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1章 开元盛唐
    「开元时期,唐明皇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整顿吏治,汰除冗员。」

    「赏罚如日月照临,官吏如流水清洁」

    「开元初年的政治,清明如洗,也让史家赞叹贞观遗风。」

    仓廪实,百姓安

    画面切换到广袤的关中平原,麦浪翻滚,稻花飘香。

    都江堰、灵渠等水利设施得到大规模修葺。

    运河之上,漕船如织,将江南的稻米、布帛源源不断运往长安、洛阳。

    洛阳含嘉仓的粮窖一个个被填满,谷粟溢出了仓门。

    不止是洛阳,连年的丰收让全天下的粮仓都溢满了粮食。

    更甚于连那北境的幽州都种上了稻米,北方人也有了吃米的习惯。

    「开元时期,朝堂劝农桑,轻徭薄赋。

    开元年间,“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天下诸色米积储近一亿石,“人家粮储,皆及数岁”。」

    ......

    有的小伙伴可能不太了解开元盛世到底有多强盛。

    到了天宝年间,唐朝的经济已经非常发达,那我们过去就常常在讲,衡量古代的经济,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指标:

    一个是人口,一个是粮食。

    贞观元年,根据户部统计,全国约391万户,1300万人口。

    到了武则天统治结束时,唐朝一共有3700万人口。

    到了天宝元年,已经达到了4890万人口。

    到了天宝末年,唐朝一共是5288万人口。

    不过,根据我们现代专家的考证,如果算上世家大族藏匿的人口、距离、隐户等等的数量,唐朝天宝年间,巅峰期应拥有8000万人口。

    人口说完了,粮食呢?

    人均的粮食占有量当时也随着人口上去了,每个人700斤。

    700斤是什么概念呢?

    自唐朝巅峰盛世结束以来,到我国1982年才重新达到这个数字。

    时至200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才达到了800多斤。

    当时,我们现代人讲究个健康饮食,这个数据未来也不会上涨多少。

    诸夏人,在唐朝灭亡后,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才赶超了唐朝的人均粮食占有量。

    这里,我们可以从唐朝着名诗人杜甫的诗中来探寻一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是诸夏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被誉为 “诗史”,原因是他真实记录当时社会现实。

    天幕画面再次转换。

    从长安到葱岭,沿途均有大唐骑兵常态驻守、巡逻游弋。

    朔风凛冽的边疆,碛西、河东、范阳的战场上,大唐的赤旗迎风猎猎。

    名将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等人率领的骑兵,甲胄鲜明,刀锋雪亮,如雷霆般扫荡突厥、吐蕃、契丹的营帐。

    胡匪不敢侵犯,几近于绝迹,行商无需携带兵刃防身,因为他们身处在一个安全的国度。

    一路上村落相望、鸡犬相闻!

    安西四镇稳固如磐,波斯、大食、拜占庭等地的商人们纷至而来,绵延数万里的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财富和繁华之音响彻天山南北。

    「唐明皇时期,改革府兵,设立节度,以战止战。大唐的兵锋所向,四夷宾服,重新打通并牢牢控制了丝绸之路这条黄金商道。」

    音乐变换,从激昂的《精卫》转为恢弘中带着华美的《霓裳羽衣曲》片段。

    天幕画面拉回到极致的繁华大都会。

    夜幕下的长安城,灯火如昼,恍如白昼。

    东西两市,商贾云集,奇珍异宝琳琅满目。

    胡商开设的酒肆里,文人墨客们正在斗酒诗百篇。

    梨园之中,有贵人亲自击鼓,佳丽万千翩跹起舞,胡旋舞、柘枝舞引得满堂喝彩。

    寺庙道观内,儒生、僧侣、道士、景教徒、祆教徒竟能安然论道,共畅大唐繁世。

    鸿胪寺里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国家的使臣热闹的挤在一起,讨论长安城新开的坊市又进来了什么新奇玩意儿。

    天宝年间,朝贡称臣的国家达到了七十多个,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

    至于说文华之盛,盛唐同样是一个无数唐朝诗人歌颂的时代: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双阙龙相对,千官雁一行!

    恭已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

    你亦是可从一长串的熠熠生辉的名字中窥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白、杜甫、王维、张九龄、孟浩然、贺知章、王昌龄、岑参、刘禹锡......

    ......

    「历史积蓄了千年的力量被点燃,照彻了雄浑美丽的天空与大地。」

    这片被黄河与长江滋养的土地,孕育了春秋战国时蓬勃生长的华夏文明。

    在秦、汉的淬炼下,完成了对自我的认知,跌宕起伏。

    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多民族盛况历史大势所趋。

    经由隋的再次统一,终于在唐成熟绽放!

