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59章 常遇春:俺超能打、极忠诚、死得早——!!
    其实除了朱元璋本人,他手底下的那批人也是真猛!

    无论是侄子、外甥,还是养子、同乡,几乎个个都堪称悍将。

    在朱元璋早期打天下的时候,亲属里真正参与创业的,只有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

    这两人可不是普通角色,都是名副其实的狠人。

    先说侄子朱文正。

    这人早年间实在不学好,平日里游手好闲,不是寻花问柳就是混迹市井花丛。

    朱元璋都曾经摇头叹息,觉得这孩子怕是难堪大用。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纨绔”,在洪都一战中突然爆种,硬生生把自己打成了“大明第一盾”!

    那一年的洪都保卫战,本就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朱元璋当时给朱文正的兵力,少得可怜。

    面对的是陈友谅倾巢而出的数十万大军,说是战略失误都不为过。

    按常理推算,这一仗根本没有任何胜算。

    可朱文正却凭着一股狠劲,带着手下死战不退,愣是把洪都守住了!

    洪都城头,箭矢如雨,火石横飞。

    朱文正披甲执刀,亲自登上城墙,和士兵们一同搏杀。

    敌军攻城一次又一次,却始终没能攻下这座孤城。

    战场上的血雨腥风,让这位昔日的纨绔彻底觉醒。

    从那一刻起,他不再是花丛浪子,而是大明开国史上不可替代的顶梁柱。

    要是没有洪都的坚守,朱元璋在战略上根本没有资格和陈友谅掰手腕。

    更别提后来鄱阳湖的巅峰对决。

    可以说,洪都一战,是朱元璋从“草莽之主”走向“逐鹿天下”的关键一步,而朱文正,正是那个用血肉筑起机会之门的人。

    只可惜,这位大明第一盾最终没能善终。

    他后来因叛乱被囚禁,至于他为何造反,至今仍是历史疑团。

    有人说他受权臣排挤,有人说是心怀怨气,也有人说是宫廷斗争所致。

    无论如何,朱文正的命运,注定带着一丝悲剧色彩。

    再说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那就更是个堪比霍去病的SSR神将。

    这人简直用“完美”二字都不足以形容。

    他不仅长得白净俊美,是老朱麾下第一美男子,而且战场之上,亦能所向披靡。

    十九岁横空出世,二十岁就敢率区区两千兵马击溃敌军二十万!

    这不是虚言,而是实打实的战绩。

    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他那如电光般的指挥与如猛虎般的胆气。

    二十三岁时,他便已封疆大吏,成了江浙地区的军政一把手。

    三十岁不到,他就以武将之身进入中书省,参与议政,甚至执掌锦衣卫,成为一等公爵。

    这样的荣誉与地位,在明初几乎是前无古人。

    李文忠的厉害,不仅在于能打,更在于胆大心细。

    带着几万人马,他敢深入草原,千里大迂回,直捣元朝大本营。

    一日破城,直接打出了蒙古版的“靖康之耻”。

    自成吉思汗起兵以来,黄金家族何曾受过这样的奇耻大辱?

    而制造这一切的,竟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

    长城之内,他是温文尔雅的美男子,举止风度翩翩;

    长城之外,他却化身草原梦魇,敌军口中“活阎王”。

    敌人被他杀得胆寒,李文忠那句豪言至今令人热血沸腾:

    ——“把车轮放平!不然我替你放平!”

    哪怕遭到偷袭,他也能力挽狂澜,把败仗打成胜仗。

    他的作战风格,就像剑客一般,快、狠、准。

    敌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杀到眼前。

    闪击战,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不仅刷新了明军远征记录,更以战功、相貌、爵位、治军四大完美标签,成为近乎无可挑剔的存在。

    罗贯中若真知道此人,怕是得感叹:

    “七进七出的赵子龙我没见过,但两千兵追着二十万打的李文忠,我还能不知道?”

