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4章 你想听真话,还是想活命
    夜深如铁,烛火在风中微微摇曳,映得苏锦黎的脸忽明忽暗。

    她坐在书案前,指尖轻按机关,竹筒中的声音再次流淌而出——低沉、冷静,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

    “林氏只是幌子,真正用药之人,是我父皇点头默许的。只要老七还活着,就必须用慢毒控他。永宁寺每年二十万两‘供养金’,一半入我私库,一半打点六部……”

    每一个字都像钉子,凿进她的骨缝里。

    她已经听了七遍,确认音色、语气、停顿,无一不与太子平日说话吻合。

    这不是伪造,是真话。

    可就在第八次回放时,她忽然抬手暂停。

    那声钟鸣又来了。

    极轻微,几乎被杂音吞没——短促、清越,像从遥远宫墙深处传来的一缕幽魂。

    晨净钟。

    她瞳孔骤缩。

    东宫每日只在卯时初刻敲响此钟,专为太子晨起净心而设。

    绝不会出现在深夜密谈之中。

    除非……太子早就知道会被录下。

    他不是失言,是故意说的。

    苏锦黎缓缓靠向椅背,指尖冰凉。

    她仿佛看见那一夜的东宫书房:烛光昏黄,太子端坐案后,面前摆着这支竹筒,嘴角微扬。

    他在赌。

    赌他们会把这段话公之于众。

    一旦录音曝光,朝堂必乱,皇帝权威受挫,百官震动。

    而太子,早已布好退路——他可以推说是被人诱导、言语失察,甚至反咬一口,称七王府伪造证据、构陷储君。

    到那时,萧澈不仅无法翻案,反而会沦为谋逆之臣。

    更可怕的是,这根本不是他的底牌。

    这只是引信。

    她正出神,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

    慧真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一封密函,封口无印,却透着一股陈旧纸墨的气息。

    “王爷刚让人送来的,命您即刻亲启。”

    苏锦黎接过,拆开。

    里面没有署名,只有一幅炭笔绘制的地基图,线条精细至极,标注着七王府后院三处位置,精确到尺。

    图下一行小字:

    “你母妃临终前三日,曾召见一名药师。”

    她心头一震。

    萧澈的母亲,先帝宠妃柳氏,当年因“寒症”久治不愈而亡。

    官方记载清晰,无可争议。

    可若这张图是真的……那三具尸骨之下,埋的不只是尸体,而是整个皇室不愿提起的真相。

    她立刻起身,穿过长廊来到主院。

    萧澈正立于庭院中央,手中握剑,剑尖垂地,指节发白。

    月光洒在他苍白的脸上,映出一道深深的阴影。

    “你查到了?”她轻声问。

    他点头,声音沙哑:“我翻了十年旧档。当年负责母妃病症的太医,名叫陈远之,现已致仕归乡。而他的老师……是林承业的父亲。”

    林承业,正是御药监主管,林氏家族的核心人物。

    苏锦黎呼吸一滞。

    线索闭环了。

    毒,从皇宫开始;病,由御医下手;财,借寺庙流转;权,则层层遮掩。

    她看着萧澈的背影,第一次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悲凉。

    这个男人,以为自己在复仇,可他的每一步,是否也正落入别人早已画好的棋局?

    就在这时,赵九龄疾步而来,脸色凝重。

    “截获东宫密令。”他低声说,“一旦录音内容泄露,京营副统领将接到调兵令,以‘平叛’为名攻入七王府。同时放出风声——七王勾结流民,意图逼宫。”

    苏锦黎闭了闭眼。

    焚城计划。

    不是吓唬人的虚招,是早已备好的刀。

    她转身望向萧澈:“如果我们压下录音,百姓会觉得我们怯了。那些跪在朱门前的人,会认为正义不过是权贵之间的交易。”

    萧澈握紧剑柄,声音低沉:“可如果放出去,死的就不只是太子。”

    赵九龄站在一旁,沉默片刻,才道:“属下愿带人连夜清除京营内应,但……控制不了舆论。一旦动手,血洗京城也在所难免。”

    三人陷入死寂。

    窗外雷声渐远,雨已停歇,可空气依旧沉重得令人窒息。

    苏锦黎缓缓走回书房,将竹筒置于案上,目光落在那枚火漆印上——沈砚留下的那份密封竹简,还未拆阅。

    她忽然明白,真正的战争,从来不在朝堂之上。

    而在人心之间。

    谁掌握真相,谁就掌握权力。

    可谁又能保证,真相本身不是另一种谎言?

