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7章:袁世凯邀请,孙中山进京
    第157章:袁世凯邀请,孙中山进京

    一:

    费尽千辛和万苦做上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因为几个月以来的南北两派的争执和不和,使南北统一之后的民国政局屡现危机,所以,他的心里也并不轻松,他的临时大总统做得并不舒服,他不但为财政而发愁,更为时局不稳而焦虑。  于是,他为了稳固时局,便极度诚恳的邀请孙中山和黄兴赴上北京,晤面会谈,共商国计大事。

    袁世凯之所以邀请孙中山和黄兴进京晤面,是因为,在他袁世凯的眼里,孙中山和黄兴虽然在野,但二人仍享有崇高威望,特别是在临时参议院里中,同盟会的参议员仍然以他二人马首是瞻。  现在,要想化解目前的南北茅盾和冲突,就必须在表面上与二人携手共进,共渡建国初期的难关。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袁世凯派出以程克、张昉为专使,并让海军派出“海琛”号巡洋舰,到上海护舰迎接。

    而南方的孙中山先生呢!他没辞去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前,还对大总统这个位置恋恋不舍,还对把大总统这个职位拱手让给袁世凯而心疼。  并且,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架空捆实接任他的袁世凯。  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当天晚上,身心都像如释重负一样,竟然睡了第一个自任临时大总统以来的安稳香甜觉。

    睡醒之后的他,一把扯开丝绒落地窗帘。  迎着带有南方特色的春天朝阳,呼吸着清新而潮湿地空气,想到以后再不也不用为临时政府的财政赤贫而焦头烂额了,再也不用为临时政府的内外交困而走投无路,他顿感浑身轻松,顿感心情舒畅愉悦。

    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时候,才有心情去玩山游水。  卸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  迫切想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于是,他在卸职的第三天。  便带着胡汉民、汪精卫等数人,环游南方各省,一路之上,他一边考察各地实情,一边宣传他地民生主义,受到各省官员的热情接待和当人民地热烈欢迎。

    几个月下来,孙中山他们走遍了大江南北。  几乎遍及半个中国。  这个时候的孙中山,才真正有了领略到了祖国的大好江河和山川的切身体会。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有这样的体会和感慨,是因为由于**的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长期流亡国外,对中国地具体情况并不了解,更没有机会和心情来浏览祖国的山川河流。

    在浏览山川河流的这几个月里,孙中山先生对交通发生了巨大的兴趣。  于是,六月中旬回到上海的他。  立即拟定了一份修建全国铁路大干线的计划,并不辞辛苦的积极向各界宣传他的筑路主张。

    孙中山之所以对交通发生了巨大地兴趣,是因为,他在各省考察的这几月期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奇迹,那就是。  凡是交通畅通无阻的地方,经济就极度繁荣昌盛,当地的财政也相对比其它地充裕些。

    孙中山先生惊喜地发现了这个奇迹之后,简真是欣喜若狂,简直对交通达了痴迷的程度,简直对修路达到了颠狂地程度,所以,他才在奔波于各界,大力宣传交通畅通无阻的重要性。

    因为发现了交通发达与当地的经济繁荣昌盛和当地财政充裕有紧密的关系,所以。  面对袁世凯的盛请相邀。  孙中山动心了,更何况他还想与袁世凯谈谈他的铁路计划。  再加上袁世凯让海军派出“海琛”号军舰,赴上海迎接孙中山。  于是,经过商议之后,他和黄兴同意了北上,并致决袁世凯,定于八月十七号起程北上。

    二:

    可是,就在孙中山准备起程的前两天,**元老张振武,被袁世凯派出的人杀死在北京的事情,**党中引起了轩然大*。

    袁世凯为什么突然杀害了**元老张振武呢?

    原来,在武汉**胜利之后,共进会的孙武、文学社地蒋翊武和张振武,被人称赞为三武。

    张振武,湖北罗田人,原名尧鑫,字春山,生于1870年。  05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研究法律政治。  武汉首义时,众军拥黎元洪为湖北在在都督,黎元洪不从。  当时,张振武对吴兆麟说:“这次**,虽将武昌全城占领,而清朝大吏潜逃一空,未杀一个以壮声威,未免太宽容。  这个不识抬举地黎元洪既然不赞成**,不愿意做这个大都督,我们不如将他斩首示众,来壮我们**军的声威,让那些不赞成**地清臣闻之丧胆,岂不妙哉!”

    张振武说的这番话,事后传入了黎元洪耳中,因此,黎元洪的内心,对张振武深恶痛绝。  尽管黎元洪在最后,被迫之下做了湖北大都督,可他仍然没有改变对武汉**发起者的“三武”,改变看法。  而“三武”呢!也从内心里瞧不起黎元洪。  之所以瞧不起他,是因为黎元洪在武汉起义暴发时,逃离军营之后,躲在了朋友家里,因为他在新军中的威望很高,**军欲利用他的威望,让他统领三军,起到一呼万人应的作用。  可是,**军却在他朋友家里找到他时,他正躲在床下躲着。  再加上抓住他之后,他极力拒绝做都督,所以,**元老们也是从内心里瞧不起这个从床下拉出来的大都督。

    南北统一后,袁世凯立即邀请武汉的**元老们进京,黎元洪为了拔掉眼中钉,肉中刺,黎元洪决定与袁世凯合作,对“三武”来个调虎离山。  于是,在当年的五月,袁世凯以“**首义”的名义,将三武召进京。  并封他们为总统府军事顾问官。

    对此,张振武仍为不满,经常在袁地面前抱怨说:“难道说我们这些**元老就配做这顾问的闲官吗!”

