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3章 暗中的最后较量
    手机屏幕熄灭的第三秒,顾轩的手已经插进公文包底层,摸到了那台改装过的信号转换器。他没再看窗外,也没碰那杯泡着SIm卡的水。周临川走进雨里的那一刻,他就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得靠自己走完。

    他把警用手电拧开,取出电池仓里的金属片,贴在转换器接口上。嗡的一声,绿灯闪了两下——频段接通了。这是周临川临走前留下的暗码,一组只有他们俩知道的低频通讯频率,绕市政主网,走老式公安内线残余波段,信号弱,但没人监控。

    电脑屏幕刚亮,弹窗就跳了出来:【账户权限已被注销】。

    顾轩冷笑一声,直接拔掉网线。王金强动手了,比他预想的还快。市政系统后台清了他的身份认证,手机基站也把他拉进了屏蔽池,连家里的宽带都被打了“线路检修”标签。这是要让他彻底失联。

    可他们忘了,林若晴早就在宣传口埋了后门。

    三天前,她以“防灾宣传稿自动推送测试”为由,在三家主流媒体的后台挂了个常驻接口。权限绑定他的指纹和心跳识别——活体验证,死人用不了,机器也破解不了。

    顾轩把《复盘报告》翻开,从夹层抽出那张指甲盖大小的存储卡,插进打印机侧边的隐藏卡槽。这台打印机是特制的,能读加密卡,还能把数据拆包成标准新闻格式。他敲下回车,程序自动启动。

    第一段是刘建华账本的扫描件,转成了“某企业灾后重建资金流向分析(草稿)”;第二段是血书内容,伪装成“民间捐赠物资清单”;第三段是陈岚调出的卫星定位记录,打包成“台风期间车辆调度异常数据汇总”。

    一条条,全混进了媒体平台的待审稿件池。

    只要审核员点开,系统就会自动记录Ip访问痕迹。哪怕他们删稿,后台日志也留着访问记录。证据不会消失,只会扩散。

    他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凌晨四点十七分。

    还有六小时四十三分钟。

    他拿起耳机,接上警用频段接收器。周临川走的时候,把警用手电的频段设成了持续广播模式,只要他没断电,信号就会一直往外发。

    耳机里只有沙沙的杂音。

    顾轩调高增益,手指在旋钮上慢慢拧。突然,一段三秒的断续音频跳了出来:

    “……七点前……别……”

    后面是金属碰撞声,像是手铐扣在铁栏上,紧接着信号中断。

    顾轩眼神一沉。

    他立刻打开省厅值班系统,输入周临川的警员编号。系统显示:【正在执行山区道路巡查任务,定位信号正常】。

    放屁。

    正常个鬼。巡查车不可能在终南山道口停六小时不动。

    他反向调取那片区域的民用监控,发现昨晚十一点后,所有路口摄像头都进了“维护状态”。市政工程车停在信号塔下,挂着“线路抢修”牌子——可台风早就过了,抢什么修?

    顾轩咬牙,迅速在加密频道敲出一条信息:

    “证据已转交家属,明日公开。”

    发完,他立刻关机,拔掉所有设备电源。

    这是饵。

    如果王金强的人信了,第一反应就是搜他的家。可要是周临川扛不住,找了藏证据的地方,他们就不会来搜屋,而是直奔接头人。

    他要等这个反应。

    五点零三分,他听见楼道里有动静。

    不是脚步声,是电子扫描仪的蜂鸣——那种能穿透墙体检测电子设备的军用级扫描器。频率在2.4Ghz左右,每扫一次,屋里的灯就闪一下。

    他们来了。

    顾轩没开灯,摸黑把主存储卡塞进檀木珠串的空心珠子里。这串珠子是他妻子留下的,其中一颗是空心的,直径刚好能塞进微型卡。他轻轻一推,卡滑到底,再用蜡封住孔口。没人看得出来。

