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58章 兵谏—来自中央军团的“请愿”
    那封仅有八个字的加密电报,如同八枚烧红的烙铁,深深地印在了南京最高国务委员会每一位成员的心上。

    “君反,速归,国将二分!”

    电波跨越万里重洋,奔赴那艘名为“镇海”的钢铁巨舰,奔赴那个唯一能够定鼎乾坤的男人。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从南洋到南京,即便是最快的蒸汽轮船,也需要近半个月的航程。而崇祯皇帝的“巡边”车驾,却已经浩浩荡荡地离开了京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他预谋中的权力策源地——宣府,疾驰而去。

    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可能让那个可怕的预言,向着现实,再迈近一步。

    在那个风雨欲来的深夜,最高国务委员会的每一位成员都清晰地意识到,他们正行走在万丈深渊的边缘,任何一丝犹豫,都可能导致整个新兴的帝国秩序,连同他们自己,一同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们,在等待。

    等待那个男人的决断。

    三天后,一封同样以最高密级加密的回电,终于抵达了南京。电报的内容,同样简短得令人窒息。

    没有长篇大论的指示,没有具体的战术安排,只有四个字:

    “便宜行事。”

    这四个字,既是信任,也是授权,更是一副无比沉重的担子。它意味着,顾昭将处理这起惊天事变的全部权力,都交给了留守南京的他们。成,则国家免于分裂,新政得以延续;败,则他们将成为谋逆的千古罪人,万死莫赎。

    会议室里的气氛,比辽东的冰雪还要凝固。

    “‘便宜行事’……”新首辅陆臻反复咀嚼着这四个字,他的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顾公的意思是,让我们放手去做,不必再等他回来了。”

    “可我们,能做什么?”一位年轻的委员,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陛下如今在宣府,以‘巡边’为名,正在召集旧部。我们若是派兵,就是公然谋反!这个罪名,我们担不起!天下士人,会群起而攻之!”

    “所以,就眼睁睁地看着他,在宣府竖起讨逆的大旗,将我们所有人打成‘国贼’吗?”孙元化冷冷地反问,他手中的烟斗,几乎要被他生生捏碎,“等到他的檄文传遍天下,等到那些心怀不满的旧势力全都汇集到他的麾下,到那时,辽东的豪格未除,我们自己,就要先打一场南北战争!这个国家,再也经不起一次内耗了!”

    就在这争执不下的死寂之中,一个洪亮而坚定的声音,如同惊雷般响起。

    说话的,是中央机动军团总指挥,顾昭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悍将,袁宗武。他一直沉默地坐在一旁,此刻,他猛地站起身,手按在了腰间的指挥刀上,发出“呛啷”一声脆响。

    “不能再等了!”他的目光,如同鹰隼般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诸位大人,兵凶战危,机不可失!等陛下在宣府站稳了脚跟,等他那份所谓的讨逆檄文发出来,天下人心浮动,就真的要大乱了!我们不能做顾公的罪人,更不能做这个好不容易才有了点起色的帝国的罪人!”

    他向前一步,声音铿锵如铁:

    “我提议,以中央机动军团的名义,集合主力,立刻开赴宣府,向陛下……请安!”

    “请安”二字,他说得极重,在场的所有人,都瞬间明白了这两个字背后那血淋淋的含义。

    这是兵谏!是自唐宋以来,武将干政的最大忌讳!

    然而,在国家即将分裂的巨大危机面前,所有的顾虑,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孙元化缓缓站起,他看着袁宗武那张写满了决绝的脸,又看了看窗外那象征着新秩序的、冒着黑烟的工厂烟囱,终于,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就依袁将军所言!此举,非为谋逆,乃为‘清君侧’!所有罪责,由我等委员会全体成员,一力承担!”

    决断已下,帝国这部由钢铁、煤炭和电报网络构成的战争机器,瞬间以一种超乎想象的、令人恐惧的效率,高速运转起来!

    就在同一时刻,宣府行宫。

    崇祯皇帝朱由检,正迎来了他人生中,或许是近十年来,最高光、最志得意满的一天。

    他身穿金甲,站在高高的阅兵台上,检阅着下方那支由他拼凑起来的、号称“勤王”的大军。那是一支成分复杂的部队,有丰城侯李国栋带来的家丁,有前大同总兵的旧部,还有一些被新军淘汰下来的、心怀怨恨的边军。

    他们装备杂乱,队列不整,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打着“忠于大明皇帝”的旗号,他们的眼神,都狂热地望着阅兵台上的崇祯。

    在他们眼中,这位皇帝,不再是那个被权臣架空的傀儡,而是即将带领他们推翻新政、恢复旧日荣光的天命之主。

    山呼万岁的声音,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崇祯皇帝陶醉地闭上了眼睛,他感觉,自己失去已久的、那种掌控乾坤的帝王感觉,又回来了。他的“金蝉脱壳”计划,进行得无比顺利。再过两天,等最后一批人马到齐,他就会向天下,发出那份他早已拟好的、讨伐顾昭及其党羽的檄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到那时,天下响应,南北对峙,他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

    然而,就在他志得意满,准备发表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时,异变,陡生!

