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50章 断玉不是信物,是刀
    元惠帝回宫后第三日,紫宸殿再未亮起夜灯。

    内侍们低声传说,皇上自那夜从太庙归来,便闭门不出。

    司礼监掌印孙德海亲自捧着参汤在殿外跪了两个时辰,只等来一句冷淡的“退下”。

    连平日能通传御前的贴身老宦官也被遣出寝殿,随行仅带两人——一个是哑了三十年的老扫洒,另一个是早已失势的旧司书,怀里抱着半箱发黄的档册,说是先帝年间的旧录,连尚衣局都查无存根。

    消息传到六部衙门时,正值早朝散班。

    京兆尹李崇义站在廊下,手中茶盏凉透也未察觉。

    他喃喃道:“这不是禅位……这是把刀架在所有人脖子上,却不说砍不砍。”

    的确不是禅位。

    诏书只有八字:“倦勤思静,暂居南苑。”没有指定监国,没有移交玉玺,甚至连太子是否废黜都未曾明言。

    可正是这份模糊,才最令人胆寒。

    皇权像一口悬在头顶的钟,不知何时会落,也不知落在谁头上。

    沈砚是在当夜得知真相的。

    他在尚衣局抄出一枚铜牌,锈迹斑斑,刻着“癸未年三月赐东宫绣鞋一双”。

    他本不以为意,直到翻查私藏的《宫闱岁供录》残卷——那一年三月,皇后已被幽禁冷宫,连月例布匹都被削减,何来赏赐绣鞋?

    更荒谬的是,账册显示,当月东宫根本无人受赏,反倒有两名宫女因“妄言储嗣”被杖毙。

    他坐在值房里,指尖一遍遍摩挲那枚铜牌,忽然笑了,笑声低哑如裂帛。

    原来如此。

    调包的不只是孩子,还有时间、记录、人心中对过去的记忆。

    他们不是篡改历史,他们是亲手造了一个假的历史,让真相反倒成了谣言。

    那一夜,他将残卷裹在油纸中,亲自送到七王府侧门。

    守门小厮不认识他,他也不报姓名,只留下一句话:“真相若成逆谋,那我愿共罪。”

    药王庙偏殿内,苏锦黎正对着一幅舆图沉思。

    崔明远立于案前,眉头紧锁:“北苑大营仍有三千‘忠勇营’未动,名义上隶属兵部,实则听命于原东宫旧将。九门之中,七门已换防,但百姓尚不知情。若此时强推新政,恐生兵变。”

    李崇义接过话:“城中流言四起,说七王爷勾结钦天监伪造天象,更有士族暗中联络外军,欲请西北藩王入京‘清君侧’。”

    苏锦黎听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节奏平稳。

    她没有说话,而是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道缝隙。

    晨光斜照进来,映出空气中浮游的尘粒。

    远处坊市已有叫卖声,孩童追逐嬉闹,仿佛昨日太庙雷火只是幻梦。

    但她知道,那一夜烧掉的不只是牌匾上的“孝”字。

    “我们不需要神迹。”她转身,目光清冷,“要的是人心震动。”

    她召来赵九龄:“放出那十二个曾服寒髓散而康复的奴婢。让她们去各坊讲自己如何被主家逼药、如何在七王府义诊所获救。不必编故事,只说真话。”

    三日后,街头巷尾皆传“七王妃有活人之术”。

    有人焚香祷祝,称其为“药娘子降世”;也有老妇抱着病儿跪在府门外,哭求一剂救命方。

    裴文昭则在大理寺提审最后一名涉案太医——陈怀恩。

    此人十年前畏罪潜逃,近日因寒髓毒复发,偷偷就诊时被认出。

    铁栏之内,他起初百般抵赖,直到裴文昭取出谢嬷嬷临终前所绘的产房布局图,指尖一点:“你站在这里,右侧袖口缝了双层夹衬,用来藏换婴用的襁褓——这手法,是你师父教的吧?”

