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梵嫂
李世民对这一幕早有预料。没办法,牵扯太多人的利益了,阻力很大很难执行的下去。他的目光扫过一圈,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站出来说话的人。最终,他的目光稍稍在魏征身上停顿了一会。但魏征此刻无动于衷,也只能将目光移开,没办法,魏征早年是道士,身份特殊。他的话根本没有说服力,站出来也没用。就在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孔颖达居然站了出来。孔颖达行了以礼,直接开口道。“臣以为,佛教不事生产,男女不能结合,有违伦理纲常。乃是大唐祸患,应当彻底铲除,改为拜孔圣人,教化万民。”这一番话,犹如一石落入湖中,激起波纹不断。文武百官顿时开始窃窃私语。诸遂良皱着眉头:“有教无类?拜孔圣人,教化万民?他莫不是疯了不成”长孙无忌耸了耸肩:“谁知道呢,也许是兔死狐悲;又或许是儒家想份上一杯羹;也有可能是讨好陛下。”“算盘打的不错。”“李淳风告病在家,连头铁的魏征都没说话了。看来道家彻底的没了。”“我等要不要出手?”“事情不急,看看卢氏他们能不能从陛下手里讨得了便宜。”随着孔颖达站了出来,场面变成了两方。见到孔颖达的反驳,顿时那人就面露嘲笑道:“和尚讨要,那是遵从自愿,全靠一片佛心和善心。更何况,寺庙修行本就有自己田地,不偷不抢。说男女不能结合,这恐怕是孔师偏见。先不说那观音送子,欢喜佛。就说那真谛大师,玄奘大师,并列的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天竺娶了那国王之女,更是有圣人,国师之称。一代宗师尚且娶妻,这可不是反了戒律。而是大唐律法——和尚娶妻要受苦役。按孔师所言,岂不是得将次律法改改。孔师,还需慎言呐!!”李泰听着很是无语。鸠摩罗什其实是印度人,幼年就出家。后来,被别人灌醉了安排和国王之女在了一起,还当了那国师,留下了后代。从此这一脉放飞自我,娶妻生子,喝酒吃肉,各种破戒。再后来的朝代,和尚和尼姑结婚成家的不在少数。和尚的老婆也被成为梵嫂,小和尚则成为师娘。“哼,嘴上说着四大皆空,但却娶妻生子。在我来看不过是男盗女娼之徒,应当关押送去劳役。”孔颖达毫不客气的怒怼,说罢直接将裁定权交给了李世民。“陛下,臣以为魏王殿下提议甚好,还请陛下将提议写入大唐律法。让那和尚不再荼毒愚弄百姓。”那人同样站了出来道。“陛下,臣以为孔师乃是无稽之谈,更何况那少林和尚于陛下有恩情呐。”当年收复全国的时候,少林寺却是派了些许武僧帮忙。李世民还特地留下了自己的手书签名。现代的少林寺电视电影就是根据这个拍摄的。李世民见到此情形也很头痛,将目光看向了李泰。和尚的危害他是心知肚明的。但如果得不到大部分人的支持,那佛教擅长蛊惑人心,弟子千千万万,这么搞容易发生动乱。李泰也是没想到,居然出现这种情况,道教因为炼丹直接没了,削弱佛教却无法让人支持。就目前只有儒家在一个劲的痛击佛教。全都在看戏,没人出力,看来自己考虑不周。看我作甚,我也没办法。面对李世民的目光,李泰也只能回了个无奈的眼神。百官皆一副看好戏,共同围观儒家和佛家互怼。同时私底下开始窃窃私语。“话说回来,这佛教真的能娶妻生子么?”“和尚的事能叫娶妻生子?”“那得叫什么?”“那得叫入红尘修行!”“好一个入红尘修行。”“再说了,和尚能不能娶妻生子,还不是陛下一句话的事。”“所言甚是有理。”两人互喷的功力不相上下。李世民只能出言制止,不然朝会开不下去了。“两位爱卿,所言皆有理,此事容后再议!”见到李世民直接调和。两人也是缓了一口气,各自回到了自己的站位之上。