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54章 军校筹建,将才萌芽
    李骁站在兵部大堂中央,手中握着一份刚拟好的文书。堂外传来脚步声,赵德快步走进来,衣角沾着晨露。

    “榜文已经誊抄完毕,只等盖印。”赵德说。

    李骁点头,将文书递过去。“招贤令必须今日发出。不能再等。”

    昨日朝会上,几位老臣当庭反对设军校。有人说祖制无此先例,有人言军旅粗鄙,不足为学。李骁没有争辩,只问了一句:“北境三战,谁挡蛮骑?”

    无人应答。

    他接着说:“打仗靠的不是蛮力,是调度、是地形、是器械配合。这些能学会吗?能。那为什么不教?”

    堂下一片沉默。

    散会后,他立刻召集兵部属官,连夜起草《军事学堂筹建章程》。今早第一件事,就是把榜文贴遍京畿。

    赵德看完文书内容,抬头道:“寒门子弟可免初选这一条,怕是要触动不少人。”

    “就是要触动。”李骁声音不高,“世家垄断仕途太久了。现在朝廷需要的是能带兵的人,不是只会背书的文吏。”

    两人走出大堂,阳光照在台阶上。几名兵部小吏迎面走来,手里抱着木板和笔墨,准备去城门口张贴榜文。

    “记住,”李骁叫住他们,“每张榜文旁边都要有人值守。有人问,就如实答。不准推诿。”

    小吏齐声应下,匆匆离去。

    当天午后,第一批回应来了。

    不足百人。

    其中多数是贫户人家的孩子,或是边地退伍老兵的后代。真正读书识字、有些底子的年轻人,一个都没有。

    傍晚时分,李骁坐在兵部值房翻看名册。赵德端着一碗热汤进来,放在桌上。

    “国子监那边我去过了。”他说,“几个学生想报名,被先生拦下。说从军是末业,辱没门风。”

    李骁放下笔,抬头看着他。“那你怎么说?”

    “我说,李将军当年也是少年从军,如今北境百姓称你一声‘铁帅’。他们不说话了。”

    李骁没笑。“光靠名声不行。得让他们明白,这不是当兵吃粮,是学本事。”

    第二天一早,他换了轻甲,亲自去了国子监外。

    那里已有不少学子聚集。听说太子要来讲阵法,都好奇来看。

    李骁站上高台,身后摆着一座沙盘。他用手一指:“这是雁门关外三十里。我军五千,敌骑八千,地形如此——你们说,怎么打?”

    台下有人低声议论。

    片刻后,一个年轻书生开口:“依山布阵,以弓弩压制。”

    李骁摇头。“山势缓,弓弩射程不够。而且敌骑机动快,等你列阵,人家已经绕后了。”

    他又点另一人。

    “挖壕沟?”

    “可以,但来不及。敌人不会等你挖完。”

    最后他自己动手,在沙盘上划出三条线。“我们分三队:前军诱敌深入,中军埋伏两侧高地,后军断其退路。骑兵不动,等敌军过半再出击。这叫‘三段击’。”

    他话音落下,台下安静了几息。

    随即有人追问:“这……真是打仗用的?”

    “去年北伐,就这么赢的。”李骁直视对方,“你想学吗?”

    那人嘴唇动了动,没说话。

    但当晚,就有五名国子监学生偷偷跑到兵部门口,打听军校报名的事。

    赵德连夜登记了名字。

    第三天,榜文已传至各州县。李骁下令开放禁军南营作为临时校址。工匠连夜搭建讲武堂,铺整场地。他又从家中调出一批训练器械——木枪、盾牌、负重绑腿,全都搬进了营地。

    校门前立起一块石碑。

    碑上刻着八个大字: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雨下了整整一天。

    傍晚时分,三十余人冒雨前来报到。

    有穿旧皮甲的老卒之子,有背着猎弓的边地青年,还有两名穿着粗布衣裳的书生,浑身湿透,却把报名文书护在怀里。

    李骁亲自在门口迎接。

    他看见其中一个年轻人脚上缠着布条,走路一瘸一拐。

    “伤过?”他问。

    “去年随父守关,被箭擦过。”青年答,“但我能跑,也能挥刀。”