    在张振武的一再要求之下,袁世凯只好又封他为蒙古屯垦使加以敷衍。  张振武不知道袁世凯在敷衍他,再加上他正年富力强,很想建功立业,便信以为真。  并向袁世凯申请经费开办专门机构。  袁世凯本来就是敷衍于他,再加上国库并不充裕。  便不理会张振武的要求。

    张振武一怒之下,擅自回了武汉,并利用以前在武汉的优势公开设立屯垦事务所,准备募集一镇精兵前往蒙古大干一场。  于是,回一武汉的张振武又向黎元洪催要经费。

    黎元洪本来见振武去而复返,心里就烦感透了,又见张振武重新聚集他的旧势力。  更是感到极大地威胁,再加上张振武以每个月一千元的要求向他索要开办经费,便下决心除掉他。  由于当时,张振武和孙武发生了点茅盾,袁世凯特意派出湖北籍地参议员刘成禺、郑万瞻回武汉调解,并趁机发电邀请张振武再次赴京。

    于是,在八月初,张振武便带着亲信和来武汉的调解的参议员。  再次赴京。  临行之前,黎元洪因为将要置张振武于死地而感到愧疚,便和颜悦色地赠送了张振武四千大洋作为旅费。

    张振武人刚到北京,黎元洪便致电袁世凯,经莫须有的罪名揭发张振武的种种不法行为,并要求袁世凯将批振武就地正法。

    八月中旬。  在北京的张振武正在饭店里宴请北洋将领,以消除南北军界隔阂,化解之前战争的敌意。  可是,在酒宴散后,张振武在离开饭店地途中被潜伏的军警拦截,捆绑押解到京畿军政执法处,军法处总长向张振武出示了黎元洪要求袁世凯杀他的电报之后,立即下令枪决张振武。

    立时,张振武便蒙了,此时此刻的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黎元洪在他临起程之时。  送他的四千块大洋,是给他的丧钱呀!他这次的进京。  原来是条不归路呀!可他实在不甘心呀!他这个**元老,没有死在武汉起义中,没有死在保卫武汉的战斗中,却死了和平地共和国里。  于是,不甘心的他在临死之前,呼天泣地,仰天长啸:“我张振武没有死在浴血奋战的起义中,却死在了共和里,想不到共和国也如此黑暗呀!”

    当晚,随同张振武一起进京的亲信,也同时被抓,并于第二天凌晨在城外枪决。

    张振武及他的亲信被枪决事件发生后,使湖北旅京人士大为愤怒。  特别是张振武被李决的当天,奉袁命回武汉负责调解张振武和孙武茅地刘成禺等武汉籍参议员,感取被袁世凯愚开和利用了,便率领参议院中的**人士,同赴总统府质问袁世凯。

    袁世凯热情地接见了他们,立即道歉说:“我是根据黎副总统的来电办理,当时吧,我袁某也知道这样做对不起湖北人,可是,做为副总统提出来的要求,我又实在不好拨回呀!”

    袁世凯说着,让人把黎元洪的来电拿了出来。

    刘成禺等人知道是黎元洪的主意,只得愤愤地离开了总统府。

    黎元洪得知袁世凯已按他的要求将事情办妥,也预感到袁世凯为了给自己开脱会把他黎元洪给推出来,他在张振武等人死后的第二天,就急急忙忙地罗织了张振武的十大罪证:“连日函电纷驰,诘难群起,前日致袁总统之仓促,尚未详尽报告。  枪决张振武,有罪可依,有证可查。  罪一,擅自离开任所,返回武汉,以每人二十元至各营勾串募集六百人,如此拥兵自卫……;罪二,串谋煸乱……;罪三,冒充军统私夜横行,沿途放枪,造成居民惶恐……;罪四,擅自抢兵站枪支粮米,藐视法纪……;罪五,强占铁路小火轮,勾串军队……;罪六,暗煸义勇团……;罪七,**后广纳良女为姬妾、内嬖,如夫者数十人,叶某及鲁某皆新女学生……”

    在黎元洪抛出了张振武的十五大罪状之后,袁世凯又以退为进地不停地道歉。  张振武及他地亲信被杀之事,就这样给不了了之。

    三:

    张振武在北京的被杀,正是孙中山将要起程赴北京之日。  于是,很多同盟会会员纷纷劝阻孙中山取消与袁世凯定好地进京之约。  就连《民权报》上也出现了一副名叫《行不得也,哥哥!》的漫画。  在画中,只见灰蒙蒙的北京城头张着一张巨大的网,正在捕捉即将进入网中地“海琛”号军舰。

