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95章 苏雪的“调查”深入
    陈默回到办公室,把那本《外国文学选读》轻轻放在桌上,没有立刻翻开。他先走到门边,确认门锁咔嗒一声扣牢,又掀开窗帘一角往楼下看——饮水机旁空荡荡的,那个穿电工制服的人已经不见了。

    他坐回椅子,翻开书页。纸张簌簌作响,夹在中间的几页笔记滑了出来。字迹清秀却潦草,能看出写得匆忙。最上面那张画了个简易表格,列着几个名字和日期,旁边标注着“通信记录”“探视人员”“资金流向”之类的字眼。

    他一页页往下看,眉头越皱越紧。

    这些信息绝不是从公开渠道能查到的。王振国的侄子叫王海,三天前在西城区一家小旅社登记入住,用的竟是临时身份证。那家旅社隔壁是家对外贸易公司,法人代表姓周,五十来岁,名下有三家公司,其中一家去年刚注册,做的是电子产品进出口。

    真正让他警觉的是最后那行字:“周某近三个月向境外汇款六次,收款账户在金港自由区,关联企业是‘远星科技’。”

    远星科技。

    这名字他从没听过,但金港自由区是个敏感地方。那里政策宽松,不少境外公司都在那儿设壳公司,专门用来中转资金和技术。如果只是普通贸易,根本用不着走这种路子。

    他继续翻看,在第二页背面发现了一张手绘的关系图。正中央是王振国的名字,向外延伸出几条线。一条指向“张教授”,被打了个叉;另一条指向代号“南雁”,用红笔圈了起来;还有一条连到“周某”,下面标注:“疑似联络节点”。

    陈默的目光在“南雁”两个字上停留了片刻。

    昨晚录音里那句模糊的“频率调好了”——莫非就是冲着这个“南雁”来的?

    他合上书,往后靠在椅背上,指尖无意识地轻敲桌面。

    苏雪能拿到这些东西,说明她已经查得很深了。可她一个记者,怎么接触到这么隐秘的线索?除非……

    手机突然响了。

    来电显示是苏雪。

    他接起电话,压低声音:“东西我收到了。”

    “看完了?”她的声音很平静。

    “看了。你从哪儿弄来的?”

    “别问来源。”她说,“现在重要的是,这些信息能不能帮你判断下一步。”

    “能。”他说,“但你也把自己暴露了。王振国的人要是发现有人在查他们,第一个怀疑的就是你。”

    “我知道风险。”她的语气没变,“可你一个人在实验室里防着技术漏洞,我在外面查着线索,这才是完整的防线。你防得住机器,防不住人心。”

    陈默沉默着。

    他想起早上那个电工。那人喝水时,左手虎口的疤痕格外显眼,像是陈年旧伤。如果是普通人,不会刻意遮掩那只手。而苏雪刚才提到的资金流向、代号系统,都说明对方早有组织,不是临时起意。

    “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他问。

    “我已经托父亲那边留意周某的动向。”她说,“但他不知道我在查这件事,我只说是要做专题报道。目前警方还在监控王振国的通信,只要他再提到‘南雁’,就能确认这是个真实的接头暗号。”

    “小心些。”陈默说,“别让他们发现你在追这条线。”

    “你也是。”她顿了顿,“资料里还有件事我没写进去。”

    “什么?”

    “王海住的那家旅社,前台登记簿上有个备注:‘客人要求每天换房间,不接受打扫服务。’”

    陈默眼神一凛。

    这绝不是正常旅客会做的事。频繁换房是为了避开固定摄像头,拒绝打扫是防止有人翻找私人物品。这人要么极度谨慎,要么在藏什么东西。

    “他可能带着设备。”他说。

    “我也这么想。”苏雪说,“所以今天下午我打算再去一趟档案室,找找有没有更早的关联记录。你那边要是有新发现,随时告诉我。”

    “好。”

    挂了电话,陈默把书和资料重新夹好,锁进抽屉。他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在空白处写下三个名字:王海、周某、南雁。

    然后在“南雁”下面画了一条横线,旁边添上“远星科技”。

    他盯着这几个字看了会儿,转身打开电脑,登录内部数据库。输入“远星科技”检索,结果显示为空。再试“金港+科技”,跳出十几家公司,没有一家名称匹配。

    正常情况下,这种境外公司不会在国内备案。要查清楚,得走特殊渠道。

    他关掉页面,拨通老周的电话。

    “老周,帮我查个人。”他说,“姓周,做电子进出口的,最近有跨境汇款记录。我要他的常去地点、车辆信息、社交关系。”

    “又要查背景?”老周问,“这次是谁?”

