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9章 舆论的逆转
    车轮压在路肩上发出一声闷响,顾轩把车停在了巷口第三根电线杆下。引擎熄了,他没动,右手还搭在方向盘上,左手拇指缓缓推着檀木珠——一圈,两圈,没停。

    高速口封了,是冲他来的。

    他知道。

    刚才那通电话断得蹊跷,周临川那边像是被人捂住了嘴。陈岚说市局应急办下的令,签名是他顶头上司。可那笔迹,不是王金强亲自签的,就是他盖了章让人代录的系统留痕。

    这不光是拦人,是示威。

    告诉所有人:顾轩出不去,也别想救谁。

    他盯着手机屏幕,信号格空了两格,wi-Fi图标闪了闪,连上了附近一个没设密码的公共网络。他没用主号,从内袋掏出另一部旧手机,插上SIm卡,打开加密邮箱,输入一串字符。

    “风起南江。”

    发送。

    这是他和林若晴半年前定的暗号。那时候他刚查到一笔异常拨款,还没实锤,只敢试探性放风。她当时写了篇《谁在替灾民说话》,第二天就被叫去谈话。从那以后,他们再没直接联系过,但这条线一直留着。

    只要风吹起来,她就得点火。

    手机关机,他把SIm卡抠出来,咬在嘴里,等确认周围没人,才吐进下水道缝隙里。

    然后他步行往老城区深处走。天快亮了,早点摊开始支锅,油条在锅里翻滚,香味混着煤烟味飘出来。他路过一家网吧,玻璃门上贴着“通宵十元”,推门进去。

    “一小时。”他说,递了二十块现金过去。

    网管头也不抬,登记本上写了个名字,递过一张纸条。

    他坐到最里面那台机子,插上网卡,登录匿名账号,翻进本地论坛。

    首页头条还是“应急办干部顾某涉嫌违规操作项目资金”,配图是他开会时的侧脸,标题加粗加红,底下评论清一色刷着“这种人也配当公务员?”“救灾是幌子,捞钱才是真”。

    他往下拉。

    第三条热帖突然变了味。

    标题:《那个穿灰西装的人,背过我奶奶》。

    发帖人Id叫“城北老李”,头像是张泛黄的全家福。内容没提腐败,没提斗争,就说那天台风最大,楼要塌了,一群人挤在楼道哭,突然有个穿西装的男人冲进来,背上他八十岁的奶奶就往安置点跑。路上摔了一跤,膝盖磕出血,愣是没松手。

    “他说他是应急办的,叫顾轩。我没记住名字,是后来听邻居说的。”

    帖子里还附了张模糊照片:雨夜里,一个男人背着老人穿过积水,背影笔直。

    下面跟帖炸了。

    “我女儿发烧,是他协调医院送的救护车!”

    “我住的棚户区拆迁,他帮我找了临时安置房,还垫了押金。”

    “我拍到了!那天凌晨两点,他还在工地巡检,浑身湿透。”

    有人把这几条合成了个合集,转到微博,话题一挂就是#你见过的微光#。

    顾轩点开微博,热搜第二。

    第一条视频是个老太太,坐在轮椅上,声音发抖:“那天晚上,墙裂了,我儿子腿断了,没人来。是他,带着人抬担架来的。我问他叫啥,他说‘别急,该来就来’。”

    第二条是个年轻妈妈,抱着孩子:“这是我儿子画的‘救我们的人’。”画纸上是个穿西装的男人,手里拿着手电筒,脸上画了个大大的笑脸。

    没有配乐,没有剪辑,只有风声、雨声,还有人说话时的哽咽。

    他手指停在屏幕上,没动。

    评论区早就翻了天。

    “现在说人家贪污?你让这种人贪,我第一个报名当贪官家属!”

    “打压他的人是不是心虚了?越抹黑越说明他动了谁的蛋糕。”

    “查他?先问问我们答不答应。”

    有人扒出了王金强名下几个旧改项目的合同,发现“南江咨询”连续中标三年,金额逐年涨,服务内容却写着“资料整理”。更离谱的是,这家公司注册地在郊区一栋烂尾楼,法人电话打过去是空号。

    “这钱到底去哪儿了?”

    “应急资金变提款机?”

