,“陈述的本质,是还原真相的骨架。”

    七天,七段,每段不超过八分钟,内容互不重复,却层层递进。

    从基础的时间线梳理,到情绪干扰下的信息提取,再到如何避免被引导性提问扭曲事实——全是“五步陈述法”的思想源头。

    而备注始终只有那一句:“请让更多年轻人看到。”

    林晚心头一震。

    这不是技术泄露,是托孤。

    她立刻调取元数据比对,确认所有片段均来自同一设备、同一操作者,且上传时间精准控制在当地凌晨3:17,仿佛某种仪式。

    她迅速将样本剪辑成一份十分钟精编报告,附上Ip溯源分析和内容价值评估,加密发送至苏霓终端。

    同时,她在建议栏写下一行字:

    “启动‘影像传承计划’——向全国政法系统免费开放老张课程精编版,标注来源:Zhang’s Legacy。”

    消息发出后三分钟,回复抵达。

    苏霓只回了两个字:“准了。”

    紧接着又加了一句:

    “Zhang’s Legacy——就用这个署名。他是起点,不是工具。”

    指令下达当晚,“蜂巢镜像”后台悄然上线新模块。

    次日清晨,广东、四川、江苏等地十余所警校课堂内,投影仪自动推送了一节“特别教学课”。

    当老张沙哑却坚定的声音响起时,不少年轻学员怔住了:

    “记录不是对抗,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你们手中的笔和录音机,比枪更沉重。”

    与此同时,中央考察组已低调进驻江州。

    首日谈话结束,带队领导合上笔记本,站在窗前良久未语。

    助理轻声问是否需要补充材料,他摇头:“这个人没有一份正式简历——既无党校履历,也无体制晋升路径,连职称都是民间评的。”顿了顿,声音低沉,“可现在,整个国家的基层治理,都在用她的方法办事。”

    当晚,许文澜在内网防火墙边缘捕捉到一条异常加密通讯。

    发信端归属模糊,但目标明确:

    “候选人缺乏体制经历,难以胜任国家级研究机构主官职务,建议暂缓任命。”

    她没惊动任何人,独自坐在黑暗的操作台前,调出“公众影响力反推模型”。

    这是她和苏霓私下构建的秘密武器——通过语义识别、政策文本嵌入度、政务系统行为轨迹等维度,量化一个人对体制运行的实际渗透力。

    六小时后,一份名为《苏霓范式社会渗透图谱》的pdF生成完毕。

    287项地方政府红头文件中隐性引用“五步陈述结构”;

    1.3万个基层单位在信访、调解、执法记录中复刻其逻辑框架;

    4600万普通用户在维权、投诉、公开表达中自发使用该模式;

    就连某省公务员考试面试评分标准,也悄悄加入了“信息组织清晰度”专项。

    报告封面,标题猩红如印:

    “她或许不在体制内,但体制已在她的逻辑中。”

    第二天清晨,这份文件以匿名渠道精准投递至多位关键决策者案头。

    无人知晓来源,却无人能够忽视。

    而此时的苏霓,正站在科技园区顶层露台,望着远处初升的朝阳。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陆承安的消息:

    【他们想用“出身”否定你。

    可你早已不是被定义的人——你是定义本身。】

    她轻轻笑了,将手机收起。

    风拂过她的发梢,像一场无声的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