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01章 火熄了,灰还在走
    西山大火三日后,京城的风向变了。

    街巷茶肆不再只谈雷劈祖坟、铜鼎飞天的奇闻,而是低声议论起三个大学士的名字。

    有人说那是天谴,有人说那是清算——可谁都看得出,这火烧的不是沈家地窖,是朝堂上那层金粉糊的墙。

    巡城司在火场外围截住一名重伤仆役时,谁也没想到他怀里竟裹着半卷焦黑残页。

    纸已脆如枯叶,边角蜷曲发黑,唯有中间几行字因油布包裹侥幸留存。

    李砚卿接过那残片,指尖轻抚墨痕,瞳孔骤缩:“这是《香火银名录》末段……代号‘松’‘竹’‘梅’,对应三位尚书门下亲信。”

    她立刻命人用细绢拓印十份,不递御前,也不报大理寺。

    一份送去国子监南斋,夹在学子抄经的空白页间;一份塞进乐工坊灶台下的旧琴匣;另一份,被悄悄贴在匠户聚居区“陈记铁铺”的门柱上,清晨开炉时,一个老铁匠举着火把照了许久,忽然仰头大笑:“原来我们打了一辈子真钟,拜的却是假庙!”

    苏锦黎站在七王府藏书阁二楼,看着远处城门下渐渐聚拢的人影。

    晨钟未响,已有百姓自发守候。

    他们不说话,只是站着,像等一声宣判。

    “王妃,周廷章联合六部上了弹劾折子。”韩四娘低声禀报,“说您借灾造势,煽动民议,动摇国本,要求彻查纵火真凶。”

    苏锦黎冷笑:“查?让他们查去。真正的火种,从来不在西山地底。”

    她转身走向药堂。

    萧澈仍昏睡着,面色青白,呼吸浅得几乎看不见胸膛起伏。

    沈琅跪坐在榻边,手中银针尚沾血丝,正缓缓收回针囊。

    见苏锦黎进来,她低头行礼,动作规矩得近乎卑微。

    “脉象如何?”苏锦黎问。

    沈琅嗓音很轻:“逆脉锁心……七年积郁,三年强撑,如今五脏皆损。若非他意志如铁,早该倒了半年前。”

    “你能救他?”

    “能续命三月,但需日日施针,禁语静养。”她顿了顿,补充一句,“而且……他会疼得想死。”

    苏锦黎沉默片刻,忽而问:“你为何要救他?”

    屏风后,韩四娘悄然现身,目光如刀。

    沈琅没抬头,只将银针轻轻吹熄灯火。

    “我娘死前说,医者不分忠奸,但人心要分。”她声音极轻,却稳,“七殿下咳血时还在改《赦令》草案,而我父亲,昨夜还在烧账册。”

    韩四娘眯眼:“你知不知道,这一针下去,就再没有回头路了?”

    “我已经没有退路了。”沈琅终于抬眼,烛光映在她眸中,像冰层下流动的河,“从我娘被埋在乱坟岗那天起,就没有了。”

    苏锦黎看着她,良久未语。

    然后转身,留下一句话:“明日开始,你住进王府西厢,专司七殿下调理事宜。对外称病留府,不必回沈家。”

    沈琅怔住,手指微微发颤。

    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不是恩典,是割袍断义。

    是把她从沈家的族谱里,一点点剜出来。

    与此同时,礼部尚书周廷章怒掷笏板于殿前。

    “七王府借天灾立威,私传赃册,蛊惑士民,此风若长,朝廷颜面何存!”他声嘶力竭,“请陛下下旨,严查西山纵火案,还沈家清白!”

    元惠帝端坐龙椅,目光沉沉,始终不语。

    而就在当日午后,钦天监少监郑明远捧着一卷星图走入太史局,当众展开《星变疏》:“火焚阴藏之地,主沉冤得雪;烟升北斗之位,应贤路大开。”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天示异象,非为惩戒,实乃启新。”

    满朝哗然。

    更令人震动的是,次日清晨,那位曾参与太祖编钟铸造的老匠人陈拙,在国子监讲学台上,捧出那块“永昌元年”铭牌,以古法测音。

    当他将律管对准铭文刻槽,轻轻叩击时,一声清越长鸣骤然响起,仿佛穿透百年尘灰,直贯耳膜。

    十二律吕依次共振,音准丝毫不偏。

    七十岁的大儒柳元衡扑跪于地,老泪纵横:“吾辈读经三十载,竟不如一匠知礼!”