    “英雄救人,坏人升官,这世道还能不能好了?”

    顾轩一条条往下看,嘴角动了动。

    他知道,火点着了。

    不是他想的那样——靠证据、靠程序、靠层层上报。而是老百姓自己把真相拼出来了。

    他们不傻。谁真干事,谁在演戏,看得清清楚楚。

    他退出账号,撕掉登记纸,把纸条塞进嘴里嚼碎,吐进垃圾桶。

    然后在便签纸上写了几行字:

    “李某录音已同步,U盘在手。

    王金强走应急通道洗钱,假章p图,证据链闭环。

    现在,他们怕的不是我查到了什么,而是你们知道了什么。”

    写完,他拍了张照,上传到一个加密群组,收信人只有一个Id:南江鹤。

    他知道林若晴会看到。

    她一定在等这个信号。

    ——

    林若晴坐在宣传部办公室,手机调成飞行模式,腕表摄像头一直开着。

    她刚撕了领导递来的“禁稿令”,纸片扔进碎纸机,转了三圈才停下。

    她没写长文,也没提“贪腐”“围剿”这些字眼。她知道现在不能硬刚,得让情绪自己长出来。

    她打开微博,以个人账号发了条短文:

    “昨天有人问我,为什么总盯着顾轩?

    我不认识他,只查过他的履历:七年基层,零投诉,三次记功。

    台风当晚,他带队进危楼疏散群众,自己差点被埋。

    现在有人说他有问题,可我看到的,是一个人背着老人走出暴雨的背影。

    我们是不是太容易忘记,谁真正站在风雨里?”

    配图是那张模糊的背影照。

    发完,她切回工作电脑,假装在写周报。

    十分钟不到,评论破五千。

    有人问:“他是你亲戚?怎么帮他?”

    她回:“我不是帮他,是在问你们——如果那天是你妈在危楼里,你希望来的人是什么样?”

    这句话被顶上了热评第一。

    她趁势放出三条短视频,都是她私下采访的居民:老人、母亲、受伤工人。每人一句话,不哭不闹,就说那天顾轩做了什么。

    视频没剪,没滤镜,甚至能听见背景里的风声。

    她没提一个“冤”字,可所有人都觉得他冤。

    到了下午,#你见过的微光#冲上热搜第一。

    官方账号开始转载,连省电视台的民生栏目都做了专题剪辑:“那些沉默的守护者”。

    有人开始自发扒王金强的项目,一条条列出来:

    “城北旧改,预算800万,实际支出280万,差额去哪了?”

    “南江咨询三年收了970万,干了啥活?”

    “应急办调令突然下发,是不是怕他查下去?”

    舆论彻底翻盘。

    从“顾轩有问题”变成“谁在打压顾轩”。

    她坐在工位上,手心全是汗,但眼神亮得吓人。

    她知道,这一把,赌对了。

    ——

    顾轩站在公交站台,手里捏着半张被雨水泡皱的报纸。

    头版是王金强视察新项目的照片,标题写着“城市更新稳步推进”。

    可底下的小字新闻变了味。

    “网民热议应急办干部调动事件”

    “多名市民联名请愿:请让顾轩留下”

    他抬头看了眼路过的公交车,车窗上贴着广告,是某慈善基金会的宣传照。照片里秦霜穿旗袍,笑得体面。

    他盯着她别在盘扣上的翡翠蝴蝶,忽然想起什么。

    那东西,从来不只是装饰。

    他攥紧报纸,转身走进一家打印店。

    “打印三份,A4,双面。”他说,递过U包。

    老板插进去看了一眼:“这文件加密了,打不了。”

    “我知道。”他掏出手机,输入密码,解锁。

    文件夹名叫“南江-验证版”,里面是合同扫描件、资金流向图、还有李某录音的文字摘要。

    “现在可以了。”他说。

    老板点点头,开始打印。

    顾轩站在门口,看着打印机一页页吐出纸张,发出轻微的嗡鸣。

    他知道,这还只是开始。

    但至少,现在不是他一个人在走夜路了。

    最后一张纸出来时,他伸手去接。

    纸角划过指尖,留下一道细小的口子。

    血珠冒出来,滴在“审批人:王金强”那行字上,慢慢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