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章 天命所归
    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佟佳氏被调入正黄旗任职。皇太极借请教汉文典籍频繁接触佟佳氏,二人共赏《三国演义》引发思想共鸣。

    春日的盛京,柳絮飞扬。努尔哈赤端坐在大殿之上,环视着跪拜的群臣,目光如炬。自去年在赫图阿拉称汗以来,八旗将士士气高涨,如今正式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大殿外,新制的黄龙旗猎猎作响,在朝阳下泛着耀眼的金光。

    "佟佳氏听令。"努尔哈赤浑厚的声音在大殿回荡。

    身着正黄旗铠甲的佟佳云舒立即出列,单膝跪地:"臣在。"

    "即日起调任正黄旗参领,协助本汗处理汉文典籍。"努尔哈赤抚须道,"听闻你精通汉学,正好为朕分忧。"

    佟佳云舒心头一震。自从阿玛战死后,她女扮男装承袭父职已有三年,没想到今日竟得大汗亲自提拔。她余光瞥见站在一旁的皇太极,对方正若有所思地望着她,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似有星辰闪烁。

    "臣必当竭尽全力。"她郑重叩首。

    退朝后,佟佳云舒缓步走出大殿。春风拂过她的面颊,带着泥土的芬芳。忽然,身后传来脚步声。

    "佟佳参领留步。"

    她转身,见皇太极负手而立,一袭靛蓝色锦袍衬得他愈发挺拔。阳光透过云层,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四贝勒有何吩咐?"她恭敬行礼。

    皇太极唇角微扬:"听闻参领精通《三国》,本贝勒近日研读时有些疑惑,不知可否请教?"

    佟佳云舒心头微动。这部流传于辽东的奇书,她确实反复研读过多次。父亲生前常说,用兵之道,尽在其中。

    "微臣不敢当'精通'二字,但愿为贝勒解惑。"

    "那便说定了。"皇太极笑意更深,"明日午时,我在书房恭候。"

    次日,佟佳云舒如约而至。皇太极的书房陈设简朴,却处处透着雅致。西窗下摆着一张黄花梨案几,上面摊开着几册书籍。她注意到案角放着一盏青瓷茶壶,壶嘴还冒着袅袅热气。

    "参领请看这段。"皇太极指向《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一节,"曹操百万大军,为何败于孙刘联军?"

    佟佳云舒略一思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曹军北来不习水战,又逢疫病,此乃天时不利;长江天堑,此乃地利不占;更兼将士离心,此乃人和不聚。"

    皇太极眼中闪过赞许:"参领高见。依你看,我后金若要南下,当如何避免重蹈曹操覆辙?"

    这个问题让佟佳云舒心头一凛。她谨慎答道:"用兵之道,贵在知己知彼。汉人城池坚固,若强攻必损兵折将。不如先巩固辽东,待时机成熟..."

    "时机?"皇太极忽然打断,"何为时机?"

    窗外一阵风吹来,书页哗哗作响。佟佳云舒看见皇太极在书页空白处密密麻麻的批注,其中"速战速决"四字格外醒目。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相遇,她分明看到他眼中燃烧的野心。这一刻,佟佳云舒忽然明白,这位年轻贝勒的抱负,恐怕远比表面看到的更为宏大。

    "时机..."她轻声道,"或许是等明朝内乱之时?"

    皇太极大笑:"参领果然聪慧!"他起身踱到窗前,背影挺拔如松,"大金若要入主中原,光靠武力是不够的。汉人的典籍、制度、匠艺,都值得我们学习。"

    佟佳云舒望着他的侧脸,阳光为他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这一刻,她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努尔哈赤的未来图景。

    此后数月,两人时常共读典籍。从《孙子兵法》到《资治通鉴》,从诗词歌赋到农桑技艺。每次讨论,佟佳云舒都能感受到皇太极思想的深邃。他不仅熟读经典,更能取其精华,思索如何用于治国理政。

    一个夏夜,佟佳云舒在灯下批阅文书。忽然,侍卫通报皇太极到访。她匆忙整理衣冠,却见皇太极已大步走入,手中捧着一个木匣。

    "这么晚打扰参领了。"皇太极将木匣放在案上,"这是新得的《永乐大典》残卷,想着参领必定喜欢。"

