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8章
    环顾四周。

    他明白此时自己是以精神形态,处于桃源空间之中。

    按系统的说法,自洪武十五年起,他的本体其实一直处于沉睡。

    可是……

    “冷寂期……是什么意思?”

    【可理解为与您一样,陷入沉睡。】

    【但由于他们离世时受系统保护,并未真正死亡,而是随时可被唤醒。】

    “咕咚!”

    朱雄英心头一震。

    他似乎已经猜到是谁。

    如果可以看见他的心跳,

    此刻它一定在剧烈起伏,

    疯狂地收缩又扩张……

    “那和我血脉相关的……”

    朱雄英猛然起身。

    他知道了!

    系统所指的可能是谁!

    【是否接受?】

    “当然接受!”

    【恭喜宿主,第二阶段已完成。】

    【现开启第三项任务——忆往昔岁月!】

    【任务阐述:回忆过往,加深羁绊,确认目标的存在!】

    【并……确认其仍在人世!】

    【是否接受?】

    “咔嚓!”

    朱雄英因起身太急,甚至传来一声类似骨节的脆响。

    “接受!”

    与此同时,朱雄英心潮澎湃。

    他几乎可以确定,

    自己又能以某种方式,让他们感知他的存在。

    这并不难。

    不过,关于具体如何安排,

    他又陷入思索。

    良久,

    他忽然回神。

    “先观察情况,再作打算。”

    ……

    另一边。

    此时,石门已开。

    山洞之中,

    篝火通明,照得洞内亮如白昼。

    众人面前,

    是一个高达数十米的广阔空间,四周空旷,不知边际。

    “哈哈哈……”

    “全是粮食!”

    “看,这边是大米,保存完好!”

    “比一些官仓里的陈米还要新鲜!”

    数名身着大明二品官服的官员,在山洞中兴奋穿梭。

    若百姓在此,

    定会大为惊奇。

    身为大明的六部尚书,眼下却像一群孩童般,激动得难以自持。

    几乎就要手舞足蹈起来!

    其中,杨宪的兴奋最为明显。

    他先是轻轻拍了拍堆放大米的那一处,接着快步奔到另一边,张开双臂。

    “这是小麦……往这边延伸近百步,恐怕全是小麦!”

    “太多了!”

    “实在太多了!”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真的难以想象……”

    杨宪仰天大笑,眼中却泛起泪光。

    “有了这些粮食,别说那几十万灾民,就算别处再有灾情,京城也能迅速调粮救济!”

    “甚至,朝廷的几座大仓,也能借此多存些粮。”

    与杨宪不同,吏部尚书詹徽跑向了第三片区域。

    “皇爷!”

    “那张纸上所写不虚……”

    “这里堆的全是新粮!”

    “臣刚才略作估算,若发动全国官吏全力推广耕种——甚至眼下便可开始!”

    “而且那位神医也明言,这些作物即便在贫瘠之地也能生长。”

    “也就是说……若无意外,三个月后,这三十多万石新粮,将变成百万石……甚至千万石!”

    “这是夺天地造化之功!”

    “利在千秋之业!”

    “足以留名青史之绩!”

    “只是不知……那位神医如今身在何方?”

    “我詹徽,谨代大明百姓,诚心拜谢!”

    这几位年岁加起来已有三四百岁的尚书,此刻正毫无顾忌地宣泄内心难以言表的激动。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而与他们相比,老爷子此时的神情看似含蓄。

    但身为长子的朱彪却清楚察觉,身旁的老爷子心中是何等喜悦。

    “标儿!”

    “立刻传蓝玉带五军都督府将士上山!”

    “运粮!”

    老爷子边说边放声大笑。

    “想来山下百姓,已经等得太久了吧……”

    最后,老爷子的目光转向另一处——

    那座安静的小院。

    与眼前的喧嚣相比,那里才是他真正牵挂的地方。

    然而,国事为先,家事为后。

    他得先让山下数十万饥饿无依的百姓,安下心来。

    “先下山!”

    “咱要亲自告诉百姓——”

    “他们有吃不尽的粮食!”

    说话间,老爷子的手轻轻搭在身旁朱允熥的肩上,低声安慰:

    “再等等……”

    “再等一会儿就好……”

    钟山脚下。

    大军环列。

    周围的百姓越聚越多,大部分是各地涌来的灾民,只有少数是随朝廷队伍出城看热闹的。

    “看着阵仗挺大,到底在里面做什么呢?”

    “灾民越来越多,朝廷再不放粮,怕是要出大事了!”

    “老爷子是怎么打算的?如果因为太子病重分不开身,就该交给能拿主意的人。”

    “可现在这样,谁也不知道朝廷究竟想怎样。”

    灾民越多,百姓心中越不安。

    今日朝廷如此声势浩大,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听说这事是皇爷默许的。钟山是皇陵,另一侧还葬着开国功臣。”

    “难不成求上天降粮?”

    “还不如去龙王庙求雨呢!求雨偶尔还能碰上一次,这山里求粮,喊破天也没用啊!”

    “你听不出我这是说反话吗?”

