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2章 刘邦:渊老弟,闹麻了!
    “倒也不必,大雅的作品也是他的心血啊!”

    李世民起身在殿中走动,面对温彦博的话一笑揭过,不再谈之。

    观天幕,知后世。

    既然后人看他比他还要明白,李世民心中对过去的那点芥蒂早已在无形中消弭了。

    「也有很多人说,李世民打仗能打得那么舒服,全是李渊在后勤保障上的功劳。」

    「这话说的,大概是不知道李渊这后勤做的到底咋样!」

    “时河东州县,俘掠之余,未有仓禀,人情恇忧,聚入城堡,征敛无所得,军中乏食。世民发教谕民,民闻世民为帅而来,莫不归附,自近及远,至者日多,然后渐收其粮,军食以足。”

    史书有好几次的记载,李世民在前线打着打着,后面就缺粮了。

    最后逼得李世民没招了,只好自己想办法就地筹粮。

    而且,唐初的时候,唐军的后勤保障除了来自李渊的大后方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李世民亲自掌握的陕东道行台。

    所以在这里就牵扯到了两个问题:

    第一,你李渊这个后勤大总管做的并不漂亮,起码是远不如萧何、诸葛亮、李善长这些人的。

    第二,后勤也不止你一个人在做,陕东道行台也在做,所以这个后勤的功劳在前线的李世民照样得分你一半。

    就是李渊的这个后勤之功,咱们也不是不承认,但是为了贬李世民而故意夸大那就没意思了。

    除非你李渊在后勤上能够做到诸葛亮那样,让刘备带着人马在汉中只管干仗就行。

    真做到这种地步,李渊也不会让搞出儿子们玄武门之变了。

    历史上,李渊还和别人说过这样的话:“你看那刘邦、萧何一帮泥腿子,还得亲自上马去打天下,不像我身为贵族,只需要振臂一呼,自有他人替我上战场卖命。”

    《新唐书·高祖本纪》:“前王多兴细微,间关行阵而后成功。我家陇西旧族,世姻娅帝室,一呼倡义,不三月有天下,公复华胄,职宦光显,非刘季亭长、萧曹刀笔吏比也。我与公无愧焉!”

    只能说,当时的和刘文静吹嘘的渊子还年轻,不知道命运的一切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他后来之所以被儿子推翻,最本质的原因,就是他没搞清楚权力的逻辑。

    在治世里,权力是自上而下的。

    因为你是大领导,所以大家都听你的。

    可在乱世,权力却是自下而上的。

    只有大家听你的,你才是领导。

    尤其是在乱世,你的一张脸,往往要比所谓的兵符更加有分量。

    而李渊就不明白这个道理,还在做着“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美梦,让李世民去替他打天下。

    结果就是李世民在前线各种刷威望,三军将士只认秦王,不认你皇上。

    于是在玄武门之变后,天下几乎是传檄而定。

    但凡你是个亲力亲为有声望的皇帝,李世民要是玄武门之变架空了你,天下岂能没有勤王之人?

    事实上,就是官员各司其职丝毫未动,驻军们一听消息,默默点了点头:俺早就说了,皇上就得秦王来坐。

    老百姓也是该怎么过日子,还怎么过日子。

    为什么?

    因为这江山本就是人家秦王打下来的,你李渊传位给秦王,不过是物归原主而已。

    「而这一切的一切, 从他当年嘲讽刘邦居然要亲自上战场的时候,就已然埋下了伏笔。」

    「所以总的来讲,李渊本人能从隋末乱世中脱颖而出。」

    「尤其是太原起兵,后发制人,攻下关中,直接抢占了争霸天下的主动权,的确是有两把刷子的,说他是一位枭雄,也没有任何问题。」

    「可说他能统一天下,就比较悬了。」

    民为水,君为舟,这是李世民自己的话。

    所以再拿玄武门之变这种事情来诟病李世民是真没意思了。

    说实话,老百姓谁在意这个?

    最起码唐朝的百姓们是切切实实的享受到了,唐太宗文皇帝亲手开启的一百五十多年的盛世,且是数遍诸夏堪为最的时代。

    所以,后人们毫不吝啬的去赞美他,去歌颂他。

    到了宋朝之后,尤其是宋明两朝的人们,就开始去研究李世民,为什么他的治世那么成功,并论证李渊是因为李世民的存在而得到了天下。

    「时至今日,我们现代人提起玄武门之变,最多也就是嘴上调侃打趣,笑几句二凤皇帝外,谁能真的去深入研究啊?」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打天下者,坐江山!」

    贞观年间

    甘露殿中的群臣眼见着李世民从刚才就杵在那里一动不动,只有肩膀在不断耸动。

    天幕上的这位主播说了不少公道话,天策府老臣们如是这般想着。

    坐在上首的长孙皇后心底思动,有些发酸,她和这位大唐皇帝是少年夫妻,且自幼相识,堂中除了兄长和几位老臣外,没人敢说比她还要了解李世民了。

    她的这位丈夫啊,心底骄傲着呢!

    战功赫赫,数遍青史又有几人能相当?

    玄武门事情后,他忍气吞声,愿意以埋头苦干,去证明给所有人看,自信的李世民比任何人都适合这个位置。

    帝位,本就该是他的。

    玄武门,玄武门,当时情形百般不利,他难道就不是出于自保先下手为强的吗?

    哎!

    在这个礼法为大的时代里,就算是你的动机是自保,也无法逾越那座名为礼教的山啊!

    如今,在长孙皇后的眼里,在天策府老臣的眼里,他们亲眼见到一直遮盖在大唐唯一的一轮大日周围的黑雾,彻底消弭的无影无踪了。

    长孙皇后眉眼一弯,看着肩膀耸动的丈夫,心道:陛下今天这是第二次哭鼻子了。

    “那宋明之人,不好好研究怎么让自己的百姓吃上饭,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富强。”

    李世民故作自在的擦拭掉眼角的泪珠,笑骂道:“没事老研究朕做甚?”

    房玄龄拱了拱手,笑道:“贤人们研究古之圣贤,贤臣们研究古之圣君,概是学习他们的治世治理之道。”

    “陛下之功绩天幕亦有见证,当然值得后人去研究了!”

    李世民抽动了下鼻子,嘴里哼唧,那颗自信的脸庞如天幕上的“自己”一样,高高抬起。

    这就是朕的千秋功绩啊!

    ......

    西汉

    被李渊拿来做例子的刘邦坐直了身子,素来有些混不吝的他难得蹙起了眉头,嘴里骂道:

    “你是什么皇帝也来和乃公碰瓷啊?”

    “你的大唐再强盛,能有四百年煌煌大业吗?”

    闹麻了,渊老弟!

    你是个什么高祖,也来和我汉高祖较量。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