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2章 她回来了,带着一个时代!
    回省城的路上,大巴车里安静极了。

    来时的叽叽喳喳,变成了此刻凝重的沉默。

    李向阳的拳头,从上了车就一直紧紧攥着。

    赵亚男靠在窗边,看着飞速倒退的田野,眼睛一眨不眨。

    他们脑子里,全是张家庄村民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是那些发自肺腑的感谢,是那座在田野上拔地而起的钢铁巨兽。

    知识的力量。

    这几个字,他们从小听到大,耳朵都快起茧了。

    但直到今天,它才真正变成了一座山,一座厂,一句“我们家现在天天能见着荤腥了”。

    这种冲击,比任何教科书、任何老师的教导,都来得更猛烈,更深刻。

    “张勤。”

    李向阳忽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

    “我们回去,继续干。”

    “对!继续干!”

    “妈的!不把赖氨酸搞出来,老子不配叫高一三班的人!”

    “干!”

    车厢里,压抑已久的情绪,瞬间被点燃。

    那不是参观完工厂的兴奋,而是一种被赋予了神圣使命的决绝。

    张勤看着一张张重新燃起斗志的脸,重重地点了点头。

    “好。”

    “我们回去,让他们吃上肉。”

    ————————————

    当晚,实验基地灯火通明。

    所有人,包括之前已经心灰意冷的王院士和专家们,都主动回到了实验室。

    张家庄的见闻,像一针最猛的强心剂,注入了每个人的灵魂。

    “思路没错!就是利用杂质进行选择性结晶!”

    王院士站在白板前,眼睛里重新燃起了火焰。

    “我们之前的方向是对的,但我们太急了!”

    “现在,重新开始!把所有失败的样品全部拿出来,重新分析成分!我要知道每一种杂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对结晶过程的具体影响!”

    “这不是碰运气,这是穷举!是拿命去填!”

    实验室,再次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超级大脑。

    但这一次,没有人再感到迷茫和绝望。

    他们知道,自己走的每一步,算的每一个数据,都通向一个无比清晰的目标——让全国人民吃上肉。

    这不再是一句口号。

    而是一个沉甸甸的承诺。

    时间,在枯燥的实验和海量的数据中飞速流逝。

    失败。

    调整。

    再失败。

    再调整。

    产率从15.7%,缓慢地爬升到18%。

    又从18%,艰难地挪动到20%。

    每提升一个百分点,背后都是上百次的实验和不眠不休的计算。

    高一三班的学生们,彻底被榨干了。

    他们白天在临时教室里疯狂吸收理论知识,下午和晚上就泡在实验室里,把理论转化为一次次尝试。

    他们的脸庞,肉眼可见地消瘦下去。

    曾经明亮的眼睛,也布满了红血丝。

    张勤更是像一根绷紧到极限的弦。

    她脑子里那座二十一世纪的知识宝库,在现实的粗糙设备和落后工艺面前,必须被拆解成最原始的砖块,然后一块一块地重新垒起来。

    这是一个无比痛苦的过程。

    就像让一个习惯了开跑车的人,去重新学习如何驾驭一辆牛车。

    她好几次在深夜里,一个人对着满墙的分子式发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但每当这时,她眼前就会浮现出张家庄村民的脸。

    那份滚烫的期盼,不允许她倒下。

    冬去春来。

    半年时间,一晃而过。

    当墙上的日历,翻到1980年9月时。

    实验室里,终于传来了好消息。

    “稳住了!”

    一个年轻的研究员看着分析仪器上连续一周稳定在43.5%的产率数据,声音颤抖地喊了出来。

    43.5%!

    这个数字,距离张勤记忆中后世成熟工艺的产率还有很大差距。

    但在1980年,用现有的设备和原料,这已经是一个足以震惊世界的奇迹!

    实验室里没有欢呼。

    所有人都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个数字,然后,一个接一个地,瘫倒在椅子上,地上。

    太累了。

    真的太累了。

    就像跑完了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连抬起一根手指的力气都没有了。

    张勤靠在冰冷的实验台边,缓缓坐倒在地。

    她看着窗外,天已经亮了。

    终于,结束了。

    一周后。

    周正和刘振华再次来到基地。

    他们带来了所有的交接文件,以及一个让所有人都愣住的消息。

    “‘星火二号’项目,也就是赖氨酸合成项目,后续的工业化转化工作,将由中科院和新成立的国家生物工程集团全面接手。”

    周正宣布道。

    “而你们,项目组全体成员,经中央批准,休假一个月!”

    “国庆节后,高一三班的同学们,返回学校,继续你们的高中学业。”

    “你们的任务,完成了。”

    休假一个月?

    回学校?

    学生们面面相觑,一时间竟有些反应不过来。

    这一年多的非人生活,已经让他们忘了自己还是个学生。

    “这……这就完了?”李向阳喃喃自语。

    “完了。”周正看着这群瘦得脱了相的孩子,又是心疼,又是骄傲。

    “国家,不会忘记你们的功劳。”

    “去休息吧,孩子们。好好睡一觉,好好陪陪家人。你们,值得这一切。”

    离开基地的那天,天气晴朗。

    张勤站在铁门外,回头看了一眼那栋她待了整整一年的建筑。

    恍如隔世。

    一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停在她面前。

    是刘振华派来送她回家的。

    车子驶上市区。

    张勤看着窗外,整个人都呆住了。

    街道……好像和她记忆里不一样了。

    路边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小摊子,卖早点的,修鞋的。

    行人的穿着,也比一年前鲜亮了许多。

    蓝、黑、灰的海洋里,开始出现扎眼的红色、绿色。

    自行车铃声,小贩的叫卖声,录音机里放着的邓丽君的歌声……

    嘈杂,鲜活,充满了生命力。

    陈老说得对。

    时代,真的变了。

    在她和同学们于实验室里与世隔绝,为一个分子式皓首穷经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已经悄然苏醒。

    车子,停在了她家的新房子门口。

    就是那栋她亲自画图纸设计的二层小楼。

    张勤推开车门,腿有些软。

    她看着那扇熟悉的木门,深吸一口气,伸出手,却迟迟不敢敲下去。

    她快十三岁了。

    这一年里,她只和家里通过几次被严格监听的电话,报一声平安。

    她不知道妈妈瘦了没有,不知道外公外婆身体怎么样。

    就在她犹豫的时候。

    门,“吱呀”一声开了。

    是妈妈林文静。

    她手里端着一盆刚洗好的菜,正准备出门倒水。

    母女俩,四目相对。

    林文静手里的盆,“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水和青菜洒了一地。

    “小……小勤?”

    眼前的女儿,又长高了一些,但那张小脸,瘦得只剩下一双大眼睛,脸色苍白得像纸。

    哪里还有半点当初那个粉雕玉琢的模样。

    这哪里是去搞研究,这分明是去扒了一层皮!

    张勤看着日思夜想的母亲,眼泪“唰”地一下就下来了。

    她想说“妈,我回来了”。

    可话到嘴边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最后一头扎进母亲的怀里。

    “妈——!”

    压抑了一年多的疲惫、思念,在这一刻,全部化作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

    “哎!我的心肝!”

    林文静瞬间泪崩,她紧紧地抱着怀里瘦弱的女儿,感觉自己的心都碎了。

    “回来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屋里的外公外婆,还有舅舅们听到哭声,全都冲了出来。

    看到抱头痛哭的母女俩,看到瘦得不成样子的张勤,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外婆冲过来,一把将张勤搂进怀里,老泪纵横。

    “我的乖囡啊!你怎么瘦成这个样子了啊!”

    “是不是没好好吃饭?是不是受苦了?”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