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9章 远客献
    海船在渤海湾的风浪中颠簸了数日,终于望见了青州以北荒凉的海岸线。

    吴应箕立在船头,青衫被咸涩的海风打得透湿,脸色苍白,却掩不住眼中的灼热与决绝。

    他怀中紧紧抱着一个用油布重重包裹的长筒,里面是他耗费数年心血绘就的《红衣大将军炮改良图说》,更是他投向沧州、抗衡清虏的投名状。

    南京城内的腐朽气息、朋党间的倾轧空谈,已让他窒息。

    刘体纯沧州血战的事迹传来,尤其是那开新科、取实务之士的举措,如同暗夜中的一道惊雷,劈亮了他心中的迷惘。

    他毅然辞别了复社友人,变卖家产,通过隐秘渠道联系上北上的海船,踏上了这条吉凶未卜的航路。

    踏上沧州的土地,虽满目战争疮痍,却有一股蓬勃的生气在焦土下涌动。

    更令他惊喜的是,正赶上青州秋闱!那张贴的告示,那“格物”、“算学”等新科之名,让他热血沸腾。这,正是他理想中的取士之道!

    他没有立刻去求见刘体纯。才名也罢,旧谊也好,在此时此地都显得虚浮。他要以最直接的方式,证明自己的价值。

    格物科考棚内,气氛不同于经义科的沉闷。

    空气中弥漫着矿石、木材、金属的气息。考题颇杂:辨识矿物特性、设计省力器械、解说力学原理…甚至有题要求优化一款现役火帽枪的击发机构。

    吴应箕深吸一口气,铺开考纸。他先从容解答了各类基础考题,笔走龙蛇,条理清晰,显露出扎实的格物功底。

    最后,他将目光投向了那道压轴的武器改良题。

    他没有选择小巧的火铳,而是将答卷的空白处作为图板,提笔蘸墨,手腕悬空,竟开始勾勒一幅极其复杂的火炮结构图。

    笔尖游走,线条精准如尺规所作。炮身倍径、膛壁厚度、耳轴位置、炮车结构…无数细节一一呈现。

    更令人叫绝的是,他重点描绘了一种全新的、带有自紧结构的炮膛设计,并辅以繁复的算式推导其承压强度;又设计了一种巧妙的楔形炮闩和缓震机构,用以提高装填速度并减少后坐力。

    他在图侧以小楷密密麻麻地注解,从冶铁选料、铸模技巧,到弹药配比、射表编制,乃至炮组训练要点,无所不包。

    这已不仅仅是一张图纸,更是一份完整的、可立即投入试制的技术说明书!

    周围其他考生看得目瞪口呆,连监考的宋应星都忍不住凑近观摩,啧啧称奇。

    吴应箕全神贯注,额角沁汗,仿佛又回到了南京城外那座他偷偷建立的小小试验工坊。

    考试结束后,吴应箕并未离去。他捧着那卷厚重的考卷,连同怀中那份油布包裹的《改良图说》,径直求见主考官宋应星,言明有破虏利器献上。

    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刘体纯耳中。闻听有一江南士子不仅在格物科考中表现惊人,更声称身怀红衣炮改良秘法,顿时来了兴趣。

    在将军府偏厅,刘体纯见到了吴应箕。后者虽经风浪颠簸、考场劳顿,却依旧脊背挺直,不卑不亢。

    “学生吴应箕,拜见刘将军。”

    他从容行礼,随即双手奉上考卷与图说,轻声道:“此乃学生答卷及平日所绘红衣炮改良图说,仓促而成,瑕疵必多,然皆出自实心,盼能于将军抗虏大业有微末之助。”

    刘体纯先展开那份考卷,只看了一眼那精密的火炮结构图,眼神便是一凝。

    他久经战阵,对火炮再熟悉不过,一眼便看出图中设计远超当前明军和清军所用红衣炮的水平!尤其是那炮膛和炮闩设计,简直是天才的构想!

    他强压激动,又迅速翻阅那厚厚的《改良图说》,越看越是心惊。这已不是简单的改良,近乎是一场火炮技术的革命!其思路之缜密,数据之详实,绝非纸上谈兵!

    “此图…皆是先生所绘?”刘体纯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正是在下。”吴应箕坦然道。

    “学生鄙弃空谈,素喜匠作格物之事。于南京时,便常暗访工匠,观摩西洋铳炮,推演其理,积年而成此图。闻将军此处唯才是举,故冒死来投。”

    “好!好!好!”刘体纯连说三个好字,猛地站起身,上前紧紧握住吴应箕的手,“我得先生,如高祖得张子房,如光武得邓禹!岂止是微末之助,实乃雪中送炭,久旱甘霖!”

    他当即说道:“格物科头名,理应便是先生!但为保密起见,先生可否摒弃虚名,即刻任“匠作监’主事之职,专司火炮营造改良!一应人手、物料、工坊,尽皆满足!”

    吴应箕一笑,拱手施礼:“但凭将军安排!

    刘体纯大喜,又对吴应箕道:“吴先生,你这图说价值连城!但我军中现有几位大匠,于铸炮、火药亦有独到之处。还望先生能不吝赐教,与他们合力,将纸上利器,化为阵前霹雳!”

    吴应箕深深一揖道:“敢不从命!学生愿与诸位师傅同心协力,必为我沧州铸出克敌制胜之神炮!”

    宋应星在一旁抚掌笑道:“主公又得一大才!吴先生之图,与主公所言‘雷公’之念,正可相辅相成!若以新炮发射带引信之开花弹,其威…”

    几人相视,眼中皆燃起熊熊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