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秋他们趁着夜色打下来的井上藩地盘,估计现在还没有人发现。
反正到现在为止都上午十点出头了,负责在领地边界巡逻的士兵并没有传回来任何井上藩有异动的消息。
用过早饭后,朱棣、朱樉以及高阳秋围坐在餐桌上,计划起了接下来的行动。
“秋哥、老四,我觉得咱们接下来应该直捣黄龙,攻下井上藩的黑木城,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方便联通整个西海道了。”朱樉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急切与兴奋,挥舞着手臂说道。
对于朱樉的建议,朱棣这个主帅觉得也没错,不过他还是想听听高阳秋怎么说,毕竟高阳秋对于倭国这边的了解相较于他们要更多一些。
其实朱樉说的倒也不错,大明的军力别说是西海道这边的三藩不可抵挡了,就算是整个倭国十道加在一起也未必是大明这三万军队的对手。
可高阳秋在意的并不是单纯把倭国揍一遍,他想要的是把倭国同化为大明的地盘。
他心中的同化可不仅仅是奴役,而是认同。
如果单纯的奴役或者是名义上的攻占,那为何不直接打一遍然后再学历史上朱棣设立宣慰司一般?
“依我之见,我们还是要进行消息封锁,黑木城就在井上藩最中心的位置,我们要做的应该是直接把井上藩其他地盘都打下来,最后再集中兵力攻打黑木城......”
三人的小会开了两刻钟的时间,最后初步决定按照高阳秋的思路进行。
之后,朱棣叫来了几个跟随而来的将领,把任务挨个儿都分配下去。
目前,有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已经由大军副帅曹国公李文忠带着卡到了渡边藩和南海道的海域中间。
因此,主帅朱棣这边除了带着三个枪炮营外,现在还有另外两万人。
昨日,朱棣安排水军副将张英带着一万人卡在了西海道和山阳道中间海湾处后,剩余的一万大军已经尽数登陆井上藩......
井上藩,黑木城。
黑木城作为井上藩的主领地,坐落在丘陵之上,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土城墙高逾三丈,外层糊着糯米浆与石灰,坚硬如石。
城楼上的藩兵此时抱着长枪打盹,火把的光晕在墙垛间摇晃,偶尔有巡逻兵的脚步声传来,踏碎了黎明前的寂静。
四更天的寒星还嵌在墨蓝天幕上,黑木城外城的军营里已响起密集的梆子声。
“有敌来犯!有敌来犯!加藤大人命令,全军整备!”
这处军营,是井上藩的根本,也是井上大名的依仗。
传令兵口中的“加藤大人”,则是被誉为井上藩第一勇士的大武士——加藤鹰。
高阳秋他们攻占井上藩的计划虽然很是顺利,但难免还是走漏了风声,夜半时分,消息传入了黑木城,自然也惊动了井上藩的藩主井上大名。
惊慌交错下,井上大名迅速派遣手下第一勇士加藤鹰去军营调动兵力,欲对来犯之敌进行封堵。
此时的黑木城外城军营内,加藤鹰已经披甲站在点将台上,台下则是化作三队的三千精锐马回众。
这三千马回众和一般的马回众可不一样。
一般的马回众只是混吃等死的角色,而这三千马回众,玄色战衣外罩着轻便皮甲,腰间长刀与手持的长矛碰撞出沉闷的声响。
还有一点不同的是,这三千人每个人都身着藤甲,这是一般马回众没有的待遇。
加藤鹰从点将台上走下,他的指尖划过前排马回众身上的藤甲,一阵点头。
这藤甲是三个月前从山阳道的纪州藩运来的上等青藤经过浸泡桐油所制成的藤甲,在战场上可以挡得住寻常箭矢与刀劈,也只有井上藩的精锐马回众才配得上这样的藤甲。
可加藤鹰不知道的是,眼前被他视为精锐的马回众们,在接下来面对大明军队的时候会那么不堪一击!
“南北两门井上大人已经派人守着了,而你等的任务,就是一会以炮响为号,第一队冲阵,第二队肃清外围,第三队去城楼上对着敌人放箭,总之,来犯之敌一个都不能放过。”
加藤鹰的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道,刀鞘上的樱花纹在微弱的篝火下则显得忽明忽暗。
黑木城内的加藤鹰才刚做好准备,一声炮响便从城外响彻。
这是朱棣他们带着大明军队打过来了!
朱棣此行带着几十门迫击炮,炮声同时轰鸣,如惊雷滚过平原。不一会,炮弹便带着呼啸砸在城墙上,石灰与泥土簌簌剥落,墙体上瞬间布满密密麻麻的凹坑。
城楼上,井上藩的普通马回众惨叫着倒下一片,未死的人则慌乱地抓起弓箭,朝着城下盲目射击。
箭矢如黑色的雨丝掠过阵前,却是一个敌人都没有射中。
谁让大明就是这么“不讲武德”,反正有着炮弹远程打击,何必要令军队有所伤亡?
城墙上,加藤鹰看到自己这边的箭矢发射出去竟然没有对大明军队造成伤害,他气的牙都咬碎了。
“开城门,第一队,冲锋!”
随着加藤鹰的命令发布,城墙上的传令兵挥舞着手中的旗帜,不一会城门就打开了,第一队精锐马回众按照之前的交代开始从城门处冲锋。
“丝丝的给!”
别看井上藩这群精英马回众气势挺足,可他们距离高阳秋他们可还有三四百米的距离呢。
通过手电筒和望远镜看到一队人马从城内冲了出来,高阳秋对朱棣说道:“老四,敌人果不其然有所防备啊,看那些人还穿着甲胄,不行直接让枪炮营搞定吧,子弹那些的你不用担心,应该足够攻下西海道的!”
高阳秋这话一处,朱棣点了点头,直接下令枪炮营不惜浪费弹药冲着城门口冲出来的人射击。
让双方都没想到的是,只是一排子弹扫过之后,那些冲出来的第一队马回众竟然莫名奇妙火了!
准确来说,是成了“火人”!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