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从今往后,你我姐妹相称
“哈~不害臊。”李明达撇过小脸,取笑道。“···就知道取笑皇兄,你好吃的没了。”听到这话,李明达小脸一变,立刻急了:“皇兄说话不算数,不是君子~”看着李明达患得患失,李泰觉得十分好笑。“兕子,近几日在皇兄这里住么?”李明达抬头有些疑惑的问道:“皇兄,这是为何?”“嗯~”李泰沉吟了了一会,心想该找个什么理由呢?“就当,陪陪你皇嫂,好么?”李明达面露难色,有些犹豫的回答道。“可是,可是父皇离去的时候,兕子看到父皇的气还没消。兕子有些担心父皇会做出一些什么事情来。”李明达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她知道李世民生气了。这意味着有人要遭殃。以往李世民气的要杀人,都是长孙皇后安慰劝解,现在则是李明达。但是,李明达不知道的是,这一次不同。丹药这可威胁到了李世民的生命安全。恐怕谁劝解都没用,李明达也不例外。因此,李泰不想让李明达别去触碰那个霉头。“父皇生气了,兕子不怕么?”李泰低头看着李明达问道。李明达摇了摇头,解释道。“父皇时常生气发怒。但皇兄别忘了,父皇不仅是皇帝,更是我们的父亲。所以,这有什么可怕的呢?”确实,虎毒不食子。李世民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无疑是一个好父亲,一个好皇帝。想到这,李泰感慨道:“是啊,的确没什么可怕的。”“兕子什么时候回去?”李明达想了想:“这便要回去了,父皇都这次都把兕子给忘了,一定是气昏头了。”“这便走?”“嗯。”李明达点了点头,有抬头问着李泰道:“皇兄去不去??”“嗯~”李泰没想到她会这么问,沉吟了一会,心中有些犹豫。他本来是不想触这个霉头的。但这么一问,李泰觉得还是去一趟比较好。毕竟,这事是自己弄出来的,杀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想到这,李泰肯定的回答道:“去,兕子等等皇兄。皇兄和皇嫂说两句话再走。”“那,好吧!”李明达很自觉地拉着武媚走到了一旁,给两人留下了独处的空间。“宛儿,陪着走走!”李泰说这句话的时候,不敢看阎宛的眼睛。三妻四妾是古代人的道德标准,在古代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但李泰是现代人的道德标准。武媚的到来,虽然让他体会到了什么王爷的权利和享受。但是心中有一种莫名的背德感,觉得自己很对不起阎宛。“嗯。”阎宛轻声答应。两人并肩缓慢的走在一条小径上。走着走着,两人脱离了李明达和武媚的视野。李泰停下了脚步,在阎宛不解的目光之中深吸了一口气道:“宛儿,夫君向你赔礼了。”“夫君并未做错事,为何赔礼?”阎宛歪着头,眼睛瞪大,很是不解的问道。李泰看着她清澈的眼神,解释道。“我食言了,为了一些事父皇将武媚送给了我,临走前嘱咐要好好待她···”阎宛听完,噗嗤一声笑出了声,刹那笑靥如花。当意识到自己举止不雅时,连忙捂着自己的嘴。“宛儿,笑什么···不生气么?”李泰有些没头脑的问道。阎宛双眼眯着像是月牙,回答道。“父皇将武媚赐给夫君,那是对夫君的看中。夫君能得到父皇的重视,宛儿开心还来不及,又怎么会生气呢?更何况,宛儿早些时候便知道了。普通男子家中都可以三妻四妾,更何况夫君可是皇子。宛儿不是那河东的母狮子,而是个知书达理的才女。”听到阎宛的解释,李泰才知道原来那天她是认真的考虑过这些事!得到她的同意之后,李泰莫名的感觉有些大胆和刺激,这可是齐人之福···还是同大名鼎鼎的武媚娘···李泰看着阎宛狐疑道:“宛儿,真的不生气么?”“当然不生气,反倒有些开心。