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体坛之重开的苏神》正文 2187章 超极限下压交接!莫斯科的轮盘开启
    就在这个时候。

    后面的跑道好像出现了惊呼声。

    但是这些都干扰不了前面的人。

    因为他们再怎么跑,也不可能传到前面来。

    铜牌的归属战和前两名的冠军争夺战没有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来说,金银铜其实在备战方面会出现完全不同的选择。

    金牌和银牌其实都是朝着冠军开始争夺的,冠军失败了,争夺才叫银牌。

    但是铜牌的争夺者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争夺冠军。

    你想想看差别这就出来了吧。

    奖牌争夺,从来就不一样。

    看着博尔特这里反杀过去接近两米。

    不找办法,根本顶不住。

    再加上老赵那边顶不住鲍威尔接力。

    那么起码要给创造一个……

    平局或者是略微超过的局面。

    起码也要平局。

    不然的话,那希望渺茫了。

    毕竟鲍威尔这边的第四棒,一直很强。

    不管是上一世还是这一世,这都是公认的强,尤其是博尔特一直在跑第三棒的情况下,那最强的第四棒就是鲍威尔啊。

    老鲍这边。

    你可以怀疑他的大赛能力。

    但是你不能怀疑他的小赛能力。

    不能怀疑他拿到接力棒后的能力。

    如果你怀疑最后一点。

    那你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田径迷。

    因此苏神在这里给赵昊焕了的眼神——

    就是这个意思。

    老赵。

    已经到了情况危机的局面。

    采用S计划吧。

    赵昊焕这里几乎是秒懂。

    他和苏神默契度早就达到了,再加上早就已经约好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就直接选择这样做。

    毕竟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大不了就是拿到银牌,但是这么做还有机会去争取争取金牌。

    怎么都不亏。

    超极限下压式改良交接。

    现在就得这样做。

    老早,这就是备选的方案。

    只是一直没有实战过。

    因为没有机会,而且这么做的风险也很大。

    正常情况下用不着这样做。

    但是这一次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

    在后面整体都没有赶上来的情况下。

    在美国队也不知道出现什么情况,竟然还和第二集团搅在一起的情况下。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突围时机。

    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时机。

    是一个很好的实验时机。

    反正。

    我们也不吃亏。

    此时不这么做,什么时候这么做呢?

    所谓超极限改良下压式交接技术。

    本身就带有极限两个字。

    这意味着这么做肯定是有风险的。

    而且风险肯定还不低。

    普通的人根本连尝试的必要都没有。

    首先他要极高的默契度。

    你像美国牙买加那种平常没有长期在一起生活,长期在一起训练,长期在一起做交接的队伍。

    让他们尝试多少次都不可能做到。

    概率太低了。

    几乎和中彩票差不多。

    甚至比中彩票概率还低。

    只有拥有极高的默契度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因为超极限改良下压式交接技术,是田径短跑接力项目中,以“最大化速度传递效率”“最小化交接时间”“极限化交接位置”*为核心目标,对传统下压式交接技术进行生物力学与运动生理学优化的新型技术体系。

    其本质是通过精准控制“力效、姿态、时空”三大维度,在20米交接区的18-19米末端,以0.04-0.05秒的毫秒级时间完成接力棒传递,实现“速度损失极低、交接失误率极高”的技术效果。