    她抬头看向窗外,天边已有微光。

    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而他们,必须决定——是要做执灯者,还是纵火人。

    就在此时,外间传来通报声。

    “沈主事求见,说有要事禀报。”

    苏锦黎看着那扇即将开启的门,指尖轻轻抚过竹筒边缘。

    她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但她知道,有些选择,一旦做出,便再无回头之路。

    而此刻,有人正试图找到第三条路。

    沈砚踏入书房时,肩头还沾着夜露。

    他将油纸伞靠在门边,未等落座便直视苏锦黎:“王妃,属下有一策——可止血,不破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烛火映在他清瘦的脸颊上,那双曾因冤案蒙尘、如今重获清明的眼睛里,燃着一种近乎悲悯的冷静。

    “剪。”他说,“只留财务往来,删去‘皇帝默许’四字。”

    苏锦黎指尖一顿。

    “把录音里关于永宁寺二十万两、分账私库的部分单独截出,以匿名方式投递都察院与京报坊。百姓恨贪官,不恨皇权。只要让他们看见钱是怎么被吞的,就会自发追责林氏、追查药税弊案。而太子……”他顿了顿,“仍可解释为监管不力,而非谋逆主使。”

    赵九龄眉头紧锁:“一旦东宫反咬我们篡改证据呢?”

    “那就让他咬。”沈砚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钉,“百姓不会在乎真假全貌,他们只关心自己是否受害。若连这点残缺真相都不敢放,便是默认天下无公道可言。”

    话音未落,魏箴从阴影中踱步而出。

    这位掌印太监一身墨色袍服,手中拂尘轻摆,眼神幽深如井。

    “沈主事说得动听。”他缓缓开口,“可陛下呢?他若得知你们敢私自裁剪天家秘语,哪怕一字一句,都会觉得江山动摇。到那时,不是太子倒台,是你们——连同新政派,一并被碾成灰。”

    空气骤然凝滞。

    李崇义一直沉默地坐在角落,此时忽然冷笑一声:“不如更干脆些——让太子‘暴毙’。查不出毒源,只说是积劳成疾。他若死了,账也好算,火也好灭。”

    满室死寂。

    连风都停了。

    苏锦黎没有说话。

    她看着案上那支竹筒,仿佛能听见里面流淌过的低语——太子的声音,清晰得令人发寒。

    她想起那些跪在朱雀门前的老农,捧着发霉的药渣哭诉;想起疫区孩童眼窝塌陷的模样;想起萧澈母妃临终前写下的“柳”字,最后一笔拖得极长,像一道未尽的控诉。

    真相不该是武器,也不该是祭品。

    可当它既不能全说,又不能不说时,人该如何选择?

    她起身,走入密室。

    夜已深。铜漏滴尽第三声,她独坐于暗处,面前摆着三样东西:

    一是录音竹筒,藏着足以颠覆朝堂的原声;

    二是伪诏底稿,萧澈暗卫数月来仿太子笔迹所造,只待时机便可反制;

    三是药王像拓片,据传背面刻有当年御药监秘录的“七症录”,唯有特定药水涂抹才能显现文字。

    她盯着它们看了整整一个时辰。

    忽然间,她明白了。

    真正的权力,从来不是揭开多少秘密,而是决定哪些真相值得被听见。

    有些人需要正义来活命,有些人需要谎言来续命。

    而治世之人,必须学会在两者之间划出一条能让多数人活下去的线。

    她提笔,写下三封信。

    第一封,青笺素封,送往户部沈砚府邸,内容仅八字:“明日辰时,开仓验药。”

    第二封,赤纹封口,交由赵九龄亲传北镇抚司旧部:“护住永宁寺账册,不得焚毁。”

    第三封,玄帛缠结,密封后由魏箴亲自送往宫中,无署名,内附一张烧了一角的黄绢——那是半张十年前先帝批阅过的药引单。

    做完这些,她吹熄烛火,在黑暗中静坐至天明。

    次日清晨,太子府急报入宫:太子昨夜突感心悸,呕血昏迷,太医束手,暂无法理事。

    与此同时,京城各坊街口悄然张贴新告示。

    白纸黑字,无署名,无印章,标题仅有八个字:

    账已清,药已停,人未死。

    无人解释何为“账”,谁断了“药”,是谁差点死去。

    可百姓懂。

    药秤碑前,第一根蜡烛被点燃。

    接着是第二根、第三根……不到半日,整条长街灯火如河,蜿蜒至城南。

    苏锦黎站在城楼之上,风吹起她的衣袖,远处万家灯火映在她眼中,像一片流动的星海。

    萧澈不知何时来到她身侧,脸色依旧苍白,却已收起了剑。

    她轻声问:“你说……他们现在活得更好了吗?”

    风穿过楼宇,卷走余音,无人应答。

    而在城西某处深巷,一只乌鸦扑棱飞起,掠过废弃钟楼。

    那锈迹斑斑的晨净钟,已有三年未曾响动。

    此刻,其内部机括却微微震颤了一下,仿佛某种沉睡之物,正被无形之手缓缓拨动。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