    李骁点头,让人带他去换干衣服。

    最后一人登记完,天色已暗。

    李骁站在讲武堂前,看着这些人陆续进入营房。灯火一盏盏亮起,映在湿漉漉的地面上。

    赵德走过来,手里拿着名册。“总共三十七人。二十三个识字,八个懂些基础阵型,还有一个会画地图。”

    “够了。”李骁说。

    “明天就开始晨操?”

    “从后天起。第一天让他们休息,安顿下来。”

    他转身走向营区深处。路过一间空屋时,停下脚步。

    屋里堆着几副旧盔甲,墙上挂着一张手绘的北境地图。那是他早年作战时留下的。

    他伸手摸了摸墙上的图钉。

    “明天我来讲第一课。”他说,“讲怎么活下来。”

    赵德没问具体内容。

    他知道,李骁要说的从来不是胜利有多荣耀,而是每一次冲锋背后,有多少人没能回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夜里,风雨渐歇。

    一名新学员躺在床铺上,睁着眼睛。他叫陈远,父亲曾是边军火头兵。他摸出藏在贴身衣物里的纸笔,借着窗外微弱的光,在纸上写下两个字:**活着**。

    然后翻了个身,把纸压在枕头底下。

    第二天清晨,号角响起。

    所有人集合在校场。

    李骁站在前方,身穿便甲,手里拿着一根木棍。

    “今天不练刀,不练阵。”他说,“我先问你们一句话——为什么要来这儿?”

    没人回答。

    他也不急,慢慢走到队伍前。“有人说,当兵是为了吃饱饭。有人说,是为了报仇。还有人,只是家里逼的。”

    他停顿了一下。

    “我可以告诉你们,我为什么来。”

    全场静了下来。

    “我娘死的时候,我在战场上。等我赶回去,坟头草都长高了。我想,如果那时候我能快一点,再快一点,是不是就能见她最后一面?”

    他的声音很平,没有起伏。

    “后来我发现,光拼命冲没用。你得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你得学会带兵,而不是被人带着送死。”

    他举起木棍,指向远处的石碑。

    “这里不讲门第,不讲关系。你要走多远,看你能不能扛得住。”

    说完,他转身走向讲台。

    “第一个科目:负重行军。十里,限时两个时辰。现在出发。”

    队伍开始移动。

    有人脚步迟疑,有人咬牙坚持。太阳升起时,第一支行进小组踏上了通往城外的道路。

    李骁没有跟去。

    他留在校场,看着空荡的营地。风吹过旗杆,发出轻微的响动。

    一名工匠正在修理破损的木枪架。锯子来回拉动,木屑落在地上。

    李骁走过去,接过工具,自己动手修了起来。

    中午时分,第一批学员返回。

    七个人中途退出,剩下三十人完成考核。最晚的一个到校场时,双腿发抖,几乎站不住。

    李骁递给他一碗水。

    “还能站起来吗?”他问。

    那人喝完水,点点头。

    “明天还来?”

    “来。”

    李骁拍了下他的肩,转身记录成绩。

    名单上,一个个名字被打上标记。有的画圈,有的划线。

    他在陈远的名字旁写了个“甲”字。

    傍晚,赵德送来各地回函。又有四十多人表示有意报名,正在路上。

    “照这个速度,一个月内能凑够一百人。”他说。

    李骁站在门口,望着逐渐热闹起来的营地。

    “不够。”他说,“我们要的不是人数。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当兵也能出头。”

    他走进讲武堂,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今天的课程主题:**战场生存法则**。

    门外,一名新来的少年正笨拙地绑着护腿。他试了几次都没系紧,索性蹲在地上重新开始。

    他的手指粗糙,动作生疏,但没有停下。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