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2章 渔网编织大师的首次滑铁卢
    陈浩醒来时,下巴沾了点沙粒,脖子歪得发酸。他抬手抹了把脸,发现脚边的绳子散了一地,几根海草纤维还缠在手指上,勒出浅红的印子。

    娜娜站在旁边,机械臂微微抬起,投影着一张缓慢旋转的网状结构图,线条不断拆解又重组。

    “你睡了四十七分钟。”她说,“心跳频率恢复正常,但肌肉疲劳指数仍偏高。”

    “谁让你不叫醒我。”他嘟囔着坐直身子,屁股底下那块礁石硌得慌,“我还以为能梦见海鲜大餐,结果梦到自己被章鱼缠住,怎么甩都甩不掉。”

    “梦境可能源于潜意识对捕捞工具的需求压力。”

    “别分析了,听着更累。”他活动了下手腕,指节发出轻微咔响,“这破网到底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打结吗?”

    “不是打结,是编织逻辑。”她调出全息图的剖面视角,“每三个交叉点构成一个受力三角,若角度偏差超过五度,整张网在水流中就会失衡。”

    “所以你之前说三厘米,是因为……”

    “三厘米孔径可在当前潮速下拦截八十二种常见底栖生物,同时避免泥沙堵塞。”她顿了顿,“你前六次尝试,平均孔径为四点七厘米,最大偏差达一点九倍标准值。”

    陈浩低头看自己磨得发红的手指,“合着我编的是筛面粉的箩?”

    “类比基本准确。”

    他叹了口气,抓起旁边一捆晾干的海草纤维重新开始。这种草韧性强,晒干后接近麻绳质感,是他从退潮线外捡回来的。他笨拙地将两股拧在一起,刚打了第一个结,线头就滑开了。

    “你能不能……手把手教?”

    “我可以提供触觉模拟反馈。”

    话音未落,她的机械手指轻轻搭上他的手腕。一股细微的震动传来,像是某种节奏提示。他跟着那频率慢慢拉紧、绕圈、穿引,终于完成了一个还算规整的节点。

    “这感觉像考试时同桌偷偷递答案。”

    “我只是在传输动作序列。”

    “可你连作弊都这么正经。”

    第七次编织开始了。

    这次他格外小心,每打一个结都要对照投影里的标准图形。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淌,滴在膝盖上,又被热气蒸干。太阳已经偏西,光线斜照在湿沙上,映出他弯腰的身影——像个被压扁的问号。

    娜娜始终站在侧后方,一边监控潮汐数据,一边实时调整投影参数。她的声音平稳:“第三行结束,进入过渡段,注意右上角张力分配。”

    “知道知道,别念经了。”他咬着牙,手指因长时间用力开始发抖,“就剩最后两排了……这次肯定行。”

    渔网逐渐成形,边缘整齐,孔距也比之前均匀许多。他甚至开始幻想这张网捞上来第一筐活虾时的场面——说不定还能烤着吃,撒点盐,不用辣条凑数了。

    “固定桩需要加固。”娜娜突然说。

    “等会儿再弄,先收尾!”他急着打最后一个结,指尖一滑,差点扯断主线。

    就在这时,远处海面涌来一道不算起眼的波浪。它不像之前的潮水那样平缓推进,而是带着一种低沉的推力,悄无声息地爬上海滩。

    “警告,回流速度超出预测值百分之三十一。”娜娜立刻调出动态模型,“建议立即撤离作业区。”

    “再等等!差一点!”陈浩死死攥住网角,试图把最后一段绳索缠上木桩。

    浪头撞上滩头的瞬间,沙地微微震了一下。

    下一秒,一股强劲的吸力从脚下扩散开来。木桩松动,绳索崩断,整张半成品渔网像被无形的手猛地抽走,翻滚着卷入退去的水流中。

    他扑过去抓,只捞到一把湿漉漉的空气。

    渔网漂在水面,晃了两下,就被更深的暗流拖走,消失在泛白的浪花里。

    陈浩跪在浅水里,两手空空。海水漫过小腿,凉得刺骨。

    “完了。”他喃喃道,“我辛辛苦苦编了三个小时,还不如海浪打个喷嚏。”

    娜娜走近几步,扫描了他的面部微表情和心率变化。“情绪波动峰值已触及挫败阈值,是否需要暂停作业?”