夫君不在的时候,宛儿再也不是独自一人。这下平日里有个姐妹分担一下夫君的精力也是好的。”“···”李泰眼角抽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阎宛主动开口,脸上挂着担心。“夫君,可一定要好好的待媚娘。媚娘家里人待她不好,宫里人也不怎么待见她。平日里做的养马的活又丑又脏。是个苦命的女人。”“···”李泰感觉浑身不自在:“夫君知道了,会好好待她的。”这种妻子主动催促你好好对待另外一个女人是怎么回事···李泰感觉莫名的刺激和尬:“咳咳,此事宛儿莫要担心。”“时候不早了,我还要和兕子去找父皇。”“嗯,那夫君快去快回。”阎宛看出李泰的不自在,便结束了这个话题。李泰逃窜似的返回,却不知道身后的阎宛看的出神。人都是自私的,女人更是如此,但阎宛并没有办法,只能包容接纳。直到见到李明达和武媚,李泰这才舒缓了口气。“兕子,我们走吧!”“嗯,武姐姐,兕子走了。”李明达告别到。“咳,那···媚娘,本王离去了。”李泰咳嗽了一声对着武媚娘和阎宛说道。“媚娘恭送,王爷,公主。”武媚娘身体抖了一下,显得很是意外,连忙行礼道。“嗯。”李泰直接转身上了娇子。看着渐行渐远的两人,武媚娘不知道在思索什么。“妹妹?”忽然,阎宛来到了武媚娘的身旁,打断了她的思考。“媚娘,见过王妃。”武媚娘连忙行礼道。“媚娘不必多礼,方才殿下已经认可了媚娘。”阎宛连忙将她扶起,握着她的双手说道。“从今往后,你我便已姐妹相称,一同服侍殿下。”武媚娘对于阎宛的热情有些不知所措,但并没有拒绝,而是迅速的换上笑容道:“妹妹谢过姐姐。”......与此同时。一对对的御林军正押着一群道士走在监牢的路上。他们脸色茫然,十分不解,心中无比恐慌。他们反抗过,但是如果反抗,就会被就地格杀。这个动静闹的很大,押人的队伍,从宫里出来,直接就送到了监牢。一路上人来人往,无数人看见了这一幕,开始指指点点。“这是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道士从宫里押着出来?”“道家不受宠了?”“那佛教岂不是要兴起了?”无数人开始猜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从宫里被押出来,还是御林军,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什么。而这还不够,很快城卫军也一同接到命令——全力配合搜捕道士。一时间,整个长安城人心惶惶,这已经不是道士不受宠爱的问题了。这种力度,该不会是道家人造反了吧!!道家人不会这么想不开吧!?应该不可能,道家顺其自然,根本造不了反,也没人会支持道家造反。没人知道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一团疑云笼罩着整个长安城,时不时的有道家人被揪出来。没人敢反抗,因为一旦反抗就会被就地格杀。宫中,御书房。李淳风是被御林军从家中押到了御书房的。一路上,他看见无数道家的人被押送往监牢。他们披头散发,身上有不少的伤痕,甚至还有不少血。无数的人看着他就像是看到救星一样,纷纷开口喊着救命。但一旁御林军直接拔刀,手起刀落。一个脑袋咕噜噜的落在了李淳风的面前。看着那死不瞑目的表情,李淳风惊住了。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如此对待道家人??李淳风想不明白。要知道李世民可是很珍惜自己仁德的名声,怎么一下子会变成这样?正想询问,但已经没人敢开口了,李淳风目光扫过,皆是那迷茫和惊恐的目光。看来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终于,他被押到了李世民的面前。