    然后他把备用硬盘塞进打印机,启动自毁程序。

    五点十五分,门外的蜂鸣停了。

    顾轩迅速打开房间灯,故意让窗帘缝隙透出光亮。他坐到书桌前,把公文包摊开,摆出正在翻找文件的姿势。接着,他爬进卫生间,掀开通风口盖板,钻了进去。

    管道狭窄,他蜷着身子往前挪了两米,耳朵贴在金属壁上。

    手机还连着电脑,远程播放着一段录音——是他之前录好的键盘敲击声,噼里啪啦,像是在疯狂删文件。

    外面安静了几分钟。

    突然,门锁咔哒响了一下。

    不是撬锁,是电子解码器在读取门禁芯片。王金强的人有市政权限,能远程解锁。

    门开了。

    两个人进来,穿着稽查队制服,但没挂牌。一个拿着扫描仪,另一个直接冲向电脑。扫描仪滴滴响,显示“无强信号源”,那人皱眉,又去翻公文包。

    “硬盘在。”另一个指着打印机,“自毁程序刚跑完,数据清了。”

    “顾轩人呢?”

    “跑了?还是藏了?”

    “窗户锁着,楼道没监控拍到他出去。”

    “那就搜。”

    两人开始翻柜子、掀床垫。有人踹了一脚卫生间门:“这儿呢!”

    顾轩屏住呼吸,手指紧紧攥着檀木珠。

    脚步声靠近,水龙头被拧开,马桶盖掀起来检查。搜完,那人转身出去,顺手关了灯。

    客厅里,稽查员盯着刚从打印机里取出的硬盘残片,皱眉:“全烧了,啥都没了。”

    “上级说他手里有东西,能要人命。”

    “现在呢?”

    “现在?证据烧了,人跑了,事儿就算了。”

    “可刚才那条消息……”

    “消息是假的。他老婆早死了,哪来的家属?”

    “那他发这消息干啥?”

    “要么是吓唬我们,要么……”

    那人顿了顿,突然抬头看向窗外,“他在拖时间。”

    另一个冷笑:“拖也没用。省厅那边已经压住风声,明天开会,王局要亲自定调,台风这事,翻篇了。”

    两人收起工具,准备离开。

    顾轩在通风管里,缓缓吐出一口气。

    他们没动打印机里的主卡槽。

    他们以为烧了硬盘就完了。

    但他们不知道,真正的证据,早就随着几十条“新闻草稿”,飘进了公共网络的洪流里。

    他轻轻动了动手指,袖口那颗空心檀木珠硌着掌心,像一颗没爆的雷。

    外面,天还是黑的。

    雨没停,但小了。

    顾轩贴着管道壁,一动不动。

    他知道,再过两个钟头,第一批媒体编辑就要上班了。

    那些“草稿”会被人点开,会有人觉得奇怪,会有人截图转发。

    火种已经撒出去了,只等风来。

    他摸出手机,重新开机,信号条一闪,立刻断开。

    他不联网,只打开录音功能,贴在通风口边缘。

    屋外走廊传来脚步声,渐行渐远。

    他没动。

    直到听见楼下大门关闭的闷响,才缓缓松开一直绷着的肩膀。

    手机屏幕亮着,待机界面停在一条未发送的草稿上,只有两个字:

    “活着”。

    他拇指滑过屏幕,删掉,重新输入:

    “等风”。

    发送对象是空的。

    没有地址,没有号码。

    但这条信息,会一直存在草稿箱里,像一道暗号,等着被看见。

    他把手机塞回口袋,继续趴着。

    身体已经发麻,但他不敢动。

    刚才那两人走了,可保不准还有人在楼下蹲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五点五十六分,他忽然听见打印机发出一声轻响。

    不是自毁程序,是接收反馈。

    他冒险爬回卫生间,从通风口探头看去。

    电脑屏幕亮了。

    右下角跳出一条系统提示:

    【第17段草稿已成功推送至《都市晨报》编辑后台,状态:待审】。

    顾轩闭了闭眼。

    成了。

    第一块石头,已经扔进水里。

    他重新缩回管道,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那颗檀木珠。

    珠子内腔,静静躺着整场风暴的火种。

    外面天色微亮,城市还在沉睡。

    而他,已经走到了风暴眼的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