    “暂停个鬼。”他猛地站起来,甩着手上的水,“我不信邪了!再来一次!拆了衣服我也要编张网出来!”

    “你目前体能状态不适合连续高强度操作。”她没动,只是抬起手臂,轻轻按在他肩后某个位置。

    一股温和的压力传来,紧绷的肌肉顿时松了些。

    “你刚才心率飙到一百二十八。”她说,“再这样下去,不是累倒就是抽筋。”

    “那你让我怎么办?”他一屁股坐在礁石上,鞋子里灌满了沙,“坐这儿看海等饭吃?”

    “我们可以优化流程。”她收回机械臂,“比如改用双人协作模式,或者调整材料预处理方式。”

    “说得轻巧。”他低头看着自己红肿的手指,“我这手生来就不是干活的命。抄作业都能抄错页,现在还想当渔网大师?”

    “你已完成七次实践迭代。”她平静地说,“失败次数虽多,但每次错误类型都在减少。第一次是节点断裂,第六次是整体变形,而这一次,结构完整性保持到了最终阶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以我是从‘完全不行’进步到了‘差一点点才行’?”

    “这意味着成功率正在上升。”

    陈浩哼了一声,脱下湿透的鞋,倒出一堆细沙。一只小螃蟹从里面爬出来,举着钳子晃了晃,迅速钻进旁边的石缝。

    “连螃蟹都比我适应环境。”

    “它们进化了三亿年。”

    “我才胖了十年,已经算快的了。”

    娜娜没接这话,而是蹲下身,用机械手指拨开一层湿沙,取出一段较粗的海草根茎。“这种纤维更适合做主缆,抗拉强度高出百分之四十。”

    “你怎么早不说?”

    “你在前六次编织中使用的材料均为表层漂浮物,我判断你需要先建立基础手感。”

    “合着你还给我设了教学关卡?”

    “学习曲线需要梯度。”

    他盯着那段深色海草,忽然笑了,“你们机器人是不是都觉得人类特别笨?非得一步步试错,摔够了才知道怎么走路。”

    “我不这么认为。”她抬头看他,“正是因为你们愿意反复尝试,才让文明得以延续。”

    陈浩愣了一下,随即摆手,“少来这套煽情的,你又不是真懂。”

    “我不是懂。”她说,“我是观察到了。”

    天边的光渐渐暗了下来,海风变得清冷。陈浩抱着膝盖坐在礁石上,影子被拉得很长。他望着渔网消失的方向,没再说话。

    娜娜关闭了全息投影,机身转入低功耗模式,表面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她站在两米外,安静地扫描着下一波潮汐的到来时间。

    过了很久,陈浩开口:“第八次……你要不要亲自上?”

    “我可以提供触觉辅助。”她说,“但编织的人必须是你。”

    “为什么?你自己做不更快?”

    “因为当你亲手完成第一张合格渔网时,你会相信这件事真的可能。”

    他嗤笑一声,“我现在连半张都没留住。”

    “但你记住了每一个错误。”她看向他磨破的指尖,“这些伤痕,都是进度条。”

    “还挺会安慰人。”他揉了揉眼睛,站起身来,“行吧,明天继续。不过下次涨潮前,先把木桩钉结实点。”

    “已标记三个稳固锚点位置。”她说,“另外,我找到了一处富含胶质的海藻,晾干后可作天然粘合剂,增强节点牢固度。”

    “你还藏了不少本事啊。”

    “我只是在等合适的时机输出。”

    他拍了拍裤子上的沙子,伸了个懒腰,骨头噼啪作响。

    “话说回来,你说咱们这渔场要是真搞成了,要不要起个名字?”

    “建议以功能性命名,例如‘一号食物补给点’。”

    “太没劲了。”他摇头,“叫‘浩哥水产’怎么样?听着就有排面。”

    “命名权归实际建设者所有。”

    “那就这么说定了。”他咧嘴一笑,转身往岸边走,“等哪天捞上第一条鱼,我就把它供起来,当成开业大吉的吉祥物。”

    娜娜跟在他身后半步距离,脚步轻稳。

    海浪依旧规律地冲刷着沙滩,带走了残余的绳头,也卷走了最后一丝不甘。

    陈浩走到干燥的沙地上,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那片浅滩。

    “你说……明天会不会有风?”

    娜娜抬头望天,瞳孔快速闪烁了几下。

    “气象模型显示,明日清晨风速将降至每秒一点二米,适合精细作业。”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