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章
    “在背什么文章?念给爷爷听听。”

    小朱雄英用稚嫩的嗓音答道:“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爹爹让我背的。”

    “嗯...”老者微微颔首。

    他年少时虽未进学,但执掌江山这些年,

    文墨修养早已非吴下阿蒙。

    单看他所作诗词,寻常文人便难以企及。

    对白居易这首慨叹赋税之重、感怀民生多艰的诗作,他自是了然于胸。

    “大孙继续背,让爷爷好好听听。”

    老人话音未落,

    小男孩便使劲点头。

    随即晃着小脑袋吟诵起来: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诵至此处,

    孩子忽然眼圈发红。

    “爷爷,他们太可怜了......”

    老者讶然:“咱大孙竟懂得诗中深意?”

    “嗯。”小雄英连连点头,“爹爹都给我讲解过了。”

    “她们因为要缴纳朝廷赋税,变卖了田产,弄得没有粮食果腹。”

    “只好背着孩儿,跟在农人身后,胳膊挎着破筐,捡拾遗漏的麦穗。”

    “百姓过得真苦啊!”

    老人开怀大笑,欣慰不已。

    孙儿稚龄便能体恤民间疾苦,令他倍感欣喜。

    “爷爷,百姓已经这般困苦,为何大唐官吏不减免税赋,反倒苦苦相逼?”

    老者哑然失笑:“因朝廷需要维系运转啊。大唐将士出征御敌,护佑疆土平安,行军打仗总要粮饷。”

    “他们既受大唐庇护,安居乐业,自然该尽份内之责。”

    小雄英追问:“那为何士大夫不用纳税呢?”

    “哦?”

    “您听!”孩童继续奶声奶气地背诵:

    “诗人自己都承认了。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他们不必耕种,就能领三百石俸禄!”

    “爹爹说过,三百石粮米,寻常农户辛苦一年,一亩地不过收成两石多!”

    “三百石,相当于多少农户多年劳作的收成。”

    “而且爹爹还说,俸禄只是官员收入的小头,他们另有更多来钱的门路,数额惊人!”

    “不少官员还会盘剥百姓。”

    老者自然明白

    孙儿所指为何。

    这次他没有笑,只是轻抚孙儿的头顶,神色感慨。

    “是啊,像诗中这般,能自觉俸禄丰厚而心怀愧疚的,已算难得的好官了!”

    “更多蛀虫,根本贪得无厌!”

    不论孙儿能否领会,

    老人又继续说道:“他们敛财的手段层出不穷。唐朝推行两税法,我朝亦沿袭此制。”

    “夏税六月、秋粮九月!”

    “但除此之外,还有按人丁征收的种种税目。”

    “田赋、丁税、租调、各类杂捐!”

    “其中最繁重的当属田赋。”

    “每年征收粮税,朝廷虽有定例,具体征缴却由地方胥吏经手。”

    “这些人会如何征收?”

    “好官自然依照朝廷规矩行事,可那些贪得无厌的,仗着天高皇帝远,专会钻空子!”

    老爷子越说越激动。

    这番话,竟与三孙朱允熥先前提出的问题如出一辙!

    “税粮本是重中之重,年年征收已是繁重,运送更是艰难。”

    “正因为艰难,那些官员便觉得有机可乘,他们互相勾结,东边贪一点,西边拿一点。”

    “伸出来的手越来越多,原本足够的税粮,转眼就少了大半。”

    “为了应付朝廷查验,”

    “他们便巧立名目,继续向百姓征收,一年几次下来,百姓肩上的担子,岂不成了大山?”

    “越是王朝末年,朝廷管控越弱,这类事情就越发猖獗!”

    “所以啊,大孙!”

    “你将来是要继承大明江山的!”

    “切莫学那昏庸君主,不理政务!”

    “任由奸臣胡作非为,祸害百姓!”

    老爷子说得慷慨。

    小雄英听得认真点头。

    可忽然,

    他眨眨眼,皱起了小眉头。

    语气一转,仿佛换了个人:

    “可是皇爷爷……”

    “既然收粮运粮那么麻烦,”

    “为何还要用这个方式来收税呢?”

    “还给他们那么多名目去钻空子?”

    “依我看,不如干脆废除所有征收粮食布匹的做法。”

    “只留一条!”

    小雄英语气坚决。

    小手伸进袖中,取出一枚铜钱,

    “啪”地按在桌上。

    “全部用钱交税!”

    “用钱交税!”

    轰——

    这话一出,

    老爷子如遭雷击,脑海一片清明。

    面前的迷雾仿佛瞬间消散。

    “用钱???”

    “对啊!”

    “为何不能用钱!”

    “以银钱代替税粮……岂不就解决了这难题?”

    “不对……”

    “不对不对……”

    “事情没这么简单。”

    “大明缺银,百姓也并非家家有钱……”

    “如何能用钱来替代税粮?”

