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章 科举纳贤暗流汹涌
    紫禁城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斑驳地洒在乾清宫的地砖上。孝庄太后端坐在暖阁内,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黄花梨木的扶手,目光落在案几上堆积如山的奏折。

    "太后,您在想什么?"稚嫩的声音从身侧传来。八岁的顺治皇帝正襟危坐,一双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光芒。

    太后收回思绪,慈爱地摸了摸儿子的小手:"哀家在想着,这江山该如何坐得更稳。"

    窗外风声掠过,卷起几片落叶。顺治望向窗外,若有所思:"昨儿师傅教儿臣读书,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皇祖母,前朝那些人,是不是就是那不安分的水?"

    太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皇上小小年纪,竟能悟出这般道理。不错,前朝余孽就如暗流,表面平静,实则汹涌。"她顿了顿,压低声音,"所以我们要疏,而非堵。"

    "疏?"

    "开科举,纳贤才。"太后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汉人读书人,最重功名。我们给他们前程,他们自然归心。"

    顺治接过奏折,小手翻动着纸页:"这上面说要多设汉官职位?"

    "正是。"太后点头,"多尔衮提议增设六部汉员,哀家以为可行。"

    殿外传来脚步声,苏麻喇姑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太后,摄政王求见。"

    太后眼中闪过一丝警觉,随即恢复平静:"宣。"

    多尔衮大步走入,蟒袍玉带,气度不凡。他先向顺治行礼,而后转向太后:"臣有要事禀奏。"

    "摄政王请讲。"太后神色淡然。

    多尔衮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这是臣拟定的科举新制,请太后过目。"

    顺治好奇地探头望去。多尔衮见状,竟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皇上也感兴趣?"

    "朕想看看,如何能让百姓过得更好。"顺治天真却坚定地说。

    多尔衮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躬身:"皇上圣明。臣以为,开科举不仅能笼络汉人士子,更能选拔真才实学之人,为国效力。"

    太后接过文书,细细阅读。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蹙。殿内一时寂静,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增设明经、进士两科,广纳贤才..."太后轻声念道,突然抬眼,"摄政王,这明经科只考经义,不考策论,是何用意?"

    多尔衮不慌不忙:"回太后,明经科取士,重在学问根基。策论虽能考校时务,但也容易让投机者钻空子。"太后若有所思地点头:"此事关系重大,需召集群臣共议。"

    "太后英明。"多尔衮拱手,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深意。

    当夜,慈宁宫灯火通明。太后独自站在窗前,望着满天繁星。苏麻喇姑轻轻走近:"太后,夜深了,该歇息了。"

    "多尔衮今日之举,你怎么看?"太后突然问道。

    苏麻喇姑迟疑片刻:"奴婢不敢妄言朝政。"

    "但说无妨。"

    "摄政王此举...看似为国选才,实则..."

    太后冷笑一声:"实则是在为自己培植势力。明经科只考经义,不考时务,选出来的都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容易控制。"

    苏麻喇姑低头不语。

    太后长叹一声:"可眼下,我们也只能将计就计。明日朝会,你且看哀家如何应对。"

    次日清晨,太和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多尔衮立于首位,神色肃穆。太后携顺治皇帝升殿,百官高呼万岁。

    "众卿平身。"顺治稚嫩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礼部尚书出列:"启禀皇上,太后,摄政王所拟科举新制,臣等已详加研议,以为可行。"

    话音刚落,一名满族大臣愤然出列:"臣有异议!增设汉官职位,恐削弱我满人根基!"

    殿内顿时议论纷纷。多尔衮冷眼旁观,并不言语。

    太后轻轻抬手,殿中立刻安静下来。"哀家明白各位的顾虑。"她声音平和却不失威严,"但天下初定,需以怀柔之道安抚汉人。科举取士,择优录用,不分满汉,方能长治久安。"

    那满族大臣还要争辩,太后却已转向多尔衮:"摄政王以为如何?"

