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底的保定,寒意已经浸透了空气的每一个分子。厂区里的梧桐树早已落光了最后一片叶子,嶙峋的枝干在灰白色的天幕下伸展,像是用炭笔勾勒出的简笔画。北风掠过空旷的场地,卷起地上的尘土和零星垃圾,发出呜呜的声响,更添了几分萧索。
吴普同刚下白班,拖着略带疲惫的身子走出车间。冰冷的空气瞬间包裹了他,让他打了个激灵,赶紧把棉袄的领子竖了起来。他正准备回宿舍暖和一下,却听到旁边两个同样刚下班的工友在低声交谈。
“听说了吗?生管科那个张卫平,要走了。”
“张卫平?就是前阵子刚从生产一科调过去的那个大学生?干得好好的,咋突然要走?”
“谁知道呢,说是要回老家唐山。估计是觉得这儿没奔头吧,人家是大学生,心气高。”
工友的对话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吴普同的心湖,激起了一圈惊讶的涟漪。张卫平?离职?回唐山?这消息太突然了,让他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张卫平是他的大学同班同学,更是316宿舍的室友,虽然在校时关系不算最铁,但一起同窗四年,又前后脚进了同一家公司,这份情谊自然不同。而且,就在不久前,张卫平从生产一线调到相对轻松、也有点小权力的生管科(生产管理科),负责生产计划和物料跟踪,当时吴普同心里还暗暗羡慕过,觉得张卫平踏实肯干,算是他们几个同期里最先“冒尖”的了。这怎么才调过去没多久,就要走了?
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涌上心头,有惊讶,有不解,也有一丝隐隐的、连他自己都不愿深究的怅惘。他几乎没有犹豫,掏出那个阿尔卡特手机,找到张卫平的号码拨了过去。
电话响了好几声才被接起,背景音有些嘈杂。
“喂,普同?”张卫平的声音传来,带着他惯有的那种略显沉闷的音色。
“卫平,我下班了。听说……你要走了?”吴普同开门见山,语气里带着求证。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然后才传来声音:“嗯,手续办得差不多了,下周五就走。”
“怎么这么突然?出什么事了?”吴普同追问。
“没什么事,”张卫平的语气听起来很平静,甚至有些过于平静了,“就是……觉得这儿离家太远了,干着也不太舒心。想着还是回老家发展看看。”
“不太舒心?”吴普同捕捉到这个模糊的词,“生管科不是挺好的吗?比在车间强多了啊。”他想起自己在粉尘和噪音中穿梭的日常,实在无法理解调离了生产线的张卫平还有什么“不舒心”的。
张卫平在电话那头似乎轻轻叹了口气,但声音很快被嘈杂的背景音掩盖。“唉,一言难尽。普同,晚上有空吗?一起出去吃个饭吧,就当……给我送行。”
“行!地方你定,我请客!”吴普同立刻答应下来。他迫切地想当面问个清楚,也想在这个熟悉的城市里,为数不多的故交离开前,再聚一次。
傍晚,两人在离厂区不远的一家小饭馆见了面。饭馆门脸不大,里面摆着七八张木头桌子,油腻的地面,墙壁被烟火熏得有些发黄,但胜在价格实惠,口味也还算地道,是附近工友们偶尔改善伙食常来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着炒菜和廉价白酒混合的味道。
张卫平看起来比在学校时清瘦了一些,脸色有些疲惫,鼻梁上那副黑框眼镜后面,眼神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那种执拗,多了些复杂的、难以言说的东西。他穿着一件半旧的羽绒服,拉链拉到了顶。
两人找了个靠里的僻静位置坐下,点了一个酸菜粉条炖肉,一个家常豆腐,又要了两瓶本地产的啤酒。
“怎么说走就要走了?之前一点风声都没听你说起过。”吴普同给两人的杯子倒上啤酒,泡沫细腻地涌上来,又慢慢消融。
张卫平端起杯子,没有喝,只是用手指摩挲着冰凉的杯壁。“也是最近才下的决心。”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普同,说实话,调到生管科,一开始我也觉得是好事。不用倒班了,工作环境干净,听起来也体面点。”
吴普同点点头,这正是他之前的想法。
“但是,”张卫平话锋一转,嘴角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去了才知道,没那么简单。安排生产计划,不是光坐在办公室算算数就行的。你得协调各个车间,你得跟采购、跟仓库、跟销售扯皮。哪个环节慢了,哪个部门物料没到位,都来找你。老员工使唤不动,有关系户你管不了……上面压任务,下面不配合,夹在中间,难受。”
他喝了一大口啤酒,冰凉的液体似乎让他放松了一些。“有时候,你明明按最合理的计划排下去了,车间一句‘设备故障’或者‘人手不够’,就能给你撂挑子。你去沟通,人家跟你打哈哈,说你不懂实际生产,瞎指挥。感觉自己像个皮球,被踢来踢去。”
吴普同默默地听着,他能想象那种情景。张卫平性格偏内向,甚至有些固执,不善言辞,更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去协调、去扯皮,确实是为难他了。车间有车间的规矩和“土办法”,办公室有办公室的“潜规则”和人情世故,张卫平这种一板一眼的性格,在哪边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且,”张卫平放下杯子,声音低了些,“离家也确实远。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我爸妈年纪也大了,就我一个儿子,在唐山那边,好歹能照应着点。”他顿了顿,没有看吴普同,像是自言自语般补充了一句,“在这里,总觉得……像个无根的浮萍,飘着,落不了地。干着也没啥劲头,看不到啥希望。”
“看不到希望?”吴普同心里重复着这句话。张卫平调去了更好的岗位,却反而感觉更迷茫、更“不舒心”,甚至觉得“看不到希望”。那自己呢?还在生产线上当着三班倒的工艺员,每天与噪音粉尘为伍,重复着单调的劳动,偶尔还要面对像刘大勇那样的严厉批评和潜在的操作失误风险。自己的希望又在哪里?