“上次朝会,关于天车和神犁当如何推广全国。众爱卿的奏折,朕一一查阅了。朕以为此事,还需商议一番。”百官面面相觑,这个话题怎么就略过了?不是还有最重要的事情么?是不是忘了什么,这丹毒该怎么解?莫非是要等到最后,才告诉文武百官?百官有些疑惑,但还是觉得等等看,便顺着这个话题说了下去。长孙无忌率先站了出来。“老臣以为,可以将那天车和神犁图纸送往给府郡县。刻石碑,石雕以让百姓自行改良。”李世民点了点头,这个办法无疑是最好的。顶多耗费几只鸽子和几张纸,没什么成本。话音刚落。诸遂良站了出来:“臣以为不妥,那神犁简单,稍作思考便能明了。可那天车,体型庞大,所需木材技艺更高,而且还在那河流之中。臣以为应当让户部或府郡,拨一些钱粮工匠,建立那天车。百姓定会感恩戴德,以宣扬陛下圣德贤明。”此时,许久不发声的魏征站了出来。“老臣以为不可,马蹄铁所需甚多,全部由户部支出。此等情况之下,更不可能让那户部支出那天车。那地方支出更是不可,先不说那河流众多,天车风吹日晒,极易损坏。若是被有心之人利用,便会成为压榨百姓的法子。”这个意见李世民则是皱了皱眉头。户部是不可能的,山高路远,钱都耗在了路上。只能让当地府郡,出钱出力了。但这也不太可能,数量,损耗就是一个无底洞,地方府郡根本支撑不住。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些贪官压榨百姓的一个方法。听完这话,诸遂良当即怒怼到:“此等好事,皆是利于百姓之事。可聚民心,可传陛下圣明。即便是那少许人,为非作歹那也不应当因噎废食。”魏征当即回怼:“此乃未雨绸缪,怎能叫因噎废食!!”“如此说来,魏大人是同意此举?”朝堂之上,就因为此事分为了三方。李泰随后便明白了这为什么会分成三方了。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人,所以当然不希望动用国库和地方的财政支出。百姓苦了这么多年了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国库没钱了才是大事。所以长孙无忌压根就不想让国库有丝毫的损失。而诸遂良则是各个家族的代表。这东西不仅能够传播名声,同时一旦说服李世民动用钱粮,那其中的钱粮和百姓的赋税,都能捞上一点。所以他是非常让李世民出钱出力的。魏征则是心向百姓,这东西无论是交给地方还是户部财政都损耗不起。一旦强行实行建设,最终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所以魏征不建议用国库弄。李泰有些明白李世民的犹豫了。“魏王可有其他想法??”忽然,李世民的目光停留在了李泰的身上。“天车和神犁,皆是由你所献上,可想到两全其美之法?”李泰连忙行礼回答道。“回父皇,儿臣不知此算不算是两全之策,不敢妄言。”李世民大手一挥道。“无妨,此事还在商议,不妨说来听听。”“那儿臣斗胆一言。”既然这么说了,李泰便直接开口道。“儿臣十分认同,长孙大人的所言,只需将图纸分发给各府郡县,用石雕,石碑刻在城门口便可。”百官听完,皆安静了下来,皱着眉头思索观望者朝堂的形式。诸遂良则是直接站了出来道,面带教导的口吻道。“殿下可要慎言,这大唐千万百姓良田灌溉,可都在殿下言语之间啊!”孔颖达也开始质问道:“殿下既然聪明神慧,能造的了这天车和神犁。为何不愿在让百姓受到这神物的福泽?”李世民也有些疑惑,开口问道:“魏王,为何做此等抉择?”李泰面露微笑,诸遂良和孔颖达出来怼自己已经有预感,不慌不忙的说道。“那神犁简单,只需看一眼便可。可若是天车动用户部或者府郡的钱粮那可是无底洞。第一,天车风吹日晒,水流浸泡,损耗极大,日积月累耗费甚多。第二,那河流所需湖泊,所需数量甚多,所耗费钱粮甚多。