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2章
    原本占据优势的他,竟一败涂地。

    而此时,他所倚重的大臣黄子澄、齐泰,以及方孝孺,

    仍固守文人的骨气,

    他们不通兵事,执着于自己所谓的“理想大业”,

    最终,他们失败了。

    尽管形势如此,在最终的决战中,黄子澄被俘后拒不归顺,最终惨遭杀害并株连全族;齐泰同样坚贞不屈,也被诛灭九族。方孝孺则秉持着大明文人的气节,在姚广孝有意保全他的情况下,仍直面朱棣厉声斥骂……最终招致十族之祸!他向这位燕王展示了大明士人的铮铮铁骨。

    同一日,建文帝的寝宫燃起熊熊烈焰。朱棣——这位大明的燕王,望着曾经熟悉而此刻陌生的应天府,第一时间步入皇宫太庙。他凝视墙上高悬的画像——大明开国皇帝、他的父亲朱元璋,拭去不知何时流下的泪水,沉静地说道:

    “父皇请看!我终究……比您的皇孙更强!我朱棣从不认错,只会向您证明——我所统治的大明,必将更加辉煌!我要让大明的疆土延伸万里,让日月所照之地,再无敢不臣服之民!经过四年短暂的苦难,我要为这天下带来——永乐盛世!”

    同年,大明第三代帝王登基。他是旷古烁今、唯一以马上功业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皇帝。在政务上,他倚重长子朱高炽,致力于振兴经济、勤政爱民、广纳贤才,设立内阁,编纂《永乐大典》,并派遣郑和五下西洋。在军事上,他威震邻邦,收服安南,扫平倭寇,屡次北伐,令异族闻大明铁骑而丧胆。他将大明的版图不断向北拓展。他曾言:待百姓达小康,朕方与民同乐!臣子如此评价他:永乐大帝,功业远迈汉唐!

    大殿之中,众人梦境里……

    目睹这位帝王一生征战沙场,多次御驾亲征,使大明疆域再度扩展。而国内在太子朱高炽监国之下,民生百业井然有序,既支撑了帝王征战的财政,又在文治上卓有建树,最终缔造如此恢弘的永乐盛世!一时间,包括蓝玉、傅友德在内的众人,无不心驰神往。

    然而,在皇子皇孙一侧,方才还意气风发的朱允炆,面对自己如此惨淡的败局,顿时失魂落魄。此刻的他,犹如一名败军之将,喃喃自语:

    “不……不可能!这绝无可能!我身为大明皇帝,怎会落败?怎会输?”

    言语之间,朱允炆猛然望向黄子澄——后者此时万念俱灰,与齐泰同病相怜。朱允炆眼中闪过不甘:并非他输了,而是他误信了这些人的谗言!什么先弱后强……反倒激起了朱棣的斗志,催生了他的雄心!

    不对!朱允炆倏然将目光转向另一侧——那群武将勋贵。今日!

    中山王府的徐辉祖与曹国公李景隆都已到场。

    都怪曹国公!

    是他!

    全因这无能的将领!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都是他们的错!

    与我无关!

    朱允炆在心底嘶吼,但面上神情转瞬变化,他很快望向老爷子。

    “皇爷爷!”

    “虽然所见是梦,却格外真实!”

    “这是庸臣误我、逆贼反我,并非我的过错!”

    不知是出于愤怒,

    还是无法承受自己的失败,

    朱允炆终于忍不住

    向着前方的皇祖父哭诉起来。

    此时,

    老爷子也面色阴沉。

    任谁看见自己的子孙自相残杀,心情都不会好。

    况且,

    与其他帝王不同,老爷子一向把亲情看得很重。

    可以说,

    他在位期间,为了防范骨肉相残,不惜亲自编纂了一本《皇明祖训》,条条框框皆为大明的未来谋划。

    《皇明祖训》详尽到藩王的日常用度、礼仪祭祀,乃至朝廷若生变故、藩王何时可归京、何时不可,以及相应处罚……种种预案,无所不包。

    没有它未涉及的,只有人想不到的。

    这从另一角度印证:

    血亲相残——

    就是他绝不可触碰的底线!

    是禁忌!

    而如今,

    一切正如预言所说:【血亲残杀,迎来永乐】!

    不对!

    老爷子忽然想到一事,神情顿变。

    那预言中还有一句:

    【永乐只是刹那烟火,短暂辉煌!】

    也就是说,

    之后的大明,将逐渐走向衰落。

    即便中间有人勉强维持,

    大明的国力仍将步步衰弱,

    直到……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最终山河破碎,神州沉沦,

    异族的铁蹄踏进中原?

    霎时间,

    老爷子心中怒火翻涌。

    这一切……

    他绝不能接受!

    大明,

    本该如日月天地,永恒长存!

    怎会仅存二百七十六年?

    不行!

    满腔怒火之下,

    老爷子猛地看向孙儿朱允炆。

    “允炆啊允炆!”

    “你可知道,咱看到这些时,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朱允炆惶恐地摇头,不知如何回答。

    然而,

    不等他想出答案,

    老爷子的声音已一字一顿,从齿间迸发,

    带着强烈的愤恨:

    “咱那时真是老眼昏花!”

