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1章 秋日归途与家的共鸣
    九月末的保定,秋意已浓。校园里,法桐宽大的叶片边缘泛起焦糖色的卷边,风一过,便打着旋儿簌簌落下,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踩上去发出干脆的声响。对于吴普同和马雪艳而言,这大半个月的日子,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摆,精准而单调地在自习室、教室和食堂之间摆动。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和纸张的味道,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知识的重量。

    终于,"国庆节"假期的到来,像一把钝剪刀,"咔嚓"一声剪断了这紧绷的节奏。校园广播站开始播放轻松的歌曲,公告栏上贴出了假期注意事项,同学们的脸上也多了几分即将放飞的雀跃。

    周五晚上,从二号教学楼自习室出来,天色已完全暗下,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晚风带着明显的凉意,吹散了白天的最后一丝燥热。马雪艳深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仿佛要将肺里积攒的书本气都置换出去。她用力伸了个懒腰,骨骼发出轻微的脆响,然后自然地挽住吴普同的胳膊,语气轻快:

    "可算熬到头了!这几天脑袋里全是数据库关系和政经概念,都快成浆糊了。普同,国庆节咱们可得好好歇歇,你说呢?要不要去莲池书院看看?我听说秋天的莲池特别美。"她侧过头,眼睛在路灯下闪着光,满是期待。

    吴普同感受着她手臂传来的温度和轻快的步伐,心头那根紧绷的弦也稍稍松弛。他沉默着走了几步,目光投向远处朦胧的夜色。带她在保定玩玩,固然轻松,但另一个念头,一个更深沉、更郑重的想法,在他心里盘桓已久。他停下脚步,转向马雪艳,神情变得格外认真:

    "雪艳,我...有个想法。这个假期,我想带你回我家,回西里村看看。"他顿了顿,观察着她的反应,"我妈上次电话里还念叨,说想见见你。正好趁这个机会,带你认认门,也让你...看看我从小长大的地方。"

    马雪艳闻言,脸上的笑容凝滞了一瞬,眼睛微微睁大,但并非惊慌,而是一种"终于来了"的恍然和迅速涌起的期待。她几乎没有太多犹豫,很干脆地应道:"回西里村?行啊!"那语气,带着姑娘家见长辈前特有的、想把事情做周到的心思。

    她随即就开始盘算起来:"那咱得准备一下。明天就去买东西!给你妈带点什么好呢?买条围巾吧,秋天了正好用得上。给你爸...买点茶叶怎么样?喝茶对身体好。"她思路清晰,挑选礼物的标准既实用又显得体面。

    吴普同看着她这副认真筹划的样子,心里那点残存的紧张也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欣慰。他点点头:"好,听你的。"

    第二天,两人就去了保定最大的百货市场。马雪艳精心挑选了一条柔软的羊毛围巾,又选了一盒包装精致的茶叶。她还特意去食品区,买了几样包装精美的点心和糖果。"给小梅带点零食吧,她应该会喜欢。"她细心地说。

    国庆节一大早,天刚蒙蒙亮,两人就提着礼物,坐上了开往县城的首班车。车子驶出市区,窗外的景色逐渐被开阔的田野取代。玉米秆子大部分已经枯黄,等待着最后的收割。马雪艳看着窗外,眼神里有一种对乡村景致的熟悉感,但已不像儿时那般司空见惯,反而带着些许久违的亲切。

    "你们这边的田地真平整。"马雪艳望着窗外说。

    "嗯,这一带都是平原,适合机械化耕作。"吴普同解释道,"现在很多人家都用上小型收割机了。"

    当班车在西里村村口停下时,映入马雪艳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瓦房,统一的样式,一般的高度,沿着干净的道路整齐排列。这是新农村统一规划的成果,早已不见传统农村那种杂乱无章的景象。

    吴普同家就在村口不远处。同样是红砖砌成的院墙,齐整而结实。推开刷着红漆的铁院门,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靠墙的地方种着几棵柿子树,橙红的果子挂满枝头。东侧是三间偏房,北边是五间正房,都是砖瓦结构。

    李秀云早已等在院子里,见到他们进来,立刻笑着迎上来:"可算到了!路上累了吧?"

    "阿姨好!"马雪艳连忙上前问好,递上礼物,"给您和叔叔带了点小礼物。"

    "哎呀,来就来,还带什么东西!"李秀云接过礼物,亲切地拉住马雪艳的手,"快进屋歇歇!"

    这时,一个穿着干净但略显宽大衣服的女孩从正房门口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马雪艳。她的眼神有些游离,脸色略显苍白,正是吴小梅。

    "小梅,来,这是你雪艳姐姐。"吴普同温和地招呼道。

    马雪艳立刻从包里拿出准备好的点心,微笑着递过去:"小梅,这是给你带的点心,尝尝看喜不喜欢。"

    吴小梅怯生生地接过点心,小声说了句"谢谢姐姐",然后就抱着点心盒躲到李秀云身后去了。

    傍晚时分,吴建军从铸造厂下班回来。他看到马雪艳,黝黑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点了点头:"来了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叔叔好。"马雪艳连忙起身问好。

    "坐,坐,别客气。"吴建军摆摆手,在门口的凳子上坐下,习惯性地掏出烟袋,但看了看马雪艳,又收了回去。

    晚饭时,李秀云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红烧肉、炒鸡蛋、凉拌黄瓜,还有一盆热气腾腾的鸡汤。马雪艳礼貌地帮着摆放碗筷,吃饭时也不挑拣。李秀云给她夹菜,她大方地接着,轻声说:"谢谢阿姨,您做的菜真香。"

    "喜欢就多吃点。"李秀云笑得合不拢嘴,"听说你家也是农村的?"