第三,若是弄得好,那百姓自然感恩戴德,若是弄不好那耗费了钱财如何算。所谓斗米,升米仇。各地河流湖泊分布不均,在加上各地府郡办事,征税,这么一来二去。百姓非但不会感恩,反而可能变成仇恨。”百官听了皆点了点头。的确,这种事不患寡而患不均。你有我没有,那我就要闹;你的比我的好,那也要闹。一来二去,矛盾救起来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李泰又说道:“天车虽然复杂,可天底下也不是没有能人。或许寻常百姓无技艺,无木材。但那些家中良田甚多的大户人家,可不乏钱粮工匠。天车对于他们而言,乃是神物。根本无需动用官府的钱粮,他们便会自觉架起天车,自觉维护天车。无需担心损耗,人工,以及官民冲突。而那些百姓见了天车的好处,即便是再困难也一定会学者架起天车。如此一来,天车便会和那神犁一样,传遍整个大唐。同时,既不动用户部和府郡的钱粮,工匠。又让天车和神犁传播开来,可谓是一举两得。诸大人您觉得如何?”诸遂良面色淡然,不为之所动到:“臣觉得,此举甚好!”百官看着两人暗中的较量,心中暗道李泰不简单。不仅看透了真相,更是三言两语将诸遂良给怼的无话可说。李世民点了点头,目光带着欣慰。“即使如此,那天车和神犁便如爱卿所言。无需劳民伤财,将图纸传播给府郡。众爱卿可有异议?”李世民扫过一圈,见无人站出来便开口道。“既无异议,那此事便交于工部,尽快将那图传给各府郡。”工部尚书段纶连忙站了出来:“臣定不负陛下所望。”看来,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百官面面相觑交换过眼神,一同行礼道:“臣替百姓谢过陛下天恩,陛下圣明!”李世民看见百官低头行礼,一同赞美,顿时心情舒畅。“好,免礼~可还有其他事,若无其他事,那便退朝!”百官有些傻眼,陛下你是不是忘了什么啊!?丹毒的解药呢?您老是不是把这个给忘记了??百官们非常想开口问,但看着李世民满脸笑容,觉得这事不简单。一时间,百官眉头急皱,心中纷纷开始揣摩李世民的心思。陛下这真的忘了么?还是说有别的什么意思??这丹毒不解,心慌啊!!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李世民皱了皱眉头,怎么朝臣们今天全部沉默了,难道还有事?可有事怎么不说呢,怎么僵在这里?实际上,当李世民得知这丹毒无解时,便不再纠结这个问题。不过他早上的馒头,栗米粥,等都加上一个鸡蛋和一杯牛奶。还真别说,浑身有劲,当然大部分是李世民自己的心理作用。毕竟,这玩意哪有这么快效果···最愁的是尚食局,这牛奶···它少啊!!唐朝哪有奶牛,只有刚下崽的母牛才有奶···这可真是将尚食局给愁坏了,绞尽脑汁开始弄牛乳。皇帝要吃,那能不给么?别说牛奶,就算是男人的,那也得弄出来。一时间,朝堂和李世民,都僵住了。李世民认为丹毒无解,同时知道了自己中毒不深。便自然而然的给抛到脑后,一心一意的喝牛奶吃鸡蛋。而百官们则是认为李世民故意不告诉自己这群人的。正绞尽脑汁,努力思考着李世民的用意。忽然,卢氏看见了得意洋洋的孔颖达。顿时,心里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该不会,陛下是要让我们同意削弱佛教吧!?想到这,他脸色顿时黑了,浑身开始发抖。完蛋,自己要背锅了。要是李世民不给,那自己妥妥的背锅,要被无数人给怼死。要是自己现在提出来,那这大小家族绝对不会放过自己···这可怎么办?他在用余光仔细观察着其他人。这不看还好,一看就引起了别人的注意。然后,看着有些瑟瑟发抖的卢氏,百官们好像懂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