    核心服务于4×100米接力的关键棒次冲刺衔接。

    要做好这个,接棒端“V型凹槽+五点固定”的生物力学原理缺一不可。

    V型凹槽:基于手掌解剖结构的“引导-锁定”机制。

    V型凹槽并非单纯的姿态调整,而是对手掌肌肉分布与关节活动规律的精准适配,核心原理包含——

    肌肉功能适配:手掌内侧的掌长肌、尺侧腕屈肌呈“斜向纤维分布”,其主动收缩时可自然形成内凹弧度。

    凹槽15-18毫米的腕关节下沉幅度,恰好对应这两块肌肉的“最优收缩范围”。

    此时肌肉肌节重迭度达85%,既能输出足够张力形成深度凹槽,又避免肌肉过度拉伸导致的疲劳。

    同时,凹槽“入口窄-中段宽”的漏斗形态,契合接力棒高速传递时的“先引导、后锁定”需求。

    入口窄可通过视觉与肌肉感知精准对准棒体,中段宽则为棒体嵌入提供足够空间,避免卡顿。

    其次是关节活动极限匹配。

    凹槽形态严格遵循手指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食指与中指的最大内收角度决定入口宽度,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的协同活动角度决定中段宽度。

    这种适配确保接棒时手指关节无需超出生理极限,既提升动作稳定性,又降低关节损伤风险。

    如指间关节韧带拉伤概率从传统的3%降至0.5%。

    当然这只是记住最重要的还是接下来的这一步——五点固定。

    肌梭的实时位移反馈。

    手指肌肉内的肌梭可感知0.01毫米级的棒体位移,当棒体因速度波动产生横向偏移时,对应手指的肌梭会立即向脊髓中枢发送信号,中枢在0.02秒内触发对应肌肉的收缩/放松。

    例如棒体左偏时,食指屈肌额外收缩,增加3-5握力,无名指屈肌轻微放松,减少2-3握力,实现棒体动态复位。

    这种“感知-调整”闭环,是传统三点固定无法实现的,可以使棒体横向偏移量控制在5毫米内。

    其次就是力的矢量均匀分布。

    五点固定时,握力通过“拇指上压(1+四指侧压,食指/中指12-15、无名指/小指8-10,形成正五边形力场,棒体受到的压强从传统三点固定的8/mm降至5/mm。

    低于碳纤维接力棒的10/mm抗压极限。

    同时,力的方向呈放射状指向棒体中心,避免传统三点固定时“单侧力过大导致的棒体旋转”,增加交接速度。

    就是掉棒概率会大幅度提升。

    这两年做好之后,才算是打好了基础,可以开始别的项目。

    交接的瞬间,采取送棒-接棒“三力协同”的动力学原理。

    力效系统的构成:双向四力的动态平衡。

    超极限改良技术打破传统“单一送棒下压”的力效模式,构建“送棒端,下压+推送,+接棒端,提拉+锁定”的双向四力系统,其动力学逻辑基于力的合成是——

    送棒端双力:垂直+水平的复合驱动。

    下压力:由腕屈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收缩产生,方向垂直向下,作用是将棒体压入接棒者凹槽,抵消棒体高速传递时的向上浮力。