    多尔衮躬身:"太后圣明。臣以为,可先在直隶试行,观其成效,再推广全国。"

    太后满意地点头:"准奏。另,哀家以为明经科也应加考策论,选拔通晓时务之才。"

    多尔衮眼中闪过一丝不悦,随即掩饰般地低头:"太后圣明。"

    退朝后,多尔衮回到府邸。书房内,一个黑影正在等待。

    "王爷,事情办得如何?"声音低沉。

    多尔衮冷笑一声:"孝庄果然老谋深算。不过,她终究还是中了我的圈套。"

    "此话怎讲?"

    "你以为我真的在意那些汉人学子?不过是借题发挥罢了。"多尔衮端起茶杯,"只要掌握了选官之权,将来满朝文武,还不都是我的人?"

    黑影沉默片刻:"王爷高明。不过,太后那边..."

    "无妨。"多尔衮放下茶杯,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她现在还动不了我。而且..."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我倒是很期待,这个年幼的皇帝,将来会如何对付他的皇祖母。"

    与此同时,慈宁宫内,孝庄太后正对着铜镜梳妆。苏麻喇姑站在一旁侍候。

    "你看这孩子,"太后忽然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民心的重要性。"

    "是啊,"苏麻喇姑附和,"今早朝会上,皇上那番话,可真是震住了不少大臣呢。"

    太后停下手上的动作,眼神变得深邃:"可是,这孩子太过聪明,未必是件好事。"

    "太后担心..."

    "担心什么?"太后打断她的话,"担心他将来会成为第二个崇祯?还是担心他会像他父亲一样,被亲王架空?"

    苏麻喇姑噤声不语。

    "所以我必须赶在多尔衮之前,教会他真正的帝王之术。"太后重新拿起梳子,"权力这东西,从来都是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安邦定国;用不好,就会引火烧身。"

    深夜,乾清宫内,小皇帝还在灯下看书。太监们几次劝他休息,都被他拒绝。

    "皇上,该歇息了。"一个小太监又来提醒。

    顺治抬起头,眼神明亮:"朕还想再看一会儿。今日朝会上,皇祖母说的那些话,朕还想再想想。"

    小太监无奈,只得退下。

    顺治翻开一本书,那是他最喜欢的《资治通鉴》。他读到一段关于唐太宗的文字,不禁喃喃自语:"贞观之治,原来如此..."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顺治警觉地抬起头:"谁在那里?"

    一个身影闪现,随即消失在夜色中。

    顺治握紧手中的书,心跳加速。他这才意识到,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危险可能随时都在。

    第二天,他特意去找太后:"皇祖母,朕昨晚好像看见有人在宫墙外窥视。"

    太后正在品茶,闻言放下茶盏:"哦?你确定不是看错了?"

    "朕很确定。"顺治认真地说,"那个人穿的是...是前朝的服饰!"

    太后的眼神突然变得锐利:"你确定?"

    顺治点点头:"朕认得那种衣领样式,跟师傅讲过的明朝官服一模一样。"

    太后沉默片刻,招手示意苏麻喇姑靠近,低声吩咐了几句。苏麻喇姑领命而去。

    "皇祖母,我们该怎么办?"顺治有些紧张。

    "不要怕。"太后握住他的手,"有时候,敌人就在明处反倒好办。可怕的是那些藏在暗处的..."

    她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

    与此同时,京城某处偏僻院落内,几个黑影正在密谋。

    "听说朝廷要开科举了?"一个苍老的声音问。

    "是的,大人。"另一个声音回答,"这次规模很大,据说要广纳贤才。"

    "哼,"老人冷笑一声,"这些鞑子,倒是打的好算盘。不过,他们没想到,这正好给了我们机会。"

    "大人的意思是..."

    "派我们的子弟去参加科举。"老人缓缓说道,"混入朝廷内部,伺机而动。总有一天,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这天下,终究还是汉人的!"

    "可是,万一被发现..."