    而此时的孙中山。  面对这种情况,因为筑修铁路之梦想。  力排众议,对极力劝阻他地众人说:“我孙文只能让袁世凯负我,我决不负他袁世凯。  既然起程之日已经约定,无论如何,我也要按日期北上。  别人都说他袁世凯善舞长袖,言谈举眉皆是戏,我倒要亲自会会他袁世凯。  看他可不可靠,同时,我也试试自己的眼光。  ”

    为了抵防袁世凯,不至于让他把孙中山和黄兴二人一网打尽,同盟会经商议之后,决定先让孙中山一人北上,而让黄兴以称病为由,静观事情的变化而定。

    于是。  在八月十八日这一天,在袁世凯的专使陪同下,在“海琛”号巡洋舰的护送下,在各界人士的送行下,孙中山与夫人卢慕贞、秘书宋霭龄及数十名随同人员,穿过人山人海的码头。  登上了轮船招商局地“平安号”轮船,”

    孙中山一行人抵达天津之后,在袁世凯的精心安排之下,由教育总长范源濂、工商总长刘揆一等人专程从北京赶到天津迎接,紧接着一行人乘花车专列离开天津,直达北京。

    一时入北京车站,袁世凯的代表及总统府的秘书长早已带着各部长在车站等候,再加上参议院的众议员,工商界、学界、教育界、报界、外宾等近万人的迎接,再加上雄壮的军乐队。  孙中山立时被感动波涛所淹没。  于是。  他脱下遮阳帽,一边冲迎接他的众人挥舞。  一边微笑着点头。  此时此刻,他已感动地说不出话,他已感动的双眼潮湿。

    孙中山一行人出了车站,他坐上袁世凯特意为他孙中山准备好的豪华双辕马车,在军警如林的护送下,畅通无阻的前往迎宾馆。  沿途之中,尽管有实枪荷弹的军警维持秩序,但大街地两侧,围观人群仍然拥挤如潮,仍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起一睹这位流亡海外、被议论纷纷的前任临时大总统的风采。

    孙中山不时探出身子,向热情的人群挥舞着太阳帽,以示致意。

    孙中山每一次探出身子的挥手,围观者都报以海啸般的欢呼。  面对人山人海的众人,面对众人如海啸般的欢呼,面对袁世凯给予自己这至高无上的待遇,孙中山不自在极了,不好意思极了。  可在这种不自在之中,他仍然不好冷谈围者群众的热情,豪华马车每行走一段路程之后,他仍然探出身子向围观人潮挥手致意。

    孙中山一行到达迎宾馆地当天晚上,袁世凯又派出高级官员将他们接至铁狮子胡同总统官邸赴宴。

    孙中山一行人来到地时候,袁世凯早已率领众陪同官员,站在大厅的台阶上恭候孙中山。  灯光如昼之中,皓月失色之下,当孙中山一行人一进入袁世凯地视角,他便一副惊心动魄的感动模样,立即率领众官员走下台阶,急步而不失稳重地迎上去,在陪同官员的介绍下,他一把执起孙中山的手,热情而诚恳地说:“可盼到孙先生了,这一路劳困,本不应该在今晚相约,可我袁某实在是想快点见到先生呀!”

    这是两位巨人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见面。

    孙中山也立即回应着袁世凯,说着见面之后地寒暄之语。

    袁世凯热情而不失稳重地与孙中山一行人寒暄过后,他并不松开孙中山的手,而是执起孙中山的手直到走进夜宴之中,这才恋恋不舍的松开,分别与孙中山入席坐定,并亲自执盏,为孙中山敬上美酒,殷勤倍至地说;“我盼望先生与克强(黄兴)很久了,今天克强未与先生同行,不能共聆伟论,实在是遗情憾呀!所幸先生然肯来,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呀!现在时局动荡,连警迭至,我袁某又见识浅陋,能力有限,袁凯代表四万万同胞感谢先生,还望先生不惜赐教,大力匡助……”

    袁世凯的谦逊和热情,给孙中山一种没有丝毫距离的亲切感。  立时,他的心里,对以前的百般防备他袁世凯感到愧疚极了,再想起同盟会员对袁世凯的误解,和对袁世凯的言论抨击和言论羞辱漫骂,真是替面前的袁世凯抱不平呀!更是觉得袁世凯受了巨大的委屈和冤枉。  于是,他面对袁世凯的热情和亲切,感动的急忙回应说:“彼此彼此,袁总统素有带兵之威名,又在民众心目中有极高的威望,说不上赐教,我们可以共同切磋……”

    ……

    就这样,两位巨人在夜宴之上,推杯换盏,交谈甚欢。  因为巨大的激动和欣喜,孙中山先生已经品不出吃到嘴里的饭菜是甜是酸,更品不出佳酿的甘醇和冽爽。  如果说孙中山自海外回国时,在上海码头受到了**代表和民众的热烈欢迎,可当时他还有一种踏上祖国土地的真实感觉。  而此时此刻,孙中山面对袁世凯给予他的这种至高无上的礼遇,面对宾至如归的亲切场面,面对袁世凯那如春风拂面的热切言词,他放眼望着灯水通明、豪华丰盛的夜宴,竟然有一种天上人间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