    更关键的是,他的儿子李景隆,在靖难之役里同样是风云人物。

    虽然历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至少在朱棣眼中,他确实堪称“靖难第一功臣”。

    父子两代,将大明历史的战火与荣耀,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这两位血亲,朱元璋还收了不少养子,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沐英。

    起义初期,朱元璋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哪敢奢望儿孙满堂?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他把沐英视为潜在接班人。

    老朱夫妇对沐英视同亲子,抚养他长大。

    直到朱标出生,沐英才逐渐失去了继承的可能。

    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朱元璋最器重的将领之一。

    沐英从少年时期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学习到的也最多。

    他作战沉稳,治军严谨,行事忠诚。

    后来被派往云南,肩负开疆拓土与稳固边陲的重任。

    他在那片蛮荒之地一干就是几十年,把云南硬生生纳入汉地十八省的版图。

    此后,沐家世代镇守云南,与大明同生共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以说,沐英不仅是朱元璋的干儿子,更是大明的“西南屏障”。

    由此也能看出,朱元璋确实很会培养人。

    朱标,是史上最稳的太子;

    朱文正,大明第一盾;

    李文忠,草原梦魇;

    沐英,忠诚干城。

    而至于同乡将领,那更是将星闪耀——汤和、邓愈、蓝玉……一个个名字,在大明开国史上都熠熠生辉。

    他们和朱元璋一道,铸就了那个从乱世中崛起的王朝。

    天幕视频里重点讲了徐达和常遇春,其实猛将还有蓝玉、李文忠、朱文正等等。

    若单比猛将风采,徐达或许不算最耀眼,但他代表的却是“普通人靠后天努力能达到的巅峰”。

    徐达出身寒微,为人忠厚,少时家境贫寒,甚至要帮人放牛、务农维生。

    然而正是这种基层历练,让他养成了坚忍和沉稳的性格。

    在战争中,他不是天才横空出世,而是一步一个脚印,靠着不断学习与磨炼,最终成长为一代统帅。

    山西之战,他出其不意直扑太原,把王保保打得落花流水;

    定西一战,更是全歼敌军,只让王保保狼狈逃生。

    即便漠北之战因后勤不济而失利,他也没有沉沦,而是尽力保存实力,带大军平安撤回。

    这种临危不乱的镇定,正是他能立于不败的根基。

    后来,他更是主动修订战术,在北平坚守阵地,硬生生把草原铁骑挡在关外,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他的治军作风严谨细致,常亲自巡视军营,关心士卒衣食冷暖,因此深受拥戴。

    徐达与卫青有几分相似:低调、能打、忠诚,既能领百万雄师横扫天下,又能体恤士卒赢得民心。

    唯一的宿敌,便是那个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王保保。

    这家伙在战场上堪称鬼神,居然能带着全家连同马匹一起渡江,轻巧如履平地。

    连朱元璋收到军情后,怕都要怀疑:“这真是人能做到的事?”

    难能可贵的是,徐达还是少数能得善终的开国功臣。

    后世流传老朱“赐死徐达”的故事,其实多半是讹传。

    毕竟,若无徐达,明初的半壁江山恐怕难以安定。

    相比之下,常遇春的声望要更盛。

    他和徐达差不多同时投奔起义军,后来并肩作战,成为朱元璋最倚重的左右手。

    徐达擅长谋略,是帅才;常遇春则是典型猛将,勇猛如张飞,冲锋陷阵,威震敌胆。

    朱元璋创业大体分南下、西征、东取、北伐四个阶段,常遇春几乎全程参与。

    他自称能以十万兵横扫天下,因此得了个外号“常十万”。

    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未能见证开国。

    但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大明唯一让朱元璋披麻戴孝、亲自赋诗哭灵的功臣。

    常遇春几乎满足帝王对名将的所有要求:

    ——超能打、极忠诚、死得早。

    ……

    大秦!

    秦始皇在天幕中看完老朱创业全程,也忍不住感慨:

    “明太祖创业之难,竟比朕所想更甚!”

    毕竟,秦始皇继承的是六代秦王积累的家业,而朱元璋是白手起家!

    两个人的起点根本没有可比性,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老朱开局一无所有,还得先料理双亲的后事。

    而嬴政起步就是一个富庶强盛的秦国。

    再加上他爷爷,战国超长待机王秦昭襄王嬴稷,基本已经把敌人都清理得差不多了!

