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64章 典礼风云初显现,冷静应对稳局面
    宫门开启的刹那,晨风卷起红毯一角。李震踏步向前,靴底落在青石阶上,声音沉稳。百官分列两侧,礼乐声自高台后缓缓升起,钟鼓齐鸣,宣告吉时将至。

    丹陛之上,礼官宣读祭天文告,字句铿锵。天空晴朗无云,阳光洒在广场中央的香炉上,铜鼎升腾起一缕笔直的烟。就在文告念至“承天景命”之时,观礼人群突然一阵骚动。

    三名男子从百姓队列中冲出,衣衫粗布,脚步却异常整齐。他们直奔丹陛下方,为首者猛地撕开胸前衣襟,露出用朱砂写就的“还政于雍”四字。他双目赤红,仰头嘶喊:“李震篡位!大雍正统未绝!天下岂容逆贼称帝!”

    现场顿时一片哗然。几名老臣脸色发白,下意识后退半步。禁军将士握紧兵器,却因三人混在观礼民众之中,一时不敢贸然上前。鼓乐戛然而止,司礼官停在原地,不知是否继续。

    李震站在高台中央,目光扫过三人。他们的动作虽激烈,但步伐僵硬,眼神飘忽,不似真正激愤之徒。他昨夜已听李毅回报,士族余党可能借民乱之名制造事端。此刻情形,与预判完全吻合。

    他没有动怒,反而向前迈了一步,声音清晰传遍全场:“尔等所言,可有凭证?”

    那领头之人一愣,显然未料到皇帝竟会亲自应答。他张了张嘴,只说出一句:“圣旨尚存民间——”

    “若有先帝遗诏,为何不交由礼部查验?”李震打断他,“若真为忠义之士,何不依律上书陈情?今日当众咆哮,扰乱大典,是为民请命,还是被人驱使?”

    此人语塞,脸上闪过一丝慌乱。

    李震不再多看,转头对禁军统领道:“押下查证。若涉及伪造文书、勾结外敌、冒充官员,按《大晟律》谋逆条处置。”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禁军得令,迅速上前控制三人。百姓见状,议论纷纷。有人开始怀疑这并非真正的义民请愿,而是别有用心者的闹剧。

    可气氛仍未完全平复。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中立士族低头私语,眼中仍有犹疑。若不能当场澄清,新政合法性恐遭动摇。

    李震抬手示意百官安静。他立于高台,背对太极殿,面向万民:“今日乃大晟立国之始,朕在此重申——吾起于微末,本无意争权。然目睹苛税压民、饥荒遍野、边患肆虐,不得已举义旗以救苍生。”

    他顿了顿,声音更沉:“废除徭役,推行均田,开设科举,整肃吏治,兴修水利,通商西域。这一桩桩事,不是为了夺权,是为了让耕者有其田,学者有出路,边民能安寝。”

    场中渐渐安静下来。

    “若有异议,尽可依律上奏。”李震环视四周,“朝廷设御史台,开言路,容得下不同声音。但绝不容许有人借‘忠义’之名,行搅乱天下之实!”

    话音刚落,李瑶快步从侧廊走来。她手中捧着一份黄绢账册,递与礼官。礼官展开宣读:“洛阳东郊农户王五,半月前收银二十两,承诺于大典日‘呼冤请命’;另二人亦各有受金记录,见证人为村正刘氏……”

    百姓闻言哗然。有人怒骂:“原来是拿钱办事的骗子!”更多人则松了一口气。原本紧张的情绪开始转向对闹事者的鄙夷。

    几位支持新政的大臣齐声高呼:“陛下仁德,明辨是非!”其余官员见势,也陆续附和。朝堂之声渐成统一。

    礼乐仍停歇着。司仪望着李震,等待指示。

    李震没有回头,只抬起右手,向天一举。他手中握着玉圭,姿态庄重,做出祭拜之势。百官立刻反应过来,纷纷归位,俯首领礼。钟鼓再次响起,乐声恢弘接续,仿佛刚才的中断从未发生。

    香炉中的烟柱依旧笔直上升,在空中划出一道清晰的线。

    李瑶退回侧廊,打开乾坤万象匣,取出一封密报。她快速浏览一遍,眉头微皱。随即从匣中抽出一张图纸,是机关图谱里的“城防联动哨塔”设计。她将图纸折好,塞进袖中,转身走向值房方向。

    李震仍立于高台,面向苍穹。他的朝服在风中微微摆动,肩绣日月纹在阳光下泛着暗金光泽。远处宫墙边,几名禁军正押着那三人穿过偏门。其中一人回头望了一眼,嘴唇微动,似乎想说什么,却被身旁士兵用力推了一把,踉跄前行。

    李瑶在值房门口停下,从怀中取出一枚铜牌,交给等候已久的信使。信使点头,疾步离去。

    高台上,礼官重新开始诵读祭文。李震双手持圭,缓缓跪地叩首。百官随之而拜,山呼之声响彻宫城。

    就在第三拜将起之际,一名内侍匆匆从殿后跑出,手中捧着一只紫檀木盒。他脚步急促,穿过乐师队列,直奔李震而来。

    李震起身,接过木盒。盒子未封,揭开一看,里面是一块残破的布片,边缘焦黑,似经火焚。布面上隐约可见半枚印痕,形状奇特。

    他盯着那印痕看了片刻,眼神微凝。

    盒底还有一张小纸条,写着几个字:南巷三井,昨夜有人挖出此物。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