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50章 不太对劲的投稿
    在翰林院当值了一日,回到家中,何明风有些疲惫。

    一日在翰林院的值守,虽不似田间劳作那般辛苦,但翻阅那些厚重的史料,揣摩字里行间可能隐藏的深意,却也耗费心神。

    何明风才踏进院门,便察觉气氛有些异样。

    只见何四郎独自坐在角落的凳子上,耷拉着脑袋,手里无意识地摆弄着一个已经有些褪色的剑穗。

    那是苏锦之前指点他剑法时,随手赠他的小物件。

    郑榭和郑彦两兄弟坐在他身旁,一个拍着他的肩膀低声劝慰,一个则递过一杯热茶。

    “四哥这是怎么了?”

    何明风放下手中的文书袋,故作不知地问道。

    郑榭抬头,使了个眼色,低声道:“白姑娘和苏姑娘走了,说要去找他们师叔,不便久留。”

    何明风心下明了。

    白玉兰和苏锦这师兄妹本就和他们不是一路人,此番离去也在情理之中。

    他瞧见何四郎那副失魂落魄的模样,心中暗叹。

    这小子对苏锦的那点心思,他们岂会看不出来?

    只是这男女之情,旁人是勉强不来的。

    更何况……苏锦和白玉兰明面上说自己是戏班子的,但是却各个身手不凡。

    他是绝对不会相信他们俩真的是戏班子的戏子。

    何三郎坐在另一边的窗下,就着灯光,正笨拙地握着毛笔,在一张旧纸上描摹字样,嘴里还念念有词。

    似乎想借此隔绝这边的低沉气氛。

    何明风走到何四郎身边,轻轻按了按他的肩膀,没有点破他的心事,只是温和地说:“今日太忙,也没顾上。”

    “我想着,过几日若是得空,咱们一起去葛府拜见一下葛夫子和葛大人。”

    何四郎闷闷地“嗯”了一声,头也没抬。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一阵清脆如银铃般的声音:“好啊,何状元!你回来了也不派人告诉我们一声,太不够意思了!”

    话音未落,葛知雨和葛知衍兄妹二人便已走了进来。

    葛知雨穿着一身鹅黄色的衣裙,外罩月白比甲。

    俏丽的脸庞上带着一丝嗔怪,眼睛亮晶晶地瞪着何明风。

    葛知衍则是一身宝蓝色直裰,摇着他那把从不离身的折扇,笑吟吟地跟在妹妹身后。

    何明风连忙起身相迎,脸上露出几分真实的歉意:“葛姑娘,知衍兄,快请进。”

    “实在是回来之后琐事缠身,翰林院那边又……唉,总之是我的不是。”

    他这话倒不全是托词。

    从郑彦口中,他得知自己回乡的两个月里,家中门槛几乎要被各路前来拜访、邀约、甚至是说媒的人踏破了。

    直到他离京的消息传开,这股风潮才渐渐平息。

    如今他回京,是能低调则低调,根本不敢张扬。

    葛知雨见他态度诚恳,脸色稍霁。

    自己在何三郎让出的位置上坐了,目光扫过角落里的何四郎,似乎明白了什么,聪明地没有多问。

    葛知衍熟稔地自己找了把椅子坐下,将手中的折扇“啪”地一合,从随身带着的一个布包里取出一沓文稿,直接塞到何明风手里。

    “你呀,当了翰林老爷,可不能就把咱们杂志的事儿全抛在脑后了。”

    “这些都是近来收到的投稿,你好歹也看看,可不能真的啥都不管了!”

    何明风苦笑一声,接过那厚厚一沓文稿。

    “知衍兄言重了,我岂敢。这两日一定拜读。”

    他随手翻阅起来,起初只是漫不经心,看着看着,目光却渐渐凝住,眉头不自觉地微微蹙起。

    他手中正拿着一篇题为《东瀛风物志》的文章,文笔颇为华丽,描绘了东瀛的樱花、茶道、武士精神。

    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与向往之情,将其描绘成一个“礼乐昌盛、民风淳朴”的海外仙邦。

    “这篇文章……是何人投稿?”

    何明风抬起头,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葛知雨凑过来看了一眼稿子,摇了摇头:“不太清楚,稿件多是匿名或使用笔名。”

    “不过最近确实收到了好几篇关于东瀛的文章,写得都挺不错的,见解独到,文采斐然。”

    “我和哥哥商量着,觉得是拓展大家眼界的好稿子,已经刊发了两篇在咱们最新的《玉馔录》上了。”

    “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何明风心下微微一沉。

    藤原信的脸瞬间浮现在他脑海中。

    此人自入京以来,四处结交文人士子,高谈阔论。

    如今这文社之中又悄然兴起这般推崇东瀛的风气,难道只是巧合?

    他沉吟片刻,开口道:“我觉得,这类稿件还是慎重些为好。”

    “东瀛毕竟离得远,有些东西没有查证过,如此不加辨别地一味褒扬,恐有不妥。”

    葛知衍不以为然地摆摆手:“明风,你如今在翰林院,怎么也学得这般谨小慎微了?”

    “如今朝廷不是也鼓励与海外诸邦交流吗?”

    “前些日子还有高丽、琉球的使团来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说了,我堂堂天朝上国,胸怀四海,刊发几篇介绍异域风情的文章,正好彰显我朝兼容并包的气度,与那些海外小国,又有什么好计较的?”

    葛知雨也附和道:“是啊,何公子。我觉得这些文章写得挺有意思的,让我们知道了不少海外的新鲜事呢。”

    “难道只许他们来学我们的文化,就不许我们了解他们的风物吗?”

    何明风看着葛家兄妹不以为然的神情,知道一时难以说服他们。

    他们生于太平盛世,长于书香门第,心中自有天朝上国的骄傲与自信。

    很难理解他心中那种隐约的不安。

    这并非简单的文化交流,藤原信此人,以及这些突然涌现的、风格相似的文稿,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的目的。

    是一种温和的、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

    但他没有确凿的证据,仅凭直觉难以取信于人。

    他只能将那份疑虑暂时压下,点了点头:“你们说得也有道理。只是刊发时,编选需得更加审慎,最好能加些按语,以正视听。”

    他又与葛家兄妹聊了些别后闲话,问及葛夫子身体,葛知衡的近况,气氛渐渐重新活络起来。

    何四郎也被葛知衍拉着说了几句话,情绪似乎好转了一些。

    送走葛家兄妹后,何明风独自站在庭院中,夜风微凉。他回头看了看屋内,何四郎已经不在厅中,想必是回房了。

    郑榭和郑彦正在指点何三郎认字。

    何明风只觉得今日疲惫至极,收拾一番后就沉沉睡去了。

    第二日一早,何明风照例去了翰林院当值。

    还没开始翻阅史料,忽然在一旁的王珩忽然开口了。

    “说起来,何修撰可知为何李大人要将你安置在此处?”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