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0章 他来自少年班!张勤:死对头的同门?
    D省第一钢铁厂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平顺。

    何绍伟厂长说到做到,将“全力配合”四个字贯彻到了极致。

    炼钢车间、轧钢车间、锻造车间,过去被视为禁区的核心生产线,向“栋梁”班的学生们全面开放。

    第一周,是玩命。

    高炉前,热浪滚滚,火星四溅。

    学生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跟在老师傅身后,记录每一个数据。

    空气里全是铁锈和煤灰的味道,噪音大到说话全靠吼,但没人叫苦。

    这群天之骄子,第一次亲眼见证课本上的公式,如何变成奔腾的铁水和轰鸣的机器。

    李向阳的小组,几乎睡在了冶炼车间。

    他们追着老师傅,从矿石配比问到脱硫工艺,问题细到让干了一辈子的老工人都直挠头。

    方月月和李昂则泡在厂资料室,把几十年的生产记录、报废品分析报告,全翻了出来,试图建立一个数据库模型。

    一周时间,飞快过去。

    他们收集到了海量的一手数据,但也遇到了新瓶颈。

    厂区太吵了,根本没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理论推导;和何厂长商议后,张勤决定,全班暂时撤回学校。

    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把这些滚烫的原始数据,变成冷静的科学结论。

    ————————

    回到北工大宿舍,所有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冲进澡堂。

    整整一个小时,每个人都恨不得搓掉一层皮。

    当晚,丁玉和方胜利特地申请了食堂小灶,给这群灰头土脸的学生们接风。

    饭桌上,全是狼吞虎咽。

    李昂端着饭碗,一边扒拉红烧肉,一边含糊不清地说:“我这辈子……都没觉得白米饭这么香过……”

    周围一片点头声。

    接下来的几天,“栋梁”班进入了闭关状态。

    吴校长特批了主楼九层的一整层,给他们当临时的研究基地。

    走廊的白板上写满了公式,教室里,学生们三五成群,激烈地争论着每一个数据点。

    张勤作为总负责人,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协调进度,解决难题。

    这天下午,她正在和李向阳的小组讨论高碳钢的脆性问题,辅导员丁玉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张勤,你出来一下。”

    张勤跟着丁玉走到走廊尽头。

    “京市来人了。”丁玉压低声音,神情有些激动,“带着保密文件来的,说是上面特批给你们项目的参考资料。”

    张勤心头一跳“人在哪?”

    “就在校长办公室,吴校长让你过去一趟。”

    “好。”张勤点头,快步走向校长办公室。

    她猜着会是谁送来的,教育部的人?还是科委的专家?

    “砰砰砰。”

    “请进。”

    张勤推开门。

    吴校长正坐在沙发上,他对面,还坐着一个人。

    一个年轻人。

    张勤愣了一下。

    那人听到开门声,回过头。

    很高的年轻人,穿着一身合体的深蓝色中山装。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脸。

    轮廓分明,眉眼深邃,他没有笑,但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是春日午后最和煦的阳光,温和,明亮,让人觉得舒服。

    看到张勤,他站了起来。

    这一站,张勤才直观地感受到他的身高。

    起码一米八五以上,甚至可能更高。

    张勤一米六多的个子,在他面前,瞬间显得娇小玲珑。

    “吴校长。”张勤收回目光。

    “来了,坐。”吴校长指了指身边的位置,然后笑着介绍:“这位是周怀瑾同志,从京市来的。”

    他又对年轻人说:“小周,这位就是我跟你提过的,我们‘栋梁’班的班长,张勤同学。”

    周怀瑾的目光落在张勤身上,嘴角微微上扬。

    “张勤同学,你好。久仰大名。”

    他的声音很好听,是那种带着一点磁性的男中音。

    “你好。”张勤点头,坐下,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点了点。

    周怀瑾?这个名字有点耳熟。

    “周同志是……”她问。

    “我是少年班第一届的学生。”周怀瑾直接回答。

    少年班!

    第一届!

    那不就是……赵砚川那一批的?!

    张勤敲击膝盖的手指停住了,身体下意识坐直了些。

    又是那群眼高于顶的天才?来干嘛的?示威?打探消息?

    周怀瑾看着她的反应,笑了。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我确实和赵砚川是同一届,不过,我们后来的路不一样。”

    “他继续搞学术,我从政了。”

    他看着张勤的眼睛。

    “我们交集不多,所以,你不用担心。”

    他的坦白,让张勤准备好的一肚子话,都堵了回去。

    这家伙……段位很高啊。

    “我没担心。”她硬邦邦地回了一句。

    周怀瑾像是没听出她话里的刺,反而笑意更深了。

    “那就好。”

    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用牛皮纸密封的文件袋,上面盖着鲜红的“绝密”印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次来,是奉了领导的命令,给你送一份东西。”

    他将文件袋放到桌上,推到张勤面前。

    “这是从特殊渠道获取的一些关于特种合金的资料,有部分是苏联那边流出来的技术文献,还有一些是西方最新的研究动向分析。”

    “领导们说,你们在一线冲锋,他们不能在后方看着。材料和准备我们得给足。”

    张勤看着那个文件袋,心头一热。

    这份东西的分量太重了。

    “谢谢。”她郑重地说道,“替我谢谢领导。”

    “应该的。”周怀瑾说。

    他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说:“其实,我早就想见见你了。”

    张勤抬起头。

    周怀瑾的目光一直落在她身上,很专注,很认真。

    “从华沙奥赛,到国贸会谈,再到这次的特种钢材项目。”

    “我听过很多关于你的故事。他们说你是个天才,是国家的宝藏。”

    他说话很平稳,像在陈述一个事实。

    “但今天见到你,我觉得,那些形容都太单薄了。”

    张勤被他看得有些不自在,第一次在言语交锋之外,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她习惯了唇枪舌剑,习惯了用智商碾压对手。

    可眼前这个人,他不跟你斗,不跟你争。

    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用最温和的语气,说着最认可你的话。

    张勤沉默了片刻,不知道该怎么接。

    “你心怀祖国,这比任何天赋都更可贵。”周怀瑾接上了话。

    “你的项目,不只是一个材料科学的课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在未来几十年,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国防工业上,能不能挺直腰杆。”

    “它的战略意义,比你想象的还要大。”

    “所以,张勤同学,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整个国家,都是你的后盾。”

    说完,他站起身,对着张勤和吴校长微微颔首。

    “我的任务完成了。吴校长,张勤同学,我就不打扰你们了。”

    他转身,迈开长腿,干脆利落地走出了办公室。

    门关上。

    张勤还坐在沙发上,脑子里反复回响着周怀瑾最后那几句话。

    “咳。”吴校长清了清嗓子,打破了沉默,“这小子……是周家的那个孙子吧?当年少年班的前三名,后来没搞科研,直接进了部委,路子野得很。”

    周家?

    张勤立刻回神,看向桌上那个绝密的牛皮纸袋。

    她再也等不了一秒。

    “刺啦——”

    她一把抓过文件袋,粗暴地撕开封口,抽出里面厚厚一沓资料。

    那上面,全是陌生的俄文和英文,夹杂着复杂的化学分子式和金属相图。

    张勤的呼吸瞬间急促起来,对吴校长喊道:“吴校长,快!给我找间没人的屋子!”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