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作品相关 第10章:我写《》的过程2
    一:

    有了稳压器,我再坐电脑的时候,不再恐慌担心了;我的思维,又开始像快乐的云一样,流动的风一样,鲜活起来了。

    但是,一涉及真实的历史,我的思维和灵感,便在无形之中受一种模式的制约。因为受制约,从我手里敲出来的句子,便略带些僵硬和固执。最让我头疼的是,刘青霞的加入同盟会,和她与孙中山见面所要谈的内容。

    其实,早在第89章,刘青霞与张钟端等几名留日学生第一次见面时,我提前几天就发愁:他们见面谈话内容是什么呢?并且,这谈话内容,还一定要涉及到爱国,否则的话,刘青霞怎么能被他们说动心,去日本考察实业呢!

    因为在89章之前,庚子事变和辛丑条约已经发生,最后,我不得不安排他们的对话的内容涉及到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再就是,在我做参考的那本文史资料中的第一篇,是一篇名叫于中华的作者,写的一篇几千字的《刘青霞传》。这篇《刘青霞传》在这本文史资料中,是最长的一篇,也是叙述刘青霞一生最全面的一篇。其中,他在文中,这样写刘青霞在日本:在日本游历考察期间,起初刘青霞迷恋于异国风光,注重观光游玩,耗资甚巨,曾得到过她在日本结识的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指导。自此之后,她着眼政治,开始与同盟会结触。

    而于中华的文中,只说刘青霞“曾得到过她在日本结识的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指导”。但是,鲁迅究竟是怎样的帮助和指导刘青霞呢?就鲁迅的固怪脾气和当时年轻气盛的禀性,看到刘青霞在日本疯狂的花中国的钱,他决对不会用轻风细雨、和颜悦色的态度和语气,去指导刘青霞的。

    时空不能倒流,一百多年前的真实,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我无从知晓当时的真实,我只能按合理的逻辑去模拟真实。于是,我便在我的《遗孀》中,安排鲁迅在日本的大街上,在青霞的背后指骂她:“哼!你们快看,那一位妆扮入时的高个女人,她虽穿着日本时装,却是来自中国的富人,你看她只会用财富定位自己的身份,拿着中国人的银子,在这里疯狂地消费,这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知她所花销的银子上,有没有罪恶和残忍?有没有中国穷人的血汗?这就是中国有钱的贱民……”

    鲁迅虽说是在青霞的背后指骂刘青霞,但青霞还是听到了,还是知道了名叫周树人的年轻留学生是骂自己的。试想一下,她出身于豪宦,长大嫁与中原首富,高贵的身份决定着她也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而鲁迅的责骂,当然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插她的心一样疼痛难忍。于是,她便开始郁闷伤悲,不但收敛了疯狂的消费,还在郁闷之中,参加了同盟会河南籍会员为创办《河南》杂志的捐款聚会。

    假如说,我在书中按排刘青霞被张钟端等留学生说动心,去日本考察实业,是她走进革命的第一步,那书中的她参加河南籍同盟会员的捐款聚会,就是走进革命的第二步——这也是我在书中按排她被鲁迅骂的结果。

    但涉及到真实的历史,我都非常小心谨慎地去写,尽量保持让小说高于生活下的真实性。比如说早年的鲁迅,在青霞捐款创办的《河南》和《中国新女界》的杂志上,发表文章时用的笔名分别是令飞和迅行。

    二:

    我写《遗孀》,参考资料不只是我从政协拿到手的那本文史资料,另外还有《中国近代现代史》,还有我从其它方面搜集到的传说和野闻。

    我写刘青霞加入同盟会之前,就一直在想:我要尽快结束刘青霞在日本游历考察的章节,尽决让她加入同盟会。如果过程太繁琐缓慢了,那《遗孀》就成了读者们的催眠书了。可是,怎样让刘青霞尽快加入同盟会呢?我决不让她头脑一热去加入同盟会的,我一定要让她受了巨大的感动之后,才迫切地要加入同盟会。

    因为我在码字之余的空闲,会不断地翻看参考资料。在翻看《中国近代现代史》一书时,陈天华的名字,偶尔的跳入了我的视线。特别是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我当时看了之后,因为感动,也不知心中的哪根弦被弹了一下,我禁不住泪眼婆娑,热血沸腾。

