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76章 海底农场的挑战:生态平衡
    陈浩盯着培育舱里的主株,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观察窗边缘。那株植物刚才又转了一次方向,叶片末端对着他,停了差不多十秒才慢慢回正。他没喊人,也没拍录像,只是把记录本翻到新的一页,写下“第3次转向,时间间隔约两小时十七分”。

    娜娜从走廊进来时,他头也没抬。

    “你站那儿半小时了。”她说。

    “它在看我。”陈浩说,“不是动,是转。整株都在调整角度。”

    “水流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娜娜走到控制台前调出数据,“上一轮营养液更换后,五个培养槽的代谢曲线出现轻微震荡,但未触发警报。”

    “震荡?”陈浩终于抬头,“哪五个?”

    “B7、C2、D4、E1、F3。都是新生分株。”

    “全是长得最好的那几批。”

    娜娜点头。“其中三个单位的光信号已中断超过四十分钟,溶解氧波动幅度超出阈值百分之三十二。”

    陈浩合上本子,一巴掌拍在操作台上。声音不大,但卡尔从工具间探出头来。

    “别告诉我又要重来一遍。”卡尔手里还拿着注射器套管,“我昨天刚清完废液管。”

    “这次不是氧化问题。”陈浩走过去,指着屏幕上的曲线,“你看这下降趋势,像不像被什么东西吃掉了?”

    苏珊这时也进了控制室,手里端着一杯热饮。她没喝,放在桌上就去看监测图。

    “碳氮比失衡。”她说,“氮太多,碳太少。这不是营养液配错了,是微生物活动异常。”

    娜娜立刻调出废液样本分析报告。一段陌生的基因序列在屏幕上高亮出来。

    “未登记菌种。”她说,“与深海沉积层中某种厌氧菌相似度达百分之八十九,具备快速繁殖能力,可能通过根系切口进入系统。”

    “所以它不是生病。”陈浩摸着下巴,“是被感染了。”

    “准确说,是生态失衡。”娜娜纠正,“原有共生菌群被压制,有害菌占据主导,导致能量转化效率下降。”

    “那就杀掉。”卡尔已经走向消毒柜,“高温循环,全舱灭菌,再来一遍。”

    “不行。”苏珊拦住他,“主株刚稳定,再经历一次环境剧变,大概率撑不住。”

    “可不清理会死得更快。”卡尔瞪眼。

    “我们不能靠蛮力解决问题。”苏珊语气平稳,“这是一个封闭系统,任何干预都会连锁反应。”

    房间里安静下来。陈浩来回踱步,突然停下。

    “娜娜,你资料库里有没有处理类似情况的案例?比如……鱼塘里藻类爆发,或者土壤菌群失调?”

    “有。”娜娜眼睛微闪,“地球上有多个封闭生态系统修复记录。常用策略为引入竞争性微生物,抑制有害种群扩张。”

    “就是以菌治菌?”

    “是。”

    “能找到合适的吗?”

    “数据库中有三种候选菌株。其中一种曾在第六百五十八章用于净化受污染海水,分泌特定肽类物质,可选择性抑制目标菌生长,不影响其他生物活性。”

    “那就用它。”陈浩一挥手,“赶紧弄。”

    “需要改装微注射装置。”卡尔看了看手里的工具,“得加装压力缓冲阀,不然直接打进培养基会扰动太大。”

    “你负责。”陈浩说,“我和苏珊盯着数据变化。娜娜全程监控反馈。”

    四个人立刻分头行动。卡尔拆开旧喷头,焊接口径更细的导管;苏珊重新校准传感器灵敏度;娜娜不断刷新模型预测曲线;陈浩则守在主控屏前,每五分钟记一次数值。

    第一针打进去的时候,谁都没说话。

    B7号槽的光信号原本已经接近平线,注入后反而继续下滑。十分钟过去,曲线没起色。

    “是不是剂量太小?”陈浩问。

    “按模型计算是精确值。”娜娜回答,“反应延迟可能是因为新菌种需要适应环境。”

    “适应多久?”

    “最长七十二小时。”

    “等不了那么久。”卡尔看着另一个槽位,“E1的叶片已经开始发黑。”

    他们决定在C2和D4追加半剂量。第二次注射完成后,所有人回到控制室,盯着屏幕。

    没人说话,也没人离开。

    六个小时后,曲线开始变化。

    先是溶解氧回升,接着代谢速率缓慢爬升。B7号槽的光信号重新闪了一下,虽然微弱,但确实是主动发光。

    “活了?”陈浩凑近屏幕。

    “不是活了。”苏珊看着数据流,“是平衡开始恢复。有害菌数量正在下降,降幅每小时扩大一点二个百分点。”

    “正向反馈建立了。”娜娜说,“新菌种已形成稳定种群,预计二十四小时内完成生态重塑。”

    陈浩一屁股坐下,整个人陷进椅子里。

    “总算……没白忙。”

    “还没结束。”苏珊提醒,“我们需要制定长期管理方案,不然还会复发。”

    于是第二天一早,他们开了个短会。

    《深海青一号农场生态管理守则》第一条:每周轮换营养液基础配方,防止微生物产生适应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条:设立三个缓冲培养单元,储备应急菌种,随时准备接种。

    第三条:所有操作必须在惰性气体环境下进行,避免二次污染。

    第四条:每日三次全面检测,数据同步上传备份。

    第五条:任何人不得私自调整系统参数,哪怕觉得“看起来没事”。

    会议结束,卡尔去清理工作台,苏珊整理实验日志,娜娜进入低功耗待机但仍保持后台扫描。

    陈浩一个人站在培育舱前。

    主株的光频已经恢复正常,嫩芽舒展,叶片缓缓摆动。他伸手贴在玻璃上,温度比之前低了些。

    “你说你到底懂不懂我们在干嘛?”他低声说。

    没有回应。

    但他注意到,主株的茎部微微动了一下,像是轻轻晃了晃。

    三十分钟后,警报响了。

    不是红色紧急警报,是黄色提示音——F5号槽检测到微量异常菌落,浓度低于阈值,尚未扩散。

    “新出现的。”娜娜立刻唤醒,“不属于上次污染源,也不在现有数据库中。”

    陈浩转身看向控制台。

    “位置?”

    “附着在营养管内壁,靠近出口弯道。”

    “会不会是从别的槽串过来的?”

    “管道隔离正常,排除交叉污染。”

    苏珊皱眉。“这意味着……污染源可能还在系统内部?”

    “或者。”陈浩慢慢说,“它自己产生的。”

    “不可能。”卡尔摇头,“植物不会凭空造出细菌。”

    “但它能改变环境。”陈浩盯着那个闪烁的黄点,“我们加了新菌,换了配方,温度压强都在变。也许有些东西,是我们没算到的。”

    娜娜调出三维结构图。整个农场的管道网络像一张蛛网铺开,每一个节点都标着实时数据。

    “建议立即隔离F5,并启动局部净化程序。”她说。

    “等等。”陈浩抬手,“先采样。我想看看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

    卡尔取了微量液体,放进便携式分析仪。三分钟后,结果出来。

    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序列……”苏珊念出来,“和主株的DNA有部分同源性。”

    “什么意思?”卡尔问。

    “意思是。”陈浩慢慢坐下来,“这菌,可能是它自己‘养’出来的。”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