    因空气阻力与接棒者手臂后伸产生的轻微上抬趋势。

    推送力:由肩伸肌与肘伸肌协同产生,方向水平向前,作用是推动棒体沿凹槽下滑,加速棒体嵌入速度。

    两力通过腕关节合成“斜向前下”的合力,确保棒体沿凹槽中轴线平稳嵌入,避免传统单一力效导致的“棒体撞击凹槽边缘”。

    接棒端双力,则是采取反向+锁定的协同约束。

    提拉力度:由腕伸肌,桡侧腕伸肌、尺侧腕伸肌收缩产生,方向垂直向上,与送棒者下压力形成“垂直方向力平衡”。

    抵消70-80%的下压力冲击。

    锁定力:由掌心肌群,小鱼际肌、大鱼际肌,与手指屈肌协同产生,方向水平向内,作用是将棒体固定在凹槽中段,通过“侧向挤压”避免棒体纵向滑动。

    也就是说,三力协同的核心难点是“送棒下压/推送”与“接棒提拉/锁定”的同步。

    单独都不好做。

    何况达到同步性。

    首先需要通过长期专项训练,大脑运动皮层会形成固定的“力效时序模板”。

    当送棒者看到接棒者凹槽姿态时,运动皮层会自动激活腕屈肌。同时接棒者运动皮层激活腕伸肌,这种“预编程序”使力效启动无需有意识控制,缩短反应时间。

    然后经过本体反馈调整。

    肌肉中的腱器官感知张力会实时监测力效大小,若送棒者下压力超过32,腱器官会抑制腕屈肌收缩,降低下压力至30。

    若接棒者提拉力度不足25,肌梭会触发肩伸肌额外收缩,提升提拉力度至27。这种“感知-调整”闭环确保力效始终处于最优范围。

    就这些。

    赵昊焕开始预跑。

    这个时候苏神已经被反超了过去。

    只见赵昊焕立于交接区前10米预跑区起点,采用“低重心预跑预备姿”。

    单手支撑。

    双脚前后开立,前腿膝关节弯曲115度,后腿膝关节弯曲130度,上半身前倾35度,肩胛骨后缩下沉,核心肌群紧绷以维持平衡。

    赵昊焕双脚前后开立的姿态已维持1.2秒,后脚全掌仍贴在预跑区起点的橡胶颗粒上,踝关节跖屈角度稳定在45度,55的蹬地力度通过鞋底纹路传导至地面,留下细微的压痕。

    他上半身前倾35度的角度未变,肩胛骨后缩下沉的幅度随着呼吸微微起伏,核心肌群像绷紧的钢索,每一次胸廓扩张都让腰腹肌肉的张力提升0.5。

    这是为了抵消预跑启动时的惯性冲击。

    启动。

    砰砰砰砰砰。

    当第三棒苏神跑至预跑区前4米时。

    赵昊焕以“后脚蹬地-前脚提拉”启动预跑。

    后脚全掌蹬地,踝关节跖屈45度,蹬地力度55,推动身体向前。

    刚刚起步前脚前掌快速落地,步长控制1.5米,左臂始终锁定接棒姿态,仅随身体前移做水平后移,确保接棒凹槽始终对准苏神送棒方向。

    所谓接棒凹槽是——上臂与躯干夹角固定40度,前臂与上臂呈95度夹角,腕关节主动下沉15毫米,掌心内侧掌长肌、尺侧腕屈肌主动收缩,形成深度3毫米、宽度1.2厘米的“V型接棒凹槽”。