    特别是《猛回头》,别说是一百多年前的人看了会热血沸腾了,即使现在,即使以后,我相信,凡是爱国的中国人,看了之后,都会为之而感动的。也正因为感动,我便把陈天华的《猛回头》,全篇给码进了第93章里。现在摘一片段,以飨读者:大地****几百秋,烽烟滚滚血横流。伤心细数当时事,同种何人雪耻仇。拿鼓板,坐长街,高声大唱;尊一声,众同胞,细听端详:我中华,原是个,有名大国;不比那,弹丸地,僻处偏方。论方里,四千万,五洲无比;论人口,四万万,世界谁当?论物产,本是个,取不尽;论才智,也不让,东西两洋。看起来,那一件,比人不上;照常理,就应该,独称霸王。为什么,到今日,奄奄将绝;割了地,赔了款,就要灭亡?这原因,真真是,一言难尽……

    在当时,《警世钟》和《猛回头》,是革命党早期传播革命思想的主要宣传册子;而陈天华本人,因为反对清政府拟定的禁止留学生条例,在1905年的日本,跳水自杀了……

    试想一下,现在的我,离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已经有一百年了,看了之后仍然禁不住会泪流满面,而处于那个年代的刘青霞呢!

    因为有了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我便借用它来感动刘青霞,然后,再让刘青霞迫切地加入同盟会。

    三: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即使曾经因为电压不稳而带来的恐慌担心,也因为有了稳压器之后而消失了。可是,在码到辛亥革命的时候,我又一次遭遇了心焦魔乱。

    原因是,在八月底,我正好码到了辛亥革命。本来,在我做腹稿时,根本就没有打算码辛亥革命。可是,真正到了武汉首义的时候,我发现,如果不把辛亥革命给码出来,那以后的河南起义,民国成立,即孙中山先生和袁士凯的南北议和,和以后的南北分裂,又到大打出手,都像无根之蔓一样,没有生机。再就是,还让以后的章节显得前言不搭后语。于是,我临时改变了主意,决定将辛亥革命的过程给码进《遗孀》里。

    可当我把辛亥革命给码了两万多字之后,却发现自己竟然把武汉首义里一个很关建的辛亥英雄,给码成了反面人物。

    这个辛亥英雄名叫邓玉麟。

    我之所以犯下如此重大的错误,而将邓玉麟给码成反面人物,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原因是,在我从以前搜集到的辛亥革命资料里,介绍的是他因为胆怯革命,而没有把起义的消息给准时送出城,才造成了第一次起义没有按时发动,而几名革命党领导人也因此被抓捕,并英勇就义了。而邓玉麟本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因为此事被他所在的当地政府给抢决了。

    我当时只顾凭印像码字,当我将辛亥革命给码了两万多字之后,无意之中重新再看邓玉麟的简介时,却发现这是一个误会。中国在八十年代,重新整理辛亥革命资料,又根据当时很多人的回忆录,证明邓玉麟并没有因为胆怯革命而退缩,而是在出城的时候,城门已经提前关闭了。他不得不绕道另一条渡口出城,可等他把信送出城,早已过了起义的时辰。所以,才给后人一种没有把信给按时送出城的假像。他因此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背上了背判革命的罪名而被抢决了,所以,在八十年代,邓玉麟也被当地法院给平反了。

    但我得知自己犯下的这个错误之后,已经将辛革命给码了两万多字了。当时我的心情,那真是摔头找不到硬地呀!

    其实,周围的硬地到处都是,我就是舍不得摔我的头,因为我害怕疼。特别是,万一把生命也摔进去怎么办?但我的心里,那真是恨不得将自己的头给摔个鲜血直流。

    如果码出来的文,是质量不好,我可以略加修饰。可这却是将英雄给码成了反面人物。并且,我还用自己的主观思想,在文中把邓玉麟给骂成是叶公好龙,是因为寻求刺激,是喜欢革命党的那种神秘聚会,而参加革命的……

    对于写手来说,最摔头的事情,莫过于码出错误的废文来。我当时都绝望了,真是没有一点力气重新再码辛亥革命了。

    其实,我的《遗孀》只是历史小说,而不是真实的历史,我完全可以将错就错。况且,邓玉麟这个辛亥英雄,因为那种错误的假像,在中国解放初期被他家乡的当地政府给抢决了。即使有内行人看出了门道,我也可以以此做挡箭牌。

    但是,我良心上承受不了这样的将错就错。如果后人万一将我的《遗孀》的每个字都当成真实的历史来看,我岂不是因为自己的错误,在当年蒙尘的邓玉麟身上,又泼了一瓢污水不成。我决不能让自己的手,敲出冤枉人的文字来。更不能让敲出的文字,使书中的好人蒙有历史的尘灰。

    于是,我决定歇歇我那老想摔头的烦躁心情,重新再码辛亥革命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