他没有问出口那个“具体咋不舒心”的问题,因为他从张卫平欲言又止的神态和那些模糊的抱怨中,已经能拼凑出大概——不仅仅是人际关系的困扰,可能还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以及那种身处异乡、无所依凭的孤独感。这些情绪,他自己又何尝没有体会?只是,张卫平选择了离开,而他,还在坚持,或者说,还在迷茫地观望。
“回去……打算做什么?”吴普同换了个问题。
“还没完全定,有几个方向在考虑。可能找个类似的厂子,也可能看看别的机会。老家那边,总归熟人多一点,压力可能没这么大。”张卫平的语气依旧不太确定。
两人一时陷入了沉默,只有桌上的炖菜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小饭馆里人声嘈杂,划拳声、笑骂声、杯盘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更反衬出他们这一桌的安静。
吴普同举起酒杯:“不管怎么样,回去了就好。老家安稳,照顾好叔叔阿姨。来,卫平,祝你一路顺风,回去发展顺利!”
张卫平也举起杯,脸上挤出一丝笑容:“谢谢。普同,你也多保重。红星厂……你自己多留个心眼。”
两只玻璃杯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冰凉的啤酒滑入喉咙,带着一丝微苦。这顿饭,吃得有些沉闷,离别在即,前路未知,两人的心头都像是压着点什么。
送走张卫平后,吴普同一个人慢悠悠地往宿舍走。寒冷的夜风吹在脸上,让他清醒了不少。他看着路灯下自己拉得长长的、孤零零的影子,心中感慨万千。
张卫平的离开,像是一个清晰的坐标,标记出了人生路径的分岔。一年多前,他们还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在同一个宿舍里聊天,怀着对未来的模糊憧憬。毕业后,他们进入了同一家公司,起点相似。然而,短短几个月,张卫平选择了调岗,然后又果断地选择了离开,返回故乡。而自己,还留在这座陌生的城市,留在这个轰鸣的工厂里,继续着“牛马”般的摸索。
他不知道张卫平的选择是对是错,也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否有意义。他只是清晰地感觉到,曾经并肩同行的人,已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未来的他们,或许会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图景。这种分岔,带着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性,也带着一丝淡淡的伤感。
更让他心头有些发沉的是,紧邻年关,厂里又陆续传来了几个其他学校新来的大学生离职的消息。有的说是找到了更好的单位,有的说是回家考公务员,有的干脆就没说明原因,只是默默地办了手续。这些消息像冬天的寒风一样,一阵阵刮过,让留下的人心里也难免泛起凉意。红星厂,这个他们职业生涯的第一站,似乎并没有那么强的凝聚力,更像是一个临时的跳板或者过渡。
回到寂静的宿舍,同屋的工友还没回来。吴普同没有开灯,借着窗外路灯透进来的微光,坐在床沿。他拿出那个记录工作和学习心得的笔记本,却没有打开。只是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和远处厂区零星闪烁的灯光,久久地出神。
张卫平的背影,工友们的议论,那些离职的消息,还有刘大勇严厉的目光,车间轰鸣的机器,书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马雪艳电话里温柔的声音……所有这些画面和声音,在他脑海里交织、翻滚。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坚持,还是改变?留下,还是离开?哪里才是正确的方向?人生的岔路口,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面前,而他,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地图。
夜色渐深,寒气透过窗户缝隙渗入屋内。吴普同缓缓躺下,拉过冰冷的被子盖在身上。他知道,这个冬天,注定会有些难熬。而关于未来的答案,他还需要在迷茫中,继续寻找。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