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13章 纤维特性:绝缘效果的验证
    工具袋里的绿光又闪了一下。

    陈浩盯着那块石头碎片,手指悬在半空,没敢碰。他屏住呼吸,等了两秒,光又灭了。

    “刚才那一下……是不是你弄的?”他抬头看娜娜。

    “我没有接触该物体。”她说,“也没有发出任何信号。”

    “那就是它自己亮的?”

    “可能性存在。”

    “这玩意儿不会成精了吧。”

    娜娜没回答,只是把工作台上的三束银白色纤维重新排列整齐。她的机械臂轻轻压了下其中一根,材料微微弯曲后迅速回弹。

    “现在最要紧的是完成线路修复。”她说,“电流测试即将开始。”

    陈浩叹了口气,把手里的工具袋往角落一扔。“先不管它。万一真炸了,至少灯是亮的,咱能看得见尸体。”

    他走到台前,拿起一卷处理好的纤维。表面看着光滑,一上手才发现细小的毛刺扎得指尖发麻。他换了个握法,用指节侧面夹住,避免直接接触。

    “你说这藤皮能扛住电流?”他问。

    “根据知识库记录,类似植物纤维在低电压环境下具备绝缘能力。”她说,“但需多层包裹,确保无裸露节点。”

    “也就是说,一层不够?”

    “至少五层。”

    “得,又要磨死人。”

    娜娜已经将一段裸露铜线接入安全电源,电压调到最低档。她示意陈浩递过纤维,然后用机械臂固定起始端,开始一圈圈缠绕接头部位。动作稳定,每一圈都紧贴前一圈,不留缝隙。

    陈浩蹲在旁边,手里捏着另一段纤维备用。他看着那根铜线,心里直打鼓。“就这么点电压,矿石能亮吗?”

    “足够触发初始发光反应。”她说,“但不足以支撑长时间照明。”

    “那你测这个干啥?又不是真要用这点电。”

    “验证漏电情况。”她说,“如果低电压下已有电流外泄,高负载时必然短路。”

    “哦。”他点点头,“那你慢慢试,我给你数圈数。”

    第一层包完,娜娜接入检测模块。仪表盘上数值跳动几下,归于平稳。

    “无异常导通。”她说。

    “好事儿。”

    第二层、第三层继续叠加。每绕完一层,都要停顿测试。到第四层时,陈浩发现纤维边缘有些翘起,像是受潮后粘性下降。

    “这头有点松。”他说。

    娜娜调整加热装置,温度缓缓上升。纤维遇热软化,边缘重新贴合金属表面。她用压辊轻压接口处,确保完全密封。

    “第五层完成。”她说,“准备通电。”

    陈浩往后退了半步,胳膊搭在桌边。“你来你来,我可不想当第一个被电熟的人。”

    娜娜按下启动键。

    电流加载,仪表显示稳定。没有火花,没有焦味,接头部位也没有升温迹象。

    “正常导通。”她说,“无漏电反馈。”

    “活了?”

    “电路通畅。”

    陈浩凑近看,忍不住伸手摸了下接头。“不烫,也没麻手……还真行?”

    “初步验证通过。”

    “也就是说,这破藤皮真能当电线皮使?”

    “在当前负载条件下,可以。”

    他咧嘴笑了。“咱俩这算不算废物利用大师?拿草编电缆,搁以前谁信?”

    “实用性优先于材料来源。”

    “你还真是讲理。”他站起身,活动了下手腕,“那接下来,是不是该动真格的了?”

    “主线路更换程序已准备就绪。”

    他们把配电盒拆开,露出里面那团发黑的旧电线。陈浩捏着鼻子:“这味儿比食堂剩菜还冲。”

    “长期氧化导致有机物分解。”

    “你就不能说‘臭’字吗?”

    “可以。”

    “这还差不多。”

    两人分工明确。娜娜控制加热温度,让纤维处于可塑状态;陈浩负责缠绕和加压。遇到弯折处不好贴合,他就撕了块旧布条,像绑伤口一样把接口勒紧,等纤维冷却定型后再拆。

    “这招管用。”娜娜看了眼固定效果,“临时约束有助于形态保持。”

    “我奶奶补锅就这么干。”他说,“铁锅裂了,拿布条捆住,焊完再拆。”

    “传统经验具有实践价值。”

    “你这是夸我?”