    清澈闪烁的穹庐之下,唐帝国正在诗意的运行。

    「盛唐,如同一场永远留在历史当中的文明盛宴。」

    在它的身后,将是诸夏的又一个千年,人间烟火,山河远阔......

    天幕视频伴随着《霓裳羽衣》的结束,缓缓定格在了紫微宫天堂前万国来朝的画面上。

    各朝的观众们从长安城看到洛阳城,从大运河看到丝绸之路,从大明宫到紫微宫,一路看下来眼花缭乱,哈喇子从未断过。

    “这是长安城?!”

    “盛唐的长安要比各时期的长安都繁华啊!”

    “不止长安,唐朝的洛阳也绝对是各朝最繁华的!”

    “愿为武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我也想生在盛唐,最好死在天宝之前,那就更好了!”

    “兄台,来一碗不?”

    “什么?”

    “白日梦酿西北风,地道好酒!”

    “???”

    诸夏有繁华一统或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也有纷争不休的乱世。

    无数生活在贫困岁月里,在生死线上挣扎的黎民百姓连眼泪都无法再流,怔怔的看着天幕里的盛唐气象,黯然失神。

    为什么我生活在这样水深火热的吃人世道!

    苍天何其不公!

    若有来世,愿为大唐人啊!

    汉皇们眼睛一直瞪得很大,他们不是没有见过自家的长安城和雒阳城。

    繁华吧,也说得上。

    但和天幕里的唐之东西两京相比,难免会让人感觉大汉是乡巴佬。

    “他们是不是用了那什么动画渲染了?”

    “假的吧?”

    ......

    贞观年间

    就连甘露殿里的贞观群臣也一时间看得目眩神移,痴迷许久。

    这群建立了大唐的人们,也很难相信大唐能发展到这样的地步。

    李世民怔怔道:“朕到底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啊!”

    这给我送哪来了?

    这还是大唐吗?

    待到后来天幕又讲到大唐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时,君臣皆起立。

    魏征这老汉,胡子止不住的颤抖,这是他自天幕出现以来,第一次有这样畅意的笑容。

    万国拜上国,天下黎民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道无豺狼......

    不止是魏征,对于每一个信奉儒家王道之说的士大夫而言,这样的开元盛世就是最理想的治世了。

    “小邑能藏万家粮,稻米流脂粟米白......啧啧啧,要是天下尽皆如此,我大唐何事不能做?”

    杜如晦的关注点和其他人并不一样。

    没办法,他管的就是这个方面。

    陛下和诸位同僚们属于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主管民部的杜如晦就和他们不一样。

    粮草辎重转运,督农事农业,监赋税财政......

    老杜都怀疑自己英年早逝,是天天算账算的了,把心力给耗尽了。

    就杜如晦这工作强度和尽心程度,还时常要和皇帝哭穷,烦恼粮食怎么就不够用呢!

    见到开元仓储的富足,老杜直接眼红了:

    “都是大唐人,一家人啊!能不能支援贞观点?”

    群臣个个都沉浸在了天幕里的盛唐气象,每个人都在嗟乎叹然。

    还得是好基友房玄龄,这会他就注意到了老杜的眼馋,上前宽慰道:

    “克明,莫急!”

    “天幕讲述的视频里包罗万象,说不定就讲到了怎么给粮食增产呢?”

    杜如晦听到这里,眼睛都亮了,忍不住顺着老房的话去神往心驰:

    若是真能让现在的大唐不缺粮食,我杜如晦就算英年早逝又如何?

    开元时期

    大明宫中的李隆基毫无疑问是自豪的,是得意的。

    他的曾爷爷是“天可汗”,他也是“怀仁可汗”!

    太宗皇帝有贞观之治,他作为后辈自然不能丢脸,也就随手弄了个开元治世来。

    李世民毫无疑问是每一个大唐人的榜样,就连李隆基也不能例外。

    他这会更是清楚祖宗肯定也看到了未来的大唐盛世,想到这里,忍不住得意道:

    “太宗爷,孙子这治世如何啊?”

    “没给您丢脸吧?”

    【“毫无疑问,唐明皇李隆基当的是千古半帝!”】

    大秦

    正在沉默和发怔的嬴政看到飘过去的字迹,人更懵了。

    咸阳宫里,在天幕播放盛唐气象的视频时,陷入了诡异的沉默里。

    皇帝本人都呆愣了许久,忍不住道心破碎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方向。

    群臣默然束手,皇帝无奈叹然。

    然后那串字迹就这么水灵灵的飘了过去,一下子吸引了君臣众人的注意力。

    什么奇怪的东西过去了!

    秦始皇:“???千古半帝???”

    “半......帝?”

    。!__!。-?

    这是个什么称号,千古一帝的称号也能对半分吗?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