    “呜——呜——呜————”

    一阵悠长而又无比刺耳的、从未在这片土地上响起过的巨大汽笛声,从东方的地平线上传来。那声音,充满了工业时代特有的、冰冷的穿透力,瞬间就压倒了现场所有的欢呼与喧嚣。

    紧接着,大地,开始微微震动。

    所有人都惊愕地望向东方。只见地平线上,数道黑色的浓烟,正笔直地升上天空。随即,一列由钢铁构成的“长龙”,喷吐着白色的蒸汽,以雷霆万钧之势,出现在了所有人的视野之中!

    是火车!是只在京津地区才有的、代表着顾昭新政的怪物!

    还不等众人从震惊中反应过来,西边和南边的水泥官道上,同样传来了震耳欲聋的马达轰鸣声。一辆又一辆涂着黑色油漆、车厢上覆盖着帆布的蒸汽卡车,如同无穷无尽的钢铁甲虫,排着整齐的队列,滚滚而来!

    当火车在临时铺设的铁轨尽头停稳,当一辆辆卡车在行宫外围戛然而止,车厢的帆布被猛地掀开,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一队队身穿黑色军装、头戴钢盔、手持最新式连发步枪的士兵,如同从模子里刻出来一般,以一种机械般精准的动作,跳下车厢,迅速地在行宫外,集结成一个个巨大而又沉默的方阵。

    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悄无声息,充满了令人窒??的压迫感。

    黑洞洞的炮口,从列车平台和卡车上被推了出来,冰冷地指向了崇祯的“勤王”大军。天空之上,数只巨大的、涂着黑色猛虎旗标志的侦察热气球,也缓缓升空,如同上帝的眼睛,冷漠地俯瞰着下方的一切。

    中央机动军团第一师、第二师,共计三万精锐,到了!

    崇祯皇帝那万余拼凑起来的旧式军队,在看到这如同天兵天将一般的场景时,彻底崩溃了。他们甚至连抵抗的念头都没有升起。那如同钢铁城墙般的方阵,那黑洞洞的炮口,那来自现代工业文明的、纯粹的力量碾压,瞬间就击垮了他们最后一丝精神防线。

    “铛啷……铛啷……”

    不知是谁第一个扔掉了手中的兵器,紧接着,便是成片的、兵器掉落在地的声音。那些所谓的“勤王”大军,在片刻之间,就土崩瓦解,抱头鼠窜,跪地投降。

    阅兵台上的崇祯,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踉跄着后退了几步,扶住了身后的栏杆,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行宫的大门,被缓缓推开。

    新任首辅陆臻,与中央军团总指挥袁宗武,并肩走了进来。

    他们没有携带任何武器,甚至连护卫都没有带。他们只是如同往常上朝一般,缓步走到了崇祯的面前,躬身行礼。

    “臣,陆臻(袁宗武),叩见陛下。”

    崇祯皇帝看着他们,眼神中充满了怨毒、恐惧和一丝不解。他嘶哑着声音问道:“你们……你们想干什么?弑君吗?!”

    陆臻没有回答,只是从袖中,取出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奏章,双手呈上。

    “臣等不敢。臣等此来,是为陛下,呈上一份由内阁全体大臣、中央军团及北方边防军团全体将士,联合签署的‘请愿书’。”

    崇祯颤抖着手,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文书。

    他打开一看,只见上面用工整的楷书,写着一篇文采斐然、措辞恳切的“忠义之言”。

    “伏惟我皇陛下,天纵神武。然,京中有奸佞宵小(特指东厂提督王体乾等人),蒙蔽圣听,窃弄权柄,挑唆君臣之谊,妄图分裂国家,陷陛下于不义之境地。我等,身为陛下之兵,陛下之臣,闻此忧心如焚,夜不能寐。为保我大明江山永固,为护陛下圣体安康,我等万不得已,特此前来,行‘清君侧’之义举,以保圣安!”

    “恳请陛下,明辨是非,立刻下旨,将东厂提督王体乾等一干逆贼,罢黜锁拿,交由帝国最高法院公开审判!另,北疆战事紧张,国不可一日无君,恳请陛下,即刻备驾,返回南京,以坐镇中枢,主持大局!”

    这哪里是“请愿书”!这分明就是一封最后通牒!

    将“逼宫”,包装成了“清君侧”的忠义之举;将军事政变,粉饰成了保护皇帝的无奈之举。它在程序上,完美无瑕,无可指摘,甚至还为他保留了最后一点“皇帝”的体面。

    崇祯皇帝惨然一笑。他抬起头,越过陆臻和袁宗武的肩膀,看到了窗外那密不透风、如同钢铁丛林般的军阵。他知道,自己最后的一点权力,最后的一点希望,也随着这份“请愿书”的到来,被彻底剥夺了。

    他缓缓地走回御案前,拿起了那支他曾经以为可以号令天下的朱笔。他看着这支笔,这支象征着至高无上皇权的朱笔,在这一刻,却显得如此的无力,如此的讽刺。

    他将朱笔,轻轻地,放回了笔架上。

    这个动作,仿佛抽干了他全身所有的力气。

    他颓然地坐在了龙椅上,声音疲惫而空洞,如同一个被抽走了灵魂的木偶。

    “罢了……罢了……”

    他喃喃自语,仿佛是对自己,也仿佛是对那看不见的命运。

    “都……依你们。”

    “备驾吧,朕……回南京。”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