    佟佳云舒又惊又喜。这部旷世巨着在辽东极为罕见,她只在父亲口中听过传说。打开木匣,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

    "这...太珍贵了。"她指尖轻触发黄的纸页,声音微微发颤。

    皇太极注视着她发亮的眼睛,轻声道:"明珠当赠识货人。"

    烛光下,两人并肩研读。佟佳云舒讲解着文中典故,皇太极不时提出独到见解。夜深人静时,窗外虫鸣阵阵,案前茶香袅袅,两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越靠越近。

    然而,随着交往日深,佟佳云舒逐渐发现两人在根本战略上的分歧。皇太极主张主动出击,联合蒙古各部,趁明朝虚弱时南下;而她则认为应当先稳固后方,发展农耕,积蓄力量。

    这一日,两人又因《三国演义》中一段批注争论起来。

    "诸葛亮六出祁山,劳师远征却无功而返。"皇太极指着书中批注,"由此可见,用兵贵在神速,不可贻误战机。"

    佟佳云舒摇头:"微臣以为,诸葛丞相之失不在迟缓,而在蜀国根基未固。若先平定南蛮,充实仓廪,或许..."

    "参领太过谨慎了。"皇太极忽然起身,眼中闪过一丝不耐,"天下大势,瞬息万变。若事事求稳,何以成大业?"

    佟佳云舒心头一震。她第一次看到皇太极如此锋芒毕露的一面。沉默片刻,她轻声道:"贝勒志向远大,但微臣担心..."

    "担心什么?"皇太极追问。

    佟佳云舒望向窗外。暮色中,一队骑兵正疾驰而过,扬起漫天尘土。她想起父亲战死那日,也是这样的黄昏。

    "担心将士们的血,流得太轻易。"她低声道。

    皇太极神色复杂地看着她,良久,才叹息一声:"参领心系将士,本贝勒明白。但..."他话锋一转,"成大业者,有时不得不有所牺牲。"

    这句话像一柄利剑,刺进佟佳云舒心中。她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个温文尔雅的贝勒,骨子里流着和努尔哈赤一样的热血。

    秋风渐起时,努尔哈赤召集众将议事。大殿上,老汗王宣布了西征蒙古的计划。佟佳云舒站在武将队列中,听着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战报,却注意到皇太极眉头紧锁。

    会后,她在回营路上被皇太极叫住。

    "参领如何看待父汗的西征?"皇太极开门见山。

    佟佳云舒谨慎答道:"蒙古诸部四分五裂,此时征讨正是时机。"

    "时机?"皇太极冷笑,"林丹汗虽弱,但蒙古高原广袤无垠。我军长途奔袭,粮草不济,若陷入持久战..."

    佟佳云舒惊讶地看着他。这与他一贯主张的"速战速决"截然相反。

    "贝勒的意思是..."

    皇太极压低声音:"我劝过父汗,应当先解决朝鲜这个后患。可惜..."他摇摇头,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这一刻,佟佳云舒忽然明白,皇太极并非一味冒进,而是对全局有着更为精准的判断。她心中那点芥蒂,不知不觉消散了几分。

    "贝勒深谋远虑。"她由衷道。

    皇太极凝视着她,忽然问:"若有一日,由我主导军国大计,参领可愿全力辅佐?"

    这个问题太过直接,佟佳云舒心头狂跳。她隐约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假设。

    "微臣...誓死效忠大金。"她郑重答道,却巧妙避开了明确表态。

    皇太极似乎看穿了她的心思,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记住你今天的话。"

    望着皇太极远去的背影,佟佳云舒站在落叶纷飞的庭院中,感到一阵寒意。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可能正站在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上。而书页间那些批注,或许正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夜半时分,佟佳云舒辗转难眠。她披衣起身,重新翻看《三国演义》。在"三顾茅庐"一章的空白处,她发现了皇太极新近写下的一行小字:"得卧龙者得天下,然卧龙亦需遇明主。"

    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佟佳云舒轻轻抚摸这行字迹,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自己正被卷入一个比想象中更为复杂的旋涡。而那个日渐显露野心的年轻贝勒,究竟会成为怎样的"明主"?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