    “一个商人。”陈默说,“表面合法,底子不一定干净。”

    “行,我找人去摸个底。”

    挂了电话,他站起身,走到窗边。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桌角那本书上。封面贴着校报编辑部的标签,看起来就像普通的采访材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他心里清楚,这里面藏着一把钥匙。

    一把能打开敌人暗网的钥匙。

    两小时后,苏雪出现在实验楼门口。

    她穿着浅色衬衫,怀里抱着一叠文件,像往常一样走进大楼。保安看了眼她的工作证,点头放行。

    她径直上了二楼,拐进档案室。里面空无一人,她把文件放在桌上,从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袋,抽出几张新的资料,开始整理。

    这些都是她昨晚熬夜核对的内容。她把王振国过去五年的探视记录全部调出来,逐条比对。其中有三次,探视人填的是不同名字,但登记电话却是同一个。那个号码最早出现在三年前,曾被标记为“可疑联络号”,后来因证据不足未立案。

    她把这些信息用红笔标出,又把周某的公司注册时间与王振国最后一次出境时间做了对照——两者相差不到一个月。也就是说,这家进出口公司很可能是在他回国后立即设立的。

    正写着,门外传来脚步声。

    她迅速把纸塞回纸袋,藏进文件堆里。

    门开了,是技术组的小李。

    “苏老师,您也在这儿啊?”小李笑了笑,“陈老师让我来取份测试报告,说放在这儿了。”

    “在那边架子上,编号D-3。”她指了指角落。

    小李过去翻找,随口说道:“最近怪事真多,昨儿东墙外那台信号接收器,听说是用老收音机改装的?谁这么干啊。”

    “可能是同行想偷技术。”苏雪不动声色地接话。

    “嘿,那也得懂行才行。”小李找到文件,夹进笔记本,“我们陈老师早有防备,现在连数据都不存本地了。”

    他说完就离开了。

    苏雪等脚步声远去,才重新拿出纸袋。

    她继续写着,把所有线索串联成一条线:王振国策划泄密→通过亲属执行→利用贸易公司掩护→资金流向境外→技术被转移。

    但中间还缺了一环。

    到底是谁在境内对接?是周某本人,还是另有其人?

    她写下最后一个疑问,合上纸袋,在封口处轻轻写了个“陈”字。

    下午三点多,她离开档案室,走向实验室。

    走廊里很安静,只有远处仪器运行的嗡鸣声。

    她在门口停下,深吸一口气,推门进去。

    陈默正盯着屏幕,听见动静抬起头。

    她走过去,把纸袋放在桌上。

    “补充了些新内容。”她说,“你看看。”

    陈默打开纸袋,抽出那几页纸。

    一行行看下来,他的目光停在最后一个问题上。

    他抬头看她:“你觉得接头人是谁?”

    “还不确定。”她说,“但我怀疑,就在我们身边。”

    陈默没说话。

    他想起早上那个电工。那人站在饮水机旁,低头喝水,左手自然垂下,疤痕朝外,像是故意让人看见。

    可越是刻意,越容易露出破绽。

    他把纸袋收进抽屉,锁好。

    “明天。”他说,“我让技术组做个反向追踪,查查最近有没有异常数据外传的痕迹。”

    “好。”苏雪点头,“我也会继续查。”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实验室,天色已经开始暗下来。

    楼下传来学生的喧闹声,有人骑着车穿过广场,车铃叮当作响。

    他们并肩走了一段,在楼梯口分开。

    苏雪转身要走,忽然停下。

    “陈默。”她叫住他。

    他回过头。

    “这次我们一起查。”她说,“别一个人扛着。”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