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3章 朱笔点探花
    仅三月一个月,李府光是现银售出的御麦种,入账了超过两千两雪花银。

    还未算上赊出去的,也有好几百两银子。

    李安和张氏看着账本,喜得合不拢嘴,夜里睡觉都能笑醒。

    而那些批发了种子运往外地的富商,更是将种子转手卖出了二两甚至三两银子的高价。

    尤其在京城,这“御麦”种竟也奇货可居,供不应求。

    尝到甜头的各地粮商,到了四月份五月份还络绎不绝地赶来扬州求购。

    对此,李府一律对外婉言谢绝:“对不住各位,今年的种粮已下地,实在没有富余。

    诸位若还想买,且等六月新粮打下,再来看看吧。”

    没能赶上这波的人只得悻悻而归,心里盘算着,下半年定要早早前来,绝不能错过这桩稳赚不赔的买卖。

    三月十五日,殿试在紫禁城皇极殿举行。

    久不视朝、潜心修玄的嘉靖皇帝亲临主持。

    嘉靖帝中后期虽怠政,但殿试作为国家抡才大典。

    他通常仍会亲自主持,以示对科举取士的最终控制权。

    林景衡因会试排名第十二,位置被安排在了大殿中后列。

    这样的安排未必没有保守派的手笔。

    他们无法在考试成绩上动手脚,便试图利用排序和位置,来减少这个风头正劲、又明显属于清流派的年轻人,可以在皇帝面前露脸和得赏识的机会。

    意图压一压他的气势,最好让他只得个中等名次,外放做个闲职,以免其日后成为心腹大患。

    殿试策问紧扣时政,涉及漕运、盐务、水利、农桑等实务。

    林景衡凝神静气,结合扬州救灾的切身体验,引经据典,析理透彻,所提对策皆切实可行,文采斐然又充满务实精神。

    他的答卷在一众或空泛迂阔,或保守陈旧的答卷中显得格外出挑。

    嘉靖帝高坐龙椅,半阖着眼,似在养神,实则将台下众生的表现尽收眼底。

    当内阁大学士读卷官依次唱读前十名考生的策论要点时,他只是微微颔首,未置一词。

    直到听到林景衡的答卷内容,特别是其中关于利用新粮种、优化仓储转运以应对灾荒的论述时。

    昏昏欲睡的嘉靖帝忽然睁开了眼。

    他对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并没有多少印象。

    但是这“御麦”解困之功,果断赈灾之能,还有那个独特的御麦饴糖却让他记忆犹新,至今还记在心头。

    如今听到文中提到的这些,都让他觉得此子颇有魄力和实干之才。

    读卷官读完,再次提及林景衡的名字时,嘉靖帝忽然开口。

    声音不高,带着一贯的慵懒随意,在寂静的大殿内回荡:

    “答得好。”

    随即,他执起朱笔,在御案上的名单中,找到了林景衡的名字,轻轻勾了一个记号。

    这一举动,宛如重锤,瞬间敲在殿内所有大臣的心上!

    陛下竟在殿试之上,当着百官的面,亲自开口称赞一个排名在十名之外的贡士,还动了朱笔?

    此意何为?

    是单纯欣赏其才,还是有意敲打某些人,亦或是要扶持新的力量?

    消息很快从殿内传到外面等候的官员圈子里,旋即引起了更大范围的哗然!

    “陛下亲口称赞?还动了朱笔?此子是何人?”

    “林景衡?可是前些时日献‘御麦’,又于山东赈灾的那个扬州举子?”

    “听闻他年未弱冠,竟然未满二十岁?”

    “什么?未弱冠?那岂不是才十八九岁?如此年轻竟能得陛下如此青睐?”

    众人的目光霎时聚焦在那位身处中后列的年轻贡士身上。

    惊疑、审视、赞赏、忌惮……种种情绪在无声中激烈交锋。

    清流派的李首辅、杜尚书、赵大学士等人交换了一个眼色,面上难掩喜色。

    而保守派的几位官员则面色微沉,眼底暗流汹涌。

    万万没想到皇帝会如此直接地表达欣赏,这打乱了他们所有的预想。

    皇帝离去后,具体名次需由读卷官,主要是内阁大学士及几位重臣商议拟定。

    在讨论前十名最终排序时,有几个清流派大学士认为陛下明显属意林景衡。

    且其才学实务俱佳,容貌俊朗气度不凡,提议将其从第十二名大幅擢升至前十名内的一甲第三名探花。

    此举立刻遭到保守派官员的强烈反对:“荒谬!

    林景衡文章虽尚可,但论经义精深、文采华茂,前十之中多有胜于他者!

    依我看,拟定第八名,位居二甲行列已是对他最大的抬举了!

    若因陛下随口一赞便破格提升,置其他寒窗苦读的士子于何地?公道何在?

    李首辅,谁人不知他是你的门生,此举恐有徇私之嫌!”

    李首辅面色沉静,驳斥道:“殿试取士,非仅考校经文记诵、词藻华丽,更重经世致用之能、为国分忧之志!

    林景衡于山东赈灾中展现的魄力、担当与卓绝的实务能力,诸位有目共睹。

    此正为国家急需之干才。

    其策论扎根现实,切中时弊,所言皆切实可行,绝非纸上谈兵。

    提升名次以彰其实干之才,激励天下学子注重实务,有何不可?

    只是擢升探花?景衡毕竟过于年轻,再历练几年也不迟。

    第八名?嗯,二甲第五名也是可以的。”

    几位清流派纷纷赞同点头。

    只是还有几人坚持称,前十名内就属林景衡相貌俊朗,此届探花非他莫属。

    几位保守派强烈反对,据理力争。

    一会儿功夫,殿堂内又是一轮激烈的唇枪舌战,双方争执不下。

    李首辅叫停众人的争吵辩论,目光一一扫过众人,缓缓道:

    “诸位无需争吵。

    依老夫见,不妨将前十名次草案,包括提议的一甲第三名和二甲第五名两个选项,一并呈送陛下圣裁!

    由陛下乾坤独断,最为公允!”

    他将最终决定权巧妙地抛回给皇帝,保守派反对者顿时语塞。

    他们虽面露不忿,却也不敢再强硬反对。

    毕竟谁也不敢承担质疑皇帝刚才那声“答得好”的风险,只得冷哼一声,不再言语。

    最终拟定的名次草案在二日后呈到嘉靖帝面前。

    他在林景衡名字旁看到了“拟第三名”和“拟第八名”的争议备注。

    一旁侍立的大太监黄锦低声将朝堂上两派的争论简要禀明。

    嘉靖帝听着,唇角微扬。

    并未过多犹豫,执起朱笔,便在“第三名”上画了一个清晰的圈。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