    陈怀恩猛然抬头,脸色骤变。

    那是绝密,连档案都没有记载。只有当晚在场的人才知道。

    他瘫坐在地,终于招认:当年贵妃许诺其全家入太医院籍,才令他参与调包。

    更惊人的是,他说出了一个被掩埋十五年的秘密——

    “真正的嫡长子并未送往皇陵……而是交给了先皇后陪嫁尼庵抚养,对外称‘早夭’,实则活到了十岁。后来……后来不知所踪。”

    裴文昭笔不停歇,将供词逐字录入《宗嗣案续录》,并加盖大理寺骑缝印。

    他知道,这份卷宗一旦呈上,便是掀翻整个宗法秩序的一刀。

    而在南苑湖心深处,元惠帝独自垂钓已两日。

    芦苇轻摇,水波不兴。

    他不曾问政事,也不召见任何人。

    仿佛这场风暴,不过是岸上的一场雨。

    直到这一日清晨,湖畔小径传来脚步声。

    一袭玄金亲王袍,一位素色罗裙女子随行其侧。

    萧澈与苏锦黎并肩而来,止步于亭外石桥。

    风拂过湖面,吹动老人鬓边白发。

    他握着钓竿,依旧没有回头,只淡淡道:

    “你们来了。”元惠帝的鱼竿落水时,没有溅起多大的声响。

    萧澈跪在石桥上,双手捧着茶盏,青瓷边沿映出他苍白的指节。

    湖风穿亭而过,吹散了茶烟,也卷走了片刻寂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没抬头,只低声道:“儿臣记得。”——记得母亲曾坐在这个亭子里绣荷,记得她病重那年仍执意采下一朵并蒂莲,说“双生同根,命不该断”。

    元惠帝终于侧过脸,目光掠过儿子削瘦的脸颊,落在苏锦黎身上。

    她未施粉黛,素裙如月,静静立于桥头,像一株从乱世里长出来的白竹。

    老人

    “你觉得朕懦弱吗?”他忽然开口,声音沙哑得如同枯叶碾过石阶。

    萧澈垂眸,额前碎发遮住了眼底情绪。

    “您是唯一看清全局却选择忍耐的人。”

    这句话像一把钝刀,缓缓割开了湖面的平静。

    元惠帝轻笑一声,将手中钓竿掷入水中,任其沉没。

    他转身走向亭内小几,从袖中取出一枚青玉蝉形佩,递向苏锦黎。

    “这是你母妃入宫前随身之物。”他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重量,“她说,若有缘人能解其纹路,便是天意助你。”

    苏锦黎上前一步,接过玉蝉。

    触手冰凉,蝉翼薄如纸,背脊刻满细密纹路,看似杂乱,实则暗合某种规律。

    她心头一动——这不像装饰,倒像是某种记号,甚至……密码。

    回程马车上,她借着灯笼微光反复摩挲玉蝉背面。

    车轮碾过青石板,颠簸间,一道细微凹槽引起了她的注意:三横、两竖、一点,再绕半弧——这不是寻常花纹,而是极简化的方位标识。

    她猛然想起前世在现代研究所见过的情报编码方式,心口骤然一紧。

    难道……这枚玉蝉指向的不只是记忆?

    她抬眼看向对面闭目养神的萧澈。

    他眉宇间透着倦意,呼吸极稳,仿佛刚才那一场对峙不过是寻常家礼。

    可她知道,不是的。

    他在等一个名正言顺出手的理由。

    当夜,七王府书房灯火未熄。

    萧澈摊开一幅新绘《京畿防务虚实图》,指尖点在北苑大营西侧一片荒废校场上。

    那里曾是旧练兵地,如今杂草丛生,连巡防都懒得多看一眼。

    “明日午时三刻,”他对赵九龄下令,声音冷得像霜,“让‘忠勇营’哨兵发现地下埋有东宫私铸兵器三百具。另附一封调兵令,署名太子乳母之弟。”

    赵九龄躬身领命,退下前顿了顿:“若有人追查来源?”

    “那就让他们追。”萧澈唇角微扬,眼中无光,“查到最后,只会看见一团火。”

    窗边,苏锦黎倚栏望月。

    腕间那枚玄铁镯忽地一烫,像是血脉被什么唤醒。

    她抚过内侧刻痕——“我们定规矩”四字早已融入肌肤。

    这句话是谁留下的?

    是前世那个神秘引导她重生的存在?

    还是……另一个尚未现身的局中人?

    她望着檐角轻晃的铃铛,低声呢喃:“你说……这一局,是不是也在她的计划里?”

    风穿廊而过,铃声碎响,似回应,又似警告。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