    老爷子喃喃自语。

    四周景象忽变,

    小雄英笑着远去,

    只余白居易的《观刈麦》悠悠传来: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老爷子泪眼朦胧,

    悲伤如潮水涌来。

    他多想再唤一声大孙,

    多想再与他多待片刻。

    可未及他沉浸悲伤,

    眼前画面又是一变。

    ……

    “这些 怎么就杀不尽!”

    书房内,怒喝回荡。

    老爷子的目光落在奏折上,猛然将它摔在桌案。

    他怒不可遏。

    此时的他,鬓发尚未全白,

    精神矍铄,眉峰稍蹙,帝王的威严便凛凛而生。

    可就在这时——

    “皇爷爷!”

    已长到七岁的大孙朱雄英笑着跑进书房,身后还跟着个鼻子冒泡的小男童,

    像条小尾巴似的。

    一见两个孙儿,

    老爷子方才的满面怒容顿时消散,

    转为一片欢喜。

    这帝王书房,

    连他的儿子朱彪也不敢随意踏入,

    可大孙却说来就来。

    老爷子一点也不气,

    反倒担心自己刚才的怒火吓着了孙儿。

    “雄英啊,今天来做什么?”

    “学堂的方先生给孙儿出了一道题,雄英特地来请教皇爷爷!”

    “方先生?”一听这三字,

    老爷子神情一肃。

    方先生正是方孝孺,

    大儒宋濂的关门弟子,人称承其衣钵。

    其人刚直坚毅、品性端方。

    宋濂过世后,方孝孺便入宫,

    奉命教导皇子皇孙。

    “是什么题目?”

    那时的朱允熥还是个憨憨的小不点,

    对老爷子没有长大后那份疏离与畏惧,

    笑嘻嘻凑到跟前。

    老爷子也不恼,

    一把将他抱起来,转头笑对朱雄英。

    “是一地税收的问题。”

    “哦?”

    老爷子顿时神色郑重。

    梦里的他,再次升起一阵熟悉之感。

    “听方先生说,皇爷爷近来正为一些 烦心。”

    “他们借朝廷之名,擅自给百姓加税加役,逼得百姓甘愿把田产卖给士绅。”

    “如此一来,士绅的田地越来越多,

    百姓的地却越来越少。”

    “没几年,原先能收百万石税粮的州府,

    交上来的税粮与税银竟少了一半还多!”

    “为应付朝廷,他们又添设别的税目,害得百姓困苦不堪。”

    “是这样吗?”

    此刻,

    老爷子心里的熟悉感越来越强。

    突然——

    他猛地想起,

    这不正是下午在朝堂上,朱允熥所说的三项弊政之一吗?

    第一种,是税粮转运流程过于繁复,易引贪墨;

    第二种,就是雄英所说的土地兼并!

    地方豪绅用卑劣手段,把百姓田产尽归己有,

    士绅愈富,百姓愈穷,

    实为大患之始。

    老爷子心头一震,

    终于意识到——

    他现在所做的梦,

    岂不正是大孙在向自己暗示破局之方?

    怎么可能?

    他内心震撼难言。

    难道梦中的雄英,真如允熥所说,

    是在为他指点迷津?

    老爷子心神激荡,

    却已牢牢记下第一个问题的对策:

    征税过程太繁,就改征钱!

    用钱来收税!

    一时顾不得细想其中关节,

    他继续望向朱雄英:

    “大孙,你有办法?”

    年仅七岁的朱雄英却朗声一笑:

    “简单啊!

    皇爷爷!”

    “那些豪绅,不是总爱吞并百姓的田地吗?”

    “不是总想把百姓的田产都收归己有吗?”

    “不是总想积攒更多的钱财吗?”

    “好!”

    “那就如他们所愿!”

    老爷子闻言大惊,“大孙,这话可不能乱说!”

    但他心里明白,

    眼前的孙儿,话还没说完。

    果然,

    朱雄英微微一笑。

    “孙儿没有胡说。”

    他反问:“皇爷爷,如今大明的所有税赋,说到底是不是按人头征收?”

    “不管是粮税,还是其他银钱杂税,”

    “都是按家中人口数目,依人头缴纳每年的粮税,对不对?”

    “不错!”老爷子缓缓点头。

    朱雄英“咯咯”笑了起来,

    可眼中却透出老爷子独有的“狠劲”与“决断”!

    “那事情就简单了!”

    “既然那些士绅这么喜欢土地,”

    “皇爷爷,不如我们大明就把税法改一改!”

    “把人头税,改成田产税!”

    “按一亩地该交多少税粮来征收!”

    “这样一来……”

    “那些官员不是喜欢兼并土地吗?”

    “好!”

    “兼并得越多,就让他们交得越多。”

    “同时,再清查天下良田,不论豪绅士族,但凡抗拒核查……”

    老爷子听到这里,

    早已“霍”地站了起来。

    他双目灼灼,燃起熊熊火焰。

    “雄英,你可曾想过,这个征税法子一旦推出,会招来多少明里暗里的阻碍!”

    “会树多少敌人?”

    年仅七岁的朱雄英甜甜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