    “竟让你做这个皇帝!”

    “简直愚蠢!”

    “你的愚蠢,不仅害了你自己!”

    “你甚至给后世之君立了个坏榜样!”

    “从此我朱元璋的血脉,是不是要永远陷在争夺皇位的漩涡里!”

    老爷子痛斥不止,

    似乎犹不解恨,

    又厉声喝问:

    “你可知——你犯了几条错?”

    朱允炆茫然睁大双眼,他很少见到皇爷爷如此愤怒。

    更何况,

    还说他“老眼昏花”才传位给自己……

    那也就是说,

    他朱允炆在老爷子心中,

    早已成了被放弃的人选?

    第三代皇帝之位,再与他无关?

    可……

    嫡长子必须是太子!

    除了他,还能有谁?

    只剩下一个了。

    朱允熥?

    绝对不行!

    自己一定会遭到报复!

    他正感到恐惧时,

    老爷子的怒斥声骤然响起。

    “第一、你的错在于太过狂妄!”

    “你以为自己是谁?一个刚登基的新皇帝,不去团结大臣、增强国力、提升自己的统治能力、开阔眼界!”

    “反而……反而听信那两个臣子的怂恿,急着去削藩!”

    “你削的是什么藩?”

    “身为皇帝,你都能输?”

    “你简直愚蠢至极!”

    “第二、你的错在于身为帝王,却疑心重重,临阵换将,犯了兵家大忌!”

    “长兴侯耿炳文,就算首战失利,你也不能立刻撤换主帅!”

    “反而听信身边那两个连战场都没去过的翰林学士?”

    “纸上谈兵!”

    “你死不足惜!”

    “第三、急功近利,身为皇帝,却不懂得发掘身边的能臣。”

    “中山王府的徐辉祖,是徐达的长子,你为什么不用?中山王府在军中的威望,你难道不知道?咱临死前把他们留给你,你难道不会用?”

    “难道就因为他家的长女嫁给了燕王做王妃?”

    “即便如此,你更应该用他!不仅要重用,还要派他去前线,动摇燕王的军心!”

    “双方都心存猜忌,你明明占据优势!”

    “你竟然不敢用?”

    “连这点魄力都没有?”

    “还有,你眼睁睁看着燕王向你十七弟宁王借兵,却毫无作为。”

    “口口声声要削藩,却把所有助力都推给了对手!”

    “愚蠢!!!”

    “把所有错误都犯了个遍!”

    “你不输,谁输?”

    老爷子再次破口大骂,

    差点把朱允炆骂哭。

    然而……

    很快,老爷子的目光转向了朱棣。

    “你做得不错!”

    老爷子这句话一出口,

    朱棣不仅没有高兴,反而惊恐万分。

    只见老爷子冷冷地看着他。

    “你果然最像咱!”

    “大明在你手中确实变得更加强大。”

    “但你穷兵黩武,已经为大明埋下了祸根。”

    “若不是你的长子朱高炽手腕高明,”

    “你早就把咱的江山败光了!”

    “什么永乐盛世,”

    “到时候,大明只会因你而千疮百孔。”

    “还有,你最不该的是——”

    “你违背了你亲爹定下的《皇明祖训》!你不仅造你侄子的反,更是在造咱的反!”

    “给后世君王留下了多么恶劣的影响!”

    朱棣低下头,不敢再说话……

    但老人的目光却愈发复杂。

    他又想到了内阁。

    “还有那内阁,咱好不容易废除了丞相制,你倒好,搞出了一个更强大的内阁!”

    “咱毫不怀疑,如果后世君王有半点软弱,”

    “大权早就被内阁夺走了。”

    “我大明的皇帝,就成了关在皇宫里的猪!”

    “任人宰割!”

    “你朱棣这么做,就是给大明皇室留下了百年祸患!”

    此言一出,

    朱棣顿时不服,

    刚想辩解。

    然而……

    前方的时空景象再次变幻!

    此刻。

    朱棣躺在床上,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他一生戎马,最终也在征途中逝去。

    临终之际。

    他恍惚回到了应天府的皇城。

    看见父亲朱元璋的目光。

    他猛然大喊:

    “爹,儿子没有错!”

    从此。

    永乐大帝成为大明过往。

    但紧接着。

    朱棣身体一颤。

    他再次目睹……父亲当年预言成真的景象。

    他在第五次北征蒙古的归途驾崩。

    随行大臣火速返京,拥立长子朱高炽登基。

    然而。

    这位在他眼中能力卓越、性情宽厚、颇具仁君风范的皇帝!

    在位竟不满一年!

    便猝然病逝!

    朱棣心头一震。

    长子怎会毫无征兆地突然离世!

    紧接着,他又看见次子朱高煦。

    这位同他一般征战半生的枭雄。

    竟欲效仿他当年的举动。

    趁着仁宗驾崩的时机……

    企图起兵谋反!

    这一幕令在场的朱元璋、朱彪、朱樉、朱棢。

    皆不忍地闭上了眼。

    帝王家便是如此。

    一旦有人首开夺位先例。

    后世子孙必有效仿之心。

    此乃反噬之果。

    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