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2章
    【然较之汉唐,经宋制熏陶,大明文臣少了几分锐意,多了几分守成。】

    【短期虽可休养民生、恢复国力。】

    【然时日渐久,朝堂势力固化,大明必陷内斗、纷争不休……】

    【加之大明皇子皇孙,个个皆非庸碌之辈。】

    【与其内耗中沾染同胞之血。】

    【不若向外开拓疆土!】

    【海路艰险,前路莫测,远航犹如盲人摸象……待新式战船问世,再征海洋不迟。】

    【另,驱逐北虏!安定边陲!】

    【重开丝绸之路,再通河西走廊!】

    【四方疆域,海陆皆达!】

    【扬大明国威,超越汉唐!】

    【此乃我大明……无双盛世!!】

    “果不其然!”

    “果不其然!”

    此刻,老爷子读至此处,朗声大笑,转头望向马皇后与自己的儿子。

    “瞧瞧,这就是咱的孙儿!”

    “与咱所思不谋而合。”

    “五百年了。整整五百年,我们未曾踏足的河西走廊,昔年大唐威震四方的安西都护府!”

    老爷子豪情万丈:“我大明,该收回来了!”

    他激动地继续往下看,目光落在信的结尾。

    【皇爷爷不必挂念孙儿……】

    【孙儿迟早会现身!】

    【在那之前,我要让我的名字响彻大明。】

    【对了……】

    【这是孙儿房中最后一把钥匙!】

    【但使用它之前,需先解一首诗!】

    信的最后,附着一首诗和一把黄铜钥匙。

    【满城皆白发,至死不丢刀!】

    【孤军五十载,枯骨埋寒城!】

    【沙场为国死,忠魂凛然在!】

    【血尽望明月,何时归故乡?】

    信已读罢,

    老人却仍怔怔地凝视着那首诗,

    望着那最后一把钥匙,

    久久不能回神。

    旁边,

    马皇后与朱彪同样愣在原地,

    心绪难平。

    过了许久,马皇后才望向老爷子,

    轻声问道:“这……这是……”

    老爷子此前已数次收到类似的信,

    前几回或是字谜,或是算题,或是财政之问,

    而这次,竟换作“解诗”?

    朱彪也锁紧眉头,一脸困惑。

    老爷子最先回过神来,回到正题:

    “妹子,我之前和你说过,大孙托梦告诉我,他还活着,对吧?”

    马皇后眼中闪过喜悦,点头应道:

    “是,你说得没错!”

    “大孙说,他之后会回来?”

    “哈哈,那咱就安心了!”

    老爷子扬了扬信纸,

    开怀而笑。

    马皇后笑意更深,再次点头:

    “对!”

    “大孙还说,他会名扬天下?”

    这次,马皇后与朱彪一同点头。

    老爷子又问道:

    “可这最后一封信,

    到底是什么意思?”

    朱彪在一旁猜测:

    “听起来像沙场征战的诗句?”

    他语气急切:

    “雄英的意思,是不是和以前一样,

    要我们解开这首诗?”

    眼前这封信,

    对他们而言意义非凡。

    信中明言:

    解开诗谜,就能得到第三把钥匙。

    回想前两间屋子——

    一间属于娘亲,

    一间藏有颠覆认知的技艺与蓝图,

    这第三封信,

    加上雄英明确的提示,

    让朱彪与老爷子相互对视,

    难掩急切。

    “爹,

    这会不会……和雄英有关?”

    朱彪追问道。

    老爷子连连点头。

    马皇后也急忙开口:

    “那赶紧解呀……

    可这首诗,究竟藏着什么深意?”

    三人反复细读,仍不得其解。

    老爷子甚至亲手将诗誊抄下来,

    铺在书案上。

    “既然是诗,

    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讲一群白发老兵守城的故事……”

    马皇后轻声分析。

    “不止如此,”朱彪接话,

    “最后两句‘血尽望明月,何时归故乡’,

    分明是血已流尽,仍望着明月思乡啊……”

    他努力提炼着诗中的关键。

    “这代表什么含义呢?”

    “白发将士、守卫边城、伤亡殆尽,血战至死,怀念故土?”

    “这指的又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

    他们能读懂这首诗。

    可是。

    其中蕴含的深意,三人无论如何揣测,都难以参透!

    “这大概关乎咱们大孙最后的谜题了!”

    “无论如何,都必须弄清其中真意。”

    马皇后与朱彪纷纷颔首。

    都显得迫不及待。

    然而。

    就在他们打算继续深思时。

    “皇爷,出事了!”

    老爷子身边,一道如鬼似魅的身影骤然显现。

    见到此人。

    三人大吃一惊,

    锦衣卫密探,若非有重大情报,绝不会轻易露面。

    此刻突然出现?

    “什么事?”老爷子皱起眉头问道。

    “回皇爷,北疆传来急报,帖木儿骑兵出现……”

    “赵茂、黄子澄皆已被擒!”

    “恐怕……已经叛变!”。

    诸王馆。

    燕王终于……读完了信的最后一字。

    这封信,记录了北方边境此次变故的全部经过。

    读至末尾。

    朱棣竟流露出一丝感慨。

    “奸臣犹在,忠魂不屈!”