    "放心,"老人胸有成竹,"我自有安排。这些年来,我们在朝中也不是全无线人。只要时机成熟,里应外合..."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完全消失在黑暗中。

    数日后,太后召见了顺治。

    "皇儿,"她语气严肃,"哀家决定让你提前接触一些朝政。"

    "真的吗?"顺治眼睛一亮。

    "是的。"太后点点头,"但是要记住,你看到的,听到的,都要烂在肚子里。尤其是关于..."

    她突然停住,似乎在斟酌措辞。

    "关于前朝余孽的事?"顺治接道。

    太后惊讶地看着他:"你怎么知道?"

    "朕猜的。"顺治认真地说,"皇祖母最近总是派人四处查探,还特别关照朕要注意安全。朕想,一定是有大事要发生了。"

    太后叹了口气:"你太聪明了,有时候,这并不是好事。"

    "为什么?"

    "因为..."太后抚摸着他的头发,"知道太多秘密的人,往往活不长久。"

    顺治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不过既然你已经猜到了,哀家就告诉你一件事。"太后压低声音,"前些日子,我们抓到了几个前朝余党。他们计划利用这次科举,混入朝廷。"

    "那怎么办?"

    "暂时不动声色。"太后眼中闪过一丝精明,"我们要将计就计。让他们以为计划得逞,然后再..."

    她做了个斩首的手势。

    顺治倒吸一口凉气:"这么狠?"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太后冷冷地说,"你要记住,做皇帝的,有时候不得不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

    顺治沉默了。这一刻,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权力的沉重。

    "好了,"太后转换了话题,"说说你最近都看了些什么书?"

    "《资治通鉴》。"顺治答道,"朕学到很多。比如,唐太宗用人唯才,不拘一格..."

    "很好。"太后欣慰地笑了,"但是记住,历史可以借鉴,却不能照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学会因地制宜。"

    "朕明白了。"

    "还有,"太后补充道,"读书固然是好事,但也不能忽视实践。以后,哀家会让你多参与一些政务,积累经验。"

    "谢谢皇祖母!"顺治兴奋地说。

    "别高兴得太早。"太后警告道,"政务可不是那么好处理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轩然大波。"

    "朕会小心的。"

    "嗯。"太后点点头,"另外,关于多尔衮..."

    她突然停住,似乎在考虑要不要继续说下去。

    "怎么了?"顺治追问。

    "没什么。"太后摇摇头,"你还小,有些事不必知道得太早。不过要记住,任何人都不能完全信任,包括..."

    她没有说完,但顺治已经明白了她的意思。

    "连太后也不能完全信任吗?"顺治试探着问。

    太后苦笑:"这就是做皇帝最难的地方。既要学会信任,又要保持警惕。永远要记得,你的身后,只有龙椅才是最可靠的。"

    顺治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一刻,他感觉自己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好了,"太后站起身,"去休息吧。明天开始,哀家会让人带你去旁听一些简单的政务会议。"

    "遵命。"顺治恭敬地行礼,退了出去。

    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太后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她知道,自己正在培养一个未来的皇帝,但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

    "苏麻喇姑,"她突然唤道。

    "奴婢在。"

    "派人密切监视多尔衮的动静。还有,"她顿了顿,"加强对皇上身边的保护。"

    "是。"

    "另外,"太后思索片刻,"找个机会,让皇上见见那些被抓的前朝余党。让他知道,这世上,有些敌人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太后英明。"

    "去吧。"

    夜深人静时,太后独自坐在灯下,翻看着一本泛黄的册子。那是她多年来记录的朝政心得。每一页都写满了她对权力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

    "权力就像这盏灯,"她喃喃自语,"既能照亮前方的路,也能灼伤握着它的人。"

    她合上册子,望着跳动的烛火,陷入了沉思。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她要用智慧和手腕,为这个年幼的皇帝铺平道路。即使这意味着,她可能要做出一些违背本心的选择。

    窗外传来更夫的打更声,已经是三更天了。太后揉了揉疲惫的太阳穴,准备就寝。但她知道,这只是开始。一场关乎清朝命运的政治博弈,正在徐徐展开。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