    拇指外展60度,食指、中指指腹内收,指根紧贴掌心,形成“入口窄、中段宽”的漏斗状通道,确保棒体进入后无法横向滑动。

    看到苏神已经过来了。

    赵昊焕开始,提速。

    此时5米外的苏神正全速冲来,钉鞋蹬踏跑道的声音越来越近。

    他右手握着接力棒,原本握在棒尾1/3处的手,悄悄挪到了中后1/3交界的位置,握力从45降到25,手指轻轻扣着棒体。

    他上半身往左边转了4度,右胳膊慢慢往后伸,每跑两步,胳膊跟身体的夹角就增加15度,小臂随着动作逐渐抬起,棒体始终保持与地面平行,棒尖稳稳对着赵昊焕的V型凹槽。

    这是“超极限下压式”的送棒预备,每一个角度都经过反复校准。

    一点都不能错。

    赵昊焕盯着苏神的右手,左臂随着身体的轻微晃动缓慢水平后移,每秒移动1.2厘米,那道V型凹槽始终对准棒尖方向,连一毫米都没偏。

    他能感觉到掌心肌肉在微微发麻,却不敢有丝毫放松——这道凹槽的精度,是后续“下压嵌入”的基础,只要偏一点,就可能错过接棒时机。

    当苏神跑到预跑区3米处,赵昊焕突然感觉到身体里的“启动信号”被触发——

    后脚全脚掌猛地蹬在跑道上,踝关节往下扣了45度,一股55的力道顺着脚掌传到小腿,推动身体往前冲。

    他也开始大幅度提速。

    前脚快速落地,落地瞬间踝关节轻轻缓冲,却没让上半身有丝毫倾斜,左臂依旧保持着后伸的接棒姿态。

    上臂40度、小臂95度的角度纹丝不动,腕关节15毫米的下沉深度也没变化。

    V型凹槽的入口因为掌心肌肉的收缩,悄悄缩到了1厘米宽。

    苏神此时的右胳膊已经伸得更开,上臂与躯干的夹角达到125度,小臂完全水平,肘关节微屈,棒尖离赵昊焕的V型凹槽只剩2.8米。

    他手腕轻轻往下压了一点,让棒体前端微微倾斜2度,通过余光确认棒尖与凹槽中轴线完全重合后,手指又松了松,握力降到22——

    这是为后续“超极限下压”留的力,握得太死,嗯。反而没法快速推送棒体。

    赵昊焕的预跑速度越来越快,他能感觉到核心肌群在发力,腰腹硬得像块铁板,连呼吸都变成了短促的“快吸快呼”,却没让左臂有任何晃动。

    也不敢有。

    这种极限的动作,他们虽然也一直有练,但是在实战里面做还是头一回。

    而且这个失误的概率很高,在训练里面成功率都是这样,更不要说在实战。

    必须全神贯注才行。

    一点训练的步骤都不能有差错。

    砰砰砰砰砰。

    苏神进一步接近。

    赵昊焕V型凹槽里的掌长肌和尺侧腕屈肌更紧了。

    凹槽内壁的张力在慢慢提升。

    就像一张拉满的网。

    等着棒体“钻”进来。

    苏神的右胳膊此时已经完全锁定姿态,上臂125度的夹角通过三角肌后束的发力维持着,小臂水平,棒体平行于地面,棒尖离凹槽越来越近。

    他能感觉到手指与棒体的接触越来越轻,却能精准控制棒体的方向。

    这是“超极限下压式”的关键,送棒臂的刚性与手指的柔性结合,既保证轨迹稳定,又能快速传递棒体。

    预跑区2米处,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赵昊焕的预跑速度已经跟开始匹配苏神的节奏。

    他的前脚再次落地,步幅虽在变化,却没让接棒臂的位置有任何偏移,V型凹槽离棒尖只剩1米。

    掌心肌肉的张力提升到27,食指和中指的指腹贴在凹槽内壁,能清晰感觉到空气流过凹槽的细微触感,却不敢有丝毫动手指的念头——

    “超极限下压式”的接棒,讲究“被动触发”,要等棒体主动嵌入,再发力包裹。

    苏神此时的上半身稍微往前倾了一点,右肩微微下沉,让送棒臂的角度更稳。他的右手腕继续往下压,棒体前端的倾斜角度增加到4度,棒尖离凹槽只剩50厘米。

    手指的握力降到20,食指和中指轻轻贴在棒体上,像是在“引导”棒体往凹槽方向走,而不是“推”……

    这是“超极限下压式”与传统动作的区别,更注重“顺势嵌入”,而非强行推送。

    赵昊焕能感觉到心跳在加速。

    他却不能多想。

    只能尽可能精准控制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他的左臂肩关节微微下沉,让接棒臂的位置更低一点,确保棒体下压时能顺利进入凹槽。

    V型凹槽的入口处,拇指和食指、中指形成的“漏斗”越来越明显。

    凹槽中段的宽度依旧保持1.2厘米,就等着棒体进来后“卡住”。

    交接区0-5米。

    这是第一个正式交接区。

    虽然是第一个正式交接区,但是一般也没有谁会在这里进行交接,尤其是进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大家的接力技术都突飞猛进。

    更不会像以前一样随意。

    所以这里虽然是第一个正式交接区,但是不会有队伍在这里进行交接。

    当赵昊焕的脚踏入交接区0米标记线时,他突然停止了左臂的水平后移,将V型凹槽固定在距躯干32厘米的位置。肩关节微微下沉1.5厘米,肘关节完全锁定,腕关节也不再移动,形成“肩-肘-腕”三点固定的刚性结构。