    “陈述事实。”

    陈浩摇摇头,继续干活。手掌被纤维划出几道红痕,火辣辣地疼。他没停下,一边缠一边吹气缓解。

    三根主线全部更换完毕,娜娜接入监测系统,逐段检查电阻与通断状态。最后一项测试完成后,她抬起头。

    “所有线路绝缘达标。”

    “真的假的?”

    “数据为证。”

    “那就亮一个看看。”

    她连接天花板上的壁灯座,按下总闸。

    灯光缓缓亮起。

    柔和的蓝白色光芒洒下来,照在工作台上,照亮了角落的工具箱和墙上的裂纹。没有闪烁,没有爆响,灯一直稳稳地亮着。

    陈浩仰头看了足足十秒,才吐出一口气。“活了……真活了。”

    “灯具运行正常。”

    “咱俩没白挨痒,没白磨手,没白扛那一捆刺毛藤吧?”

    “所有付出均有回报。”

    他一屁股坐在台边,揉着红肿的手指。药膏还在口袋里,没顾上涂。灯光映在他脸上,暖洋洋的。

    目光却不自觉飘向那个角落——工具袋静静躺着,绿光碎片毫无动静,仿佛刚才的震动从未发生。

    “你说它为啥闪?”他问。

    “目前无法解释。”

    “你不觉得邪门?”

    “未知现象需要更多数据支持。”

    “你就不能说句‘我也觉得不对劲’?”

    “我的判断基于分析。”

    “算了。”他摆摆手,“反正现在灯能亮就行。别的事,明天再说。”

    娜娜走过去,打开记录仪。“绝缘修复已完成,下一步进入灯具安装阶段。”

    “装灯之前,能不能先把设计图拿出来?”他说,“我可不想做个四不像挂墙上。”

    “已有初步方案。”

    “拿来我看看。”

    她从资料库调出图像,投影在墙上。一个圆盘形的壁灯轮廓出现,边缘刻着波浪纹。

    “这啥啊?”陈浩皱眉,“像口炒菜锅?”

    “结构稳定,便于散热。”

    “太丑了。”

    “美观非首要功能。”

    “可咱们天天看着呢!不能既好用又顺眼吗?”

    “你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当然要改。”他站起来,走到投影前,“壁灯得有造型,得有风格。你看这线条,平平整整的,一点意思没有。”

    “你需要什么风格?”

    “我说不上来,但肯定不是锅盖。”

    娜娜沉默两秒。“提供参考案例。”

    陈浩翻了半天,从手机里找出一张老式吊灯图片。“这种,带点弧度,有点装饰性的。”

    “此灯具为铸铁材质,重量是当前矿石组件的三点二倍,不适合现有墙体承重标准。”

    “那就简化一下。”他说,“保留那种感觉就行。咱们又不是做博物馆展品,图个好看又实用。”

    “可以尝试曲线结构。”

    “对嘛。”他点头,“这才叫合作。”

    娜娜开始调整模型参数。新的轮廓逐渐成形,边缘出现轻微弧度,中心凹陷处预留光源位置。

    “这样行吗?”她问。

    “还行。”陈浩盯着看了会儿,“再把边做得薄一点,别那么厚墩墩的。”

    她继续修改。投影上的灯慢慢变轻巧,线条流畅起来。

    “差不多了。”他说,“就这个样。”

    “确认采用此设计方案?”

    “等等。”他又想起什么,“台灯呢?总不能也搞个锅盖吧?”

    “台灯设计尚未启动。”

    “那待会一起弄。”

    “优先级建议先完成壁灯安装。”

    “我知道,但我得提前把关。”

    娜娜暂停操作,光学镜转向他。“你担心最终成品不符合预期?”

    “不是担心。”他说,“是吸取教训。上次椅垫差点扎屁股,这回可不能再出岔子。”

    “理解。”

    她保存当前方案,准备转入制作流程。陈浩坐回台边,拿起药膏刚要挤,忽然听见一声轻响。

    工具袋动了一下。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