    所以说到统一的难度,嬴政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远不如明太祖。

    “父皇说得没错。”

    “明太祖的确令人钦佩。”

    “难怪世人都说乱世出英雄,而明太祖毫无疑问就是顶尖的那个。”

    “他的那些布局,几乎没有一处出错。”

    “若换做儿臣来做,恐怕远远不及。”

    扶苏眼神中同样透出敬意。

    “明太祖这‘千古一帝’的名号,确实名副其实。”

    嬴政微微颔首,算是认可。

    能被称为千古一帝的人,果然没有平庸之辈!

    朱元璋能以乞丐之身,从泥泞中爬起,最终执掌天下,在嬴政眼里几乎就是一个奇迹。

    可令人震惊的是,朱元璋居然只排在历史十大帝王的第四!

    那前三位,又该是何等妖孽般的人物?!

    ……

    汉武帝时期!

    刘彻第一次如此深入地去了解老朱。

    看完这段视频,他脸上浮现出的只有一个字。

    “服!”

    刘彻长长吐出一口气,沉默良久才开口:“那些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总有人偏偏做到了。”

    “能完成别人认定为不可能的事,才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呼。”

    “明太祖此人,看似粗豪,却内藏江山。”

    “他的谋划,总是比对手超前一步。”

    “如此胆魄与眼光,的确让朕心服!”

    刘彻忍不住由衷赞叹。

    朱元璋能够开创大明,他的将臣们固然功劳巨大。

    可更关键的,还是朱元璋本人!

    他不仅能用人,还能下出堪称开挂般精准的战略棋。

    最终才成就一统。

    刘彻心底满是佩服。

    “儿臣对明太祖,也十分钦佩。”

    刘据语气真挚地说道。

    “更别忘了,明太祖是个出身贫寒、没读过书的人。”

    “他所有的知识与本领,都是靠后天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此人的悟性,简直惊世骇俗!”

    刘彻注意到一个天幕未曾强调的细节:

    朱元璋,原本就是个文盲!

    从放牛娃、乞丐,到九五至尊,这中间全靠自己摸索学习。

    若他只是个草根农夫,又怎能有后来的成就?!

    视频里提及,朱元璋打仗之余还坚持读书。

    换句话说,他的眼界与本事,全是靠自我修炼与成长得来的。

    一个未经正规帝王教育的人,竟能表现出这种水准,简直令人咋舌。

    要知道,历代起义,多半败在首领缺乏远见,难以成国。

    而朱元璋显然没有这毛病。

    他采纳谋臣的建议时,展现出来的政治智慧,早已远超同辈。

    “明太祖果真不凡。”

    “他在军事上的天赋固然惊人,但朕反而觉得,他的治国手腕更在战功之上。”

    刘彻下了判断。

    在他看来,朱元璋那种恐怖的学习与进化能力,远远超越了常人。

    或许打仗还不是他最强的地方!

    刘据头一次听见父皇如此称赞别人,不由得目瞪口呆。

    “父皇竟会如此推崇明太祖?!”

    ……

    大宋!

    赵大眼都不眨地盯着天幕,将视频从头到尾看完。

    沉默许久,他才幽幽叹息。

    “若论本事,朕不及明太祖。”

    单说武力,赵大能碾压历代帝王。

    可论治世与谋略,就显得差距不小了。

    他自认军事天赋不差,也懂谋略。

    可一和朱元璋比,就显得有点拿不出手。

    朱元璋几乎是谋士、统帅、猛将三合一的存在。

    不仅能力差距大,功绩上更是相形见绌。

    朱元璋南北双线开花!

    还把分裂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收了回来,连云贵都一并纳入!

    光是这一点,赵大便望尘莫及。

    燕云十六州,那可是赵大做梦都想拿回来的!

    为了这件事,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可惜,他没做到。

    “若是大哥麾下也有李文忠、常遇春、徐达这样的猛将,燕云十六州怕是早已是大哥囊中之物。”

    赵二在一旁劝慰。

    赵大翻了他一眼。

    这借口也太烂了吧?!

    难道自己手下就没能人?!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