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章 保甲疑云
    熙宁六年的春天,河北路的一个小村庄里,村民王老五正蹲在田埂上发愁。他面前摆着一杆锈迹斑斑的长枪,还有一面写着\"保\"字的小旗。

    \"这算什么事啊...\"他唉声叹气,\"咱一个种地的,非要练这个...\"

    里正在一旁劝道:\"老王,这是朝廷的新规矩。十户一保,五保一大保,都要练武。万一契丹人打过来,咱们也能自保不是?\"

    \"自保?\"王老五苦笑,\"就这破枪,连野猪都捅不死,还能对付契丹骑兵?\"

    这就是王安石推行的《保甲法》——要让农民拿起武器,寓兵于农。

    一、皇帝的期待

    赵顼第一次听说保甲法时,眼睛都亮了。

    \"王先生,此法真能解决兵源问题?\"

    王安石信心满满:\"陛下,如今禁军百万,每年耗费五千万贯。若是推行保甲法,让农民农闲时训练,战时为兵,至少能省下三成军费!\"

    他给赵顼算了一笔账:\"全国若有十分之一的农户参加训练,就是百万大军。而且他们不离本土,不误农时,军费只需正规军的三分之一。\"

    赵顼越听越兴奋:\"好!先在京畿试行,效果好就推行全国!\"

    可他们没想到,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执行起来却完全变了味。

    二、强制训练

    被选为第一批试点的,是开封府下属的祥符县。

    知县李德明接到公文时,脸都绿了:\"这...这不是要下官的命吗?\"

    师爷凑过来一看,也直嘬牙花子:\"大人,这事不好办啊。现在正是春耕时节,让农民放下农活去练武,这不是要激起民变吗?\"

    果然,训练令一下,各村都炸了锅。

    \"什么?每天训练两个时辰?那地还种不种了?\"

    \"我家就我一个劳力,我去训练,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啊?\"

    抱怨归抱怨,在里正的催促下,训练还是开始了。

    第一天,校场上站满了无精打采的农民。他们拿着破旧的武器,动作歪歪扭扭,看得教头直皱眉头。

    \"都打起精神来!\"教头大声吆喝,\"这是在保家卫国!\"

    一个老农小声嘀咕:\"保什么家?我家的地都要荒了...\"

    三、扰民伤农

    训练进行半个月后,问题开始暴露。

    最直接的影响是耽误农时。春耕时节,每一天都耽误不起。训练占用了最好的耕作时间,很多农户错过了播种的最佳时机。

    \"完了...\"王老五看着刚刚发芽就蔫了的麦苗,欲哭无泪,\"今年要饿肚子了。\"

    更让百姓不满的是,训练还要自备干粮和武器。

    \"一把朴刀要五百文,我一个月都挣不了这么多!\"

    \"每天训练,饭量都大了,家里的存粮快见底了...\"

    有些地方官为了讨好上司,还加码训练。原本规定的两个时辰,被延长到三个时辰。农忙时节也不停训,逼得农民白天训练,晚上摸黑干活。

    消息传到京城,反对派大臣们坐不住了。

    四、朝堂争议

    这天早朝,御史刘挚第一个发难。

    \"陛下!保甲法扰民太甚!现在京畿一带怨声载道,请立即停止训练!\"

    王安石立即反驳:\"刘御史言过其实了。训练确实辛苦,但为了国防大计,百姓应该理解。\"

    \"理解?\"刘挚冷笑,\"王相公去乡下看看!农民都快活不下去了!\"

    参知政事冯京也站出来:\"陛下,臣接到祥符县百姓联名上书,请求停止保甲训练。现在正是春耕时节,耽误了农时,秋天就要闹饥荒啊!\"

    王安石寸步不让:\"可以先减半训练时间,等农忙过后再补上。但不能停!一停就前功尽弃了!\"

    赵顼左右为难:\"这个...王先生说得有理,但百姓的困难也要考虑。不如这样,农忙时节暂停训练,其他时间照常。\"

    这看似折中的方案,实际上给了地方官很大的操作空间。

    五、执行走样

    诏书传到地方,执行起来又变了味。

    有的知县为了政绩,农忙时节照样训练。

    \"上面说了,训练不能停!谁敢不去,罚钱!\"

    有的里正趁机勒索。

    \"想请假?可以,交五百文免训钱!\"

    最过分的是,有些地方开始搞\"保甲捐\"。说是要购置统一的服装和武器,每户都要交钱。

    王老五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把家里下蛋的老母鸡卖了凑钱。

    \"这日子没法过了...\"他老伴天天以泪洗面。

    与此同时,训练效果也让人失望。

    这些临时凑起来的农民,根本就不是当兵的料。动作不整齐,纪律涣散,很多人连左右都分不清。

    \"就这样的兵,能打仗?\"连教头都直摇头。

    六、皇帝的动摇

    赵顼虽然身在深宫,但也听到了不少风声。

    这天,他特意换上便服,来到祥符县微服私访。

    在一个村子里,他看见一群农民正在无精打采地训练。动作歪歪扭扭,喊杀声有气无力。

    \"老丈,\"赵顼问一个在旁边看热闹的老人,\"这训练怎么样?\"

    老人叹气:\"能怎么样?糊弄事呗!这些后生心里都惦记着地里的活,哪有心思想练武?\"

    \"不是说农忙时节可以暂停吗?\"

    \"暂停?\"老人苦笑,\"县太爷说了,训练一天都不能停!谁不去就罚钱!\"

    赵顼心情沉重地来到田间,看见不少田地都荒芜着,野草长得老高。

    \"这是...\"

    \"都是训练闹的!\"一个正在除草的农民抱怨,\"白天训练,晚上哪还有力气干活?你看这地,都荒成什么样了!\"

    回宫的路上,赵顼一言不发。

    第二天,他把王安石叫来:\"王先生,这保甲法...是不是该调整一下?\"

    王安石一听就急了:\"陛下!万不可朝令夕改!现在正是关键时刻,坚持下去就能见成效!\"

    \"可是百姓...\"

    \"陛下!\"王安石激动地说,\"任何改革都会有阵痛!若是半途而废,才是真正的对不起百姓!\"

    看着王安石坚毅的眼神,赵顼再次动摇了。

    七、隐患暗生

    保甲法在争议中继续推行。

    到了熙宁六年底,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已有五十万户参加保甲训练,理论上可以组建十万大军。

    看着这个数字,赵顼稍感欣慰:\"看来还是有效果的。\"

    王安石却不敢松懈:\"陛下,这才是开始。往后还要加强训练,配备更好的武器。\"

    但他们都不知道,危机正在酝酿。

    在河北某地,因为训练耽误了农时,秋天粮食歉收。官府不但不减免赋税,反而加紧催收。

    \"都没饭吃了,还要交税?\"

    \"不交税就抓人去当兵!\"

    愤怒的农民开始聚集,一场暴动正在酝酿。

    而在朝堂上,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司马光虽然已经外放,但他的门生故旧仍在不断上疏。

    \"陛下!保甲法祸国殃民,请立即废止!\"

    \"再这样下去,非要官逼民反不可!\"

    王安石依然坚持:\"这是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

    夜色深沉,开封府的某个院落里,几个农民正在秘密商议。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对!反了他娘的!\"

    没有人知道,这场旨在强兵的改革,正在把农民逼上梁山。

    大宋的乡村,暗流汹涌。

    (第四卷 第十三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