    当天下午,十余名年轻官员联名上书,请废“贱籍乐工不得入仕”旧律。

    民间呼声如潮。

    街头有孩童唱起新谣:“不拜虚庙,不叩伪鼎,愿闻真声震雷霆。”

    而在沈府深处,书房炭盆里的余烬尚未冷却,沈知白盯着那封伪造的密信,脸色铁青。

    他不知道,此刻的沈琅正站在七王府校音阁外,听着那一声声清澈钟响,缓缓闭上了眼睛。

    她贴身藏着那份《贱籍乐工赦令》手抄本,指尖摩挲着“脱籍为民”四字,仿佛触摸到了某种从未敢想的可能。

    可她不知道,一道来自沈府的命令已在暗夜里悄然下达。

    而当消息传来,她只是静静地坐着,指尖冰凉,眼神却越来越静。

    像暴风雨前,深不见底的湖。

    沈知白被软禁于安国公府东院,四面围墙加高三尺,檐角悬铃,风吹即响。

    他枯坐书房三日,不食荤腥,只饮冷水,眼窝深陷如刀刻。

    第四日清晨,家仆慌张来报:“大小姐……沈琅姑娘,她给七王爷施了针。”

    笔杆 snapped 在掌心。

    “谁准的?!”他一掌拍碎案角,青筋暴起,“她一个贱婢之女,也敢染指皇嗣性命?!掘坟!立刻去乱坟岗把她娘尸骨挖出来,曝晒三日,看她还配不配称一声‘医者’!”

    话音未落,窗外掠过一道黑影。

    消息是傍晚传到七王府的。

    韩四娘亲自将密信交至苏锦黎手中,指尖微颤。

    苏锦黎看完,没有动怒,也没有惊讶,只是缓缓合上信纸,吹熄了烛火。

    她在等。

    夜里,西厢房门轻叩三声。

    沈琅站在门外,发簪斜垂,脸色苍白得近乎透明。

    她走进来,双膝跪地,却未哭。

    她从发间抽出一支乌木簪,掰开暗格,取出一枚黄蜡封丸,捧至额前。

    “这是江南徽州、湖州、衢州三处隐田位置,还有两座地下熔炉,在山腹深处。”她的声音很轻,像怕惊醒什么,“他们用的是太庙淘汰的铜料,混入私铸钱币,再以祭祀香火银名义走皇庄账目。每一口假鼎成形,就有三个匠人失踪——我娘……就是替人顶罪才被沉塘的。”

    苏锦黎接过蜡封,没急着打开。

    她看着眼前这个曾低头顺目的女子,如今眼底竟无一丝怯懦。

    “你可知交出这张图,便是与沈家彻底决裂?”

    “我知道。”沈琅点头,“可我也知道,若我不说,下一个被埋进乱坟岗的,会是别人的孩子。”

    她顿了顿,嘴角浮起一丝极淡的笑:“我终于明白七殿下为何宁死也要改《赦令》。因为有些人,等不到天亮。”

    苏锦黎起身,走入内室,取出一支竹笛。

    通体青玉色,实为虞幼窈亲手所制,取南岭冬竹,经霜三年方削成形,音孔细密如脉络。

    “明日太常寺复审乐官名录,你会被传唤。”她将笛子递过去,“若你愿站出来,这笛声就是你的引路符。它不会保你平安,但会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在听真音。”

    沈琅接过笛子,指尖抚过那温润的孔眼,仿佛触到了某种久违的温度。

    三日后,太常寺。

    晨光初透,朱门开启。

    沈琅素衣而出,身后无随从,面前百官肃立。

    她当庭呈图,供词一字不改,句句如刃,剖开沈家二十年伪典黑幕。

    礼部郎中拍案怒斥:“罪臣之女,焉能为证?速拖下去!”

    话音未落——

    窗外风起。

    一阵奇异笛音破空而来,清越悠远,似自云外降下。

    八名盲乐师列于廊外高台,手持古律乐器,齐奏《太和正音谱》首章。

    笛声领阵,琴瑟应和,十二律吕共鸣,连屋梁尘灰都为之震落。

    满堂骤寂。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乐官忽然起身,颤抖着解下乌纱帽,又除去朝服外袍,露出内里洗得发白的青布衣。

    “三十年前……”他嗓音嘶哑,“是我,在验收文书上签了字。他们说,只要不说,就能保住子孙前程。”

    他扑通跪地,额头重重磕在砖上:

    “现在,我想听一次真的。”

    苏锦黎立于回廊之下,望着朝阳升起,金光洒在修复后的编钟之上,流转如河。

    她轻轻摩挲袖中那份尚未公布的《户部亏空总册》,唇角微扬。

    “你们烧掉了钥匙,可门从来不是用钥匙打开的——”

    “是有人,终于敢推了。”

    当晚,京城茶楼酒肆悄然流传一首新调,说书人压低嗓音讲起“盲人奏真音,乐工揭伪典”,听客围坐如堵,连巡城士卒都驻足良久。

    而在某处不起眼的巷口,李砚卿翻开一本空白账簿,写下第一行字:

    “东市说书场,共七人口述此事,细节出入凡十一处……”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