李淳风还没开口。就见到李世民在他面前,用丹药折磨死了一只老鼠。亲眼见证了这丹药的毒性之后,李淳风瞳孔一缩,冷汗缓缓深处。此刻,他明白了为什么李世民性情大变,将道家人全部送往监牢了。这丹药有毒!!最重要的是文武百官皆会服用各种丹药,有的是长生,有的是养生,有的是欢喜···这一场丹药引起的风波,很难估算致死致残了多少人。李世民骂了很久……就在这时,脚步声响起,通传的宦官走进来向李世民禀报到。“圣上,魏王殿下和晋阳公主来了。”“传~”李明达和李泰走进御书房,一眼就看见跪在了地上的李淳风。“儿臣见过父皇!”李泰和李明达连忙行礼。“免礼。”李世民看着两人,表情稍稍缓和了。“阿耶,阿耶,别生气了好不好。”李明达连忙跑过来,牵着李世民撒娇道。“嗯~”李世民应了一声,目光转向李泰道:“莫非皇儿也是来劝朕的?”“回父皇,儿臣以为仅仅处死炼丹之人,并不能解决问题。”李泰只感觉如芒在背,连忙回答道。一路上,他已经看到御林军的押送道士进入监牢的队伍了。李世民听完,冷笑一声,毫不在意的说道。“哦?那恐怕皇儿来的有些晚了,朕已经下令,宫中道士全部送入监牢,胆敢反抗,就地格杀。”李泰当即沉默了,来晚一步,命令已经下了。这动作真快~,不过也在意料之中。那只剩下眼前的李淳风了,他此时可是道家的代表。事实上,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人都是当过道士。比如魏征早年当过道士,华佗也是道家高人,张良也是道家高人。因为用人不拘一格,唐朝道士,和尚都能做官。“那父皇可曾消气?”李泰小心翼翼的问道。“此种毒无解,这叫真如何消气,朕恨不得将他们千刀万剐!!”李世民气的牙痒痒,面目狰狞的说道。听着李世民的话,李泰感觉这很无解,尝试着劝告到。“父皇事已至此,将他们赶尽杀绝也无济于事。父皇还是莫要气坏了身体。”李世民深吸了两口气,强忍着怒火说道:“那皇儿以为朕应当如何做?”李泰想了想,将一路上想好的办法说了出来。“儿臣以为,此事乃是无知所导致。除了父皇以外,还有不计其数的人服用过丹药,深受其害。儿臣有三法,其一应当禁止道士炼丹。其二,同时禁止和尚乞讨,向寺庙捐善。其三,药当以鼠试药,鼠无恙方可给与人吃。此三点并写入大唐律例。违反者,发配给突厥。”李世民听完,皱着眉头开始思考起来。道士炼丹其实是上层阶级默认的。除了皇帝喜欢吃养生的丹药,还有很多大臣,富商,有钱人都爱吃养生丹药。这股风潮是自上而下带起来了,钱多的没地方花,缺的只有命了,就变着法的养生。而道士炼丹,不仅是为了长生不老,更是为了炼金,为了钱。丹炉要钱,药材要钱,吃喝用度,那都要钱,而这些都是卖丹药给换来的。一旦不允许炼丹药,那靠着潜规则的收入就没了。长期的清苦的生活恐怕没几个人能受得了。真有这种毅力的人,做什么都能有一席之地。因此,大部分下层的道士,只能去坑蒙拐骗,而一旦被发现就有牢狱之灾。道士的数量会急剧减少。而和尚也差不多,说是乞讨,捐献,但很多时候都是匪徒的习性难改,逼迫谋夺侵占百姓的家产。一旦不允许乞讨捐献,直接将乞讨捐献定位违法,那性质就变了。再加上很多和尚都不是什么安分的人,根本不会老实的种田,吃斋念佛还不如去当山匪。这样一来,同样会走上坑蒙拐骗的道路,同样会有牢狱之灾。让他们的行为从合情合理,变成违法犯罪,能够有效的从源头上扼制两个教派的扩张。同时也不是彻底的铲除,留有一条活路,不会完完全全的逼反他们。同时,以鼠尝药,能够分辨毒物的存在,对医学带来一定的进步。发配突厥说不定还能毒死不少人,间接做贡献。李世民点了点头同意了:“此等办法,甚好。”说罢,转头对着李淳风喝到:“可曾听见?”“臣听的仔细。”李淳风跪着不敢抬头,只有汗水地落在了青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