    "是的阿姨,我家在景县,也是农村的。不过好多年没怎么干农活了,都在外面上学。"

    "读书好,读书有出息。"李秀云连连点头,"普同这孩子就是太老实,以后你们在一起,你多担待点。"

    听到这话,马雪艳的脸微微泛红,偷偷瞄了吴普同一眼。吴普同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扒拉着碗里的饭。

    饭后,马雪艳主动帮忙收拾碗筷。当她要把剩菜端进厨房时,吴小梅突然走过来,小声说:"姐姐,给我一块肉好吗?"

    马雪艳愣了一下,随即温和地说:"好啊,来,姐姐给你夹。"她细心地把一块瘦肉夹到小梅碗里。

    "谢谢姐姐。"小梅端着碗,开心地跑到一边去了。

    李秀云看着这一幕,轻声对马雪艳说:"这孩子,自从生病后,就特别黏人。药一直没断,时好时坏的。"

    马雪艳体贴地说:"阿姨您辛苦了。小梅挺可爱的,就是需要人多关心。"

    第二天,吴普同带着马雪艳在村里转转。整齐的排子房,都是青砖房,红院墙。不少人家门口还停着摩托车或电动三轮车,偶尔还能看到小轿车。

    "你们这边村里真好。"马雪艳感慨道,"我们村里大部分还都是土坯房呢,也没个统一规划!"

    "是啊,我们这边政策好点,村里统一规划,大家都盖了新房子。"吴普同指着不远处的一栋新房,"那是我们家新盖的,等晾干了就能搬过去了。"

    他带着马雪艳走进新房参观。宽敞的房间里,水泥地面平整光滑,铝合金窗户透亮。马雪艳仔细看着房间布局,说:"这房子真不错,采光好,布局也合理。到时候这里可以做个书桌,那里放个书架..."

    吴普同听着她认真的规划,心里暖暖的。

    下午,吴普同又带马雪艳去村外的田地里散步。金黄的玉米地在秋风中沙沙作响,远处有收割机正在作业。

    "现在收割都机械化了啊。"马雪艳望着远处的收割机说。

    "嗯,比以前轻松多了。记得小时候,都是人工收割,一家人要忙活好几天。"吴普同回忆道。

    马雪艳试着掰下一个玉米棒,却显得有些笨拙。"我好像都忘了怎么干农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笑。

    "很正常,咱们都在外面上学这么多年了。"吴普同体贴地说。

    回家的路上,他们遇到几个村里的老人坐在路边的石凳上聊天。见到吴普同带着个陌生姑娘,老人们都好奇地打量。

    "普同,带对象回来啦?"一位大爷笑着问。

    "是啊,李大爷。"吴普同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姑娘真俊!"另一位大娘夸赞道。

    马雪艳红着脸,礼貌地向老人们问好。

    晚饭后,一家人坐在客厅看电视。吴小梅安静地坐在马雪艳旁边,时不时偷偷看她一眼。马雪艳察觉到了,从包里又拿出一块巧克力递给她。小梅接过巧克力,小声说:"姐姐,你真好。"

    "小梅也很乖啊。"马雪艳温柔地说。

    李秀云看着这一幕,对吴建军低声说:"艳子这闺女真不错,懂事,对小梅也好。"

    吴建军点点头,难得地多说了几句:"是个好孩子,实在。"

    假期转眼就要结束。临行前的早上,李秀云早早起来,煮了鸡蛋,蒸了包子,非要他们带上。

    "路上吃,别饿着。"李秀云把装得满满的布袋子塞给马雪艳,"有空常来啊,把这当自己家。"

    马雪艳感动地点点头:"谢谢阿姨,我会常来的。您和叔叔多保重身体。"

    吴小梅也站在门口,依依不舍地看着马雪艳:"姐姐,你还会来看我吗?"

    "当然会啊。"马雪艳摸摸她的头,"下次来,姐姐还给你带好吃的。"

    回程的班车上,马雪艳靠着吴普同的肩膀,轻声说:"你家人真好。阿姨那么热情,叔叔虽然话不多,但很慈祥。小梅...她一定会好起来的。"

    "嗯。"吴普同握紧她的手,"我爸妈都很喜欢你。"

    "我也喜欢他们。"马雪艳真诚地说。

    窗外,秋日的阳光洒在整齐的村庄和丰收的田野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这次西里村之行,不仅让马雪艳走进了吴普同的生活,更让两颗年轻的心因为这份被家人认可和祝福的感情而靠得更近。吴普同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有身边这个女孩的理解和支持,有家人温暖的守候,他更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所有挑战。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