    ……

    “黄兄,你说皇爷真能带回粮食吗?”

    不仅百姓疑惑,连不够资格上山的官员们也心中不解。

    特别是那些翰林学士,他们体弱不能登山,便在山下等候。

    皇爷除了带六部大员和几位近臣,并未召他们同行。

    黄子澄皱了皱眉,语气犹豫:“不知!”

    “若在昨日,我也不信。可早上那些新粮,你我都见到了。”

    “与其像百姓那样抱怨,不如静观其变。”

    黄子澄并非没有头脑。

    皇爷如此笃定,又这般大张旗鼓地上山,此事恐怕有七成可能是真的。

    正因如此,他才感到不安。

    “唉,若真是如此,我们劝皇爷停战、休养生息的提议,恐怕又要推迟了。”

    翰林学士们各有想法。

    “难!太难了!”黄子澄却有不同见解,“光是停战还不够,根本问题在于各地藩王!”

    “如今大明最紧要的,是削藩!”

    “而诸王之中,以北地燕王最为好战。”

    “北疆将士久经沙场,可五军都督府这二十年来已换了一茬人,多是勋贵子弟。”

    “长此以往,藩王坐大,只怕会滋生野心……我担心的是藩王 !”

    说到这里,他神色稍缓:“所幸太子殿下身体好转,大明至少还有三十年安稳。”

    “而皇孙之中,二皇孙朱允炆是我等辅佐之君,将来必成明君!”

    七十三

    早在三年前,二皇孙初见我便问:若诸藩王拥兵自重,一朝生变,朝廷该如何应对!

    如今想来,二皇孙那时便已看透局势。

    在场学士闻言,纷纷神色激昂。

    “太平盛世究竟何时到来?”

    “洪武二十五年,整整二十五年战乱!”

    “唉……”

    “这次洪灾本是我等良机,可惜……可惜啊!”

    一位蓄着山羊胡的老者满面痛色。

    “黄贤弟尚年轻,还能等,老夫却等不起了!”

    “舒夫子何必灰心?当年您在元庭忍辱负重,终见大明建立,如今怎会等不下去?”

    黄子澄劝慰道:“且说眼前——”

    “即便粮食到位,数十万灾民岂能露宿荒野?”

    “房屋何在?耕地何在?”

    “土地何来?纺织、教化、医者又从何而来?”

    “这些哪一样不需银钱?”

    黄子澄见众人面露苦笑,比出手势:“朝廷岁入仅四百万两白银。今年自洞庭湖至保定、苏州府皆被灾民淹没,南直隶税赋恐将全无!”

    “银钱从何而来?”

    “再看百姓怨声载道!”

    “若陛下未能运粮赈灾……”

    “终究要开仓放粮。”

    “可北平粮仓存粮定然不足!”

    “正是。届时我们既要提议北境收缩防线,更要顺势而为——待东南士族开仓济民,便是转机!”

    “众志成城!”

    “只要朝中同心,宏愿终将实现……”

    黄子澄话音未落,忽见山羊胡老者怔怔望向某处,神情凝固。

    他心头一紧,环顾四周,竟见所有百姓都屏息凝望,先前喧哗戛然而止。

    黄子澄猛然转身。

    下一刻——

    望见山道间蜿蜒如长龙的队伍,他浑身震颤!

    ……

    远山至山脚的路上,人流如龙绵延。

    前方兵士推着满载麻袋的板车,后方将士肩扛粮袋,步履坚定。

    灾民们呆立原地,目光尽数聚焦于那道流动的长龙。

    待为首运粮车驶近,押运官猛力扯开车上麻袋——

    雪白米流倾泻在铺地的衣袍上!

    随即,山野间响起震天吼声:

    “陛下有令!绝不让大明子民腹中无粮!”

    吼声冲破寂静,灾民顿时沸腾:

    “真是粮食!”

    “山中竟能生出粮米!”

    “苍天有眼啊——”

    “咱们再不用饿肚子了,终于盼来了粮食!”

    看着众人欢喜的模样,领头的将领一边指挥手下安置粮车,一边环顾四周,扬声道:

    “先前咱们刚到的时候,你们说的话,我们可都听得清清楚楚!”

    “现在呢?”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方才还在抱怨的百姓,此刻已是目瞪口呆。

    浩荡的粮队如同一记重锤,砸得他们脑中嗡嗡作响——却是满载幸福的重击。

    一时间,谁也顾不上细想这些粮食究竟从何而来。

    满心满腔,都被突如其来的狂喜所占据!

    不痛痛快快喊上几声,实在难以宣泄这翻涌的激动。

    “先前是我们有眼无珠!”

    “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

    “这回真是小刀戳屁股——开了眼了!”

    “原来皇爷早就安排好了!”

    “……”

    “皇爷万岁!”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

    紧跟着,四面八方都响起了同样的呼声。

    起初零零落落,很快便汇聚成整齐的声浪,如惊雷炸响,直冲云霄。

    “皇爷万岁!”

    “皇爷万岁!!!”

    “父皇,这么远就听见了。”

    “欢呼声简直如山呼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