    “梦中所见、历历在目!”

    他缓缓合上双眼。

    整个人仿佛随着信中的叙述。

    飘向了……一个月前的北疆……

    ……

    北境的风,凛冽刺骨!

    黄子澄抵达不久,见识了与应天、江南迥异的塞外景象。

    此处!

    曾是元朝的都城。

    燕王治军严明,但他未曾料到,治理这座北方城池竟也如此秩序井然。

    城中百姓,过着各自的生活。

    巡逻的兵士,穿梭往来。

    民众并不畏惧,反而有人主动与这些精兵打招呼。

    而黄子澄本人。

    则由一名军官引领。

    手牵马缰,向城外走去。

    “黄大人,既然来到北境,就安心在此驻留。”

    “此地虽无江南婉约,久居却别有一番风情。”

    他面前的,是一位年约三十的男子。

    “你也是南方人?”黄子澄问道。

    “是啊,末将追随燕王来到这北平城,昔日的元朝国都,已十六载了!”

    黄子澄心头一沉。

    他生长于江南。

    从未久居北地。

    如今才几日,已感身心俱疲。

    难道真要像这些人一样,滞留十几载,连归乡之望都渺茫?

    “皇爷派你们文官来此。”

    “无非两种,一是如那老者,因罪流放。”

    军官指向远处。

    黄子澄目光一闪,他认得那人。

    是当朝礼部尚书、赵茂!

    “另一种,则是奉皇爷殷切期望,来这北平城历练!”

    “明了何为战、为何而战、战之意义!”

    军官说着黄子澄难以理解的话。

    后者一脸困惑。

    黄子澄瞪大双眼。

    全然不解。

    不过,接下来的问题,他听懂了。

    “不知黄先生属于哪一种?”

    黄子澄勉强笑了笑。

    他不知道这究竟是对方善意的关怀,还是别有用心的讥讽。

    他是黄子澄!

    洪武十八年会试的状元,初入仕途便担任太子殿下的伴读。

    这是何等的荣耀?

    仿佛是洪武帝早已安排妥当,

    定意让黄子澄成为太子的得力臂膀。

    太子待他亦不满,

    更任命他为二皇孙的师傅。

    年方三十余,官职虽不高,却是天子近臣。

    毋庸置疑,

    一旦朱彪登基,他必定位列六部要员;

    若皇孙继承大统,他的权势将更显赫。

    从洪武帝到皇孙,

    三代君主,

    他黄子澄皆是亲信之臣。

    这份殊荣,

    若得长寿,

    或许还能成为后世君王的辅政重臣。

    这样的前景,

    几乎是臣子所能企及的顶峰。

    纵观古今,能有几人?

    黄子澄不禁想起,

    在那一场梦境中所见,历经五朝的内阁首辅杨士奇!

    自己……

    是否也应成为那样的人物?

    他一边思量,一边走近赵茂。

    赵茂比他早到些时日,

    早已失却了礼部尚书的威仪,

    面容冷峻、神情麻木,仿佛换了一个人。

    “黄大人,您与赵大人原是朝中旧识。”

    “王妃有言。”

    “在北平这地方,虽不愿亏待二位,但皇爷遣你们来此,并非为了享福。”

    “在此驻留三月。”

    “三月之内,瞧瞧我北平将士如何征战。”

    “也请二位思量,从前在朝堂上的那些建言。”

    “削藩?”

    “太平治世?”

    “王妃说,这可不是空口白话……”

    “我们军中每年要牺牲多少将士、斩杀多少草原铁骑,才能换来你们口中的太平盛世?”

    “几千?数万?”

    “黄大人,看见那座小山了吗?那是京观。有时战后清理战场,堆积起来也差不多那般高。”

    留着短须的将士说罢离去。

    黄子澄怔立原地。

    他自然明白,这番话实是说给自己听的。

    他望向北方……

    草原上,北风呼啸……

    看似一片太平!

    ……

    黄子澄拂袖转身。

    心头仍有些愠怒,他看向身旁的赵茂。

    对方鬓发斑白,容颜憔悴!

    见他到来,一言不发。

    最初几日,

    两人几乎全无交流。

    直到一次,

    黄子澄因不谙“养马”之事,

    前去向赵茂讨教。

    自此,两人间的僵局稍缓,

    正式开始了饲马生涯。

    这位昔日的礼部尚书,作为“前辈”,养马技艺已然纯熟。

    黄子澄仍需向他请教。

    一来二去,

    原本在朝中地位悬殊的两人,

    竟也生出几分“患难之情”。

    “黄兄,你还年轻,待太子登基,你仍有归朝之日。我不行了,我已老了。”

    一日,赵茂忽发感慨。

    黄子澄笑答:“赵大人老当益壮,仍可为朝廷效力啊。”

    赵茂大笑,“哈哈哈?效力?老夫倒是愿意,可陛下还愿意用我吗?”

    “黄大人,实不相瞒,老夫来到这北境后思虑良多,或许,我们真的错了……”

    黄子澄疑惑道:“为何这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