    这是“超极限下压式”的轨迹校准阶段,只要这个结构不动,凹槽就不会因为跑动颠簸而偏移。

    不然在这么高的速度下,很容易发生交接紊乱。

    而且没有再来第二次的机会。

    苏神此时也踏入了交接区。

    他的右胳膊上臂与躯干125度的夹角完全锁定,小臂水平,棒体前端的倾斜角度最终调整到7度。

    这比传统下压式多了2度,是“超极限”的关键改良,能让棒体更快地嵌入凹槽。

    他通过余光最后确认一次棒尖与凹槽的对准情况,然后手指轻轻放松,握力降到18。

    让棒体前端自然探出。

    减少后续下压时的阻力。

    这里还看不出什么来。

    余位力他们,也都还是刚刚的表情。

    没觉得的场面有什么反转的可能。

    因为正常情况下,希望已经很渺茫了。

    作为一个专业的教练团队,本就不该去奢望一些奇迹性质的事情。

    如果你去奢望奇迹。

    那原本就是你不合格。

    赵昊焕的掌心肌肉此时已经绷紧到极致,张力达到28,V型凹槽的入口缩到0.8厘米宽,食指和中指的指腹紧紧贴在凹槽内壁,拇指微微下压,像是在“守护”凹槽入口。

    他能感觉到身体在快速前进,却能让接棒臂的位置纹丝不动,连凹槽的方向都没偏过0.1厘米。

    这是千百次训练练出的肌肉记忆,哪怕周围再吵,也要精准控制姿态。

    苏神的右手腕此时开始缓慢转动,准备启动“超极限下压”。

    他的手指虽然松,却能精准控制棒体的方向,棒尖离凹槽只剩2厘米,仿佛能清晰看到赵昊焕凹槽里紧绷的肌肉。

    深吸一口气。

    苏神手腕的转动速度慢慢加快。

    按压力度从0开始逐渐提升,准备让棒体“压”进凹槽。

    这个时候进入了第二交接区。

    交接区5米处,一声轻微的“触”声在两人之间响起。

    苏神的棒尖终于碰到了赵昊焕的V型凹槽入口。

    苏神的手腕立即加快转动速度,以0.6m/的速度往下压,按压力度从0快速提升到18,同时食指和中指轻轻往前推,形成“下压+推送”的复合力。

    推动棒体往凹槽里钻。

    他能感觉到棒尖碰到凹槽内壁的阻力,却没停手,而是继续保持下压和推送的力道,让棒体顺着凹槽往里滑。

    这是“超极限下压式”的初步嵌入。

    必须稳,不能让棒体滑偏。

    偏了就要完了。

    没有任何抢救的办法。

    赵昊焕在棒体接触的瞬间,掌心肌肉像是被“点燃”了一样,小鱼际肌和掌心肌的张力瞬间飙到35。

    他没主动去抓棒,而是让食指和中指顺着棒体的滑动方向往中间收,指腹紧紧贴住棒体两侧,指根顶住棒体中段,拇指从上面压下来,施加12的握力,把棒体固定在凹槽中段。

    此时棒体30%嵌在凹槽里,还没完全脱离苏神的手,处于“半交接状态”

    这是“超极限下压式”的过渡阶段,既保证棒体不丢,又为后续深度嵌入做准备。

    苏神能感觉到棒体在凹槽里滑动的阻力,却没调整力道,只是保持着下压18、推送5的复合力,让棒体稳步往里嵌。

    他的送棒臂依旧保持着上臂125度、小臂水平的姿态,连肩关节都没动过。

    只要送棒臂稳,棒体的轨迹就不会偏。

    也不能偏!

    赵昊焕此时能清晰感觉到棒体在凹槽里的滑动,掌心肌肉随着棒体的移动微微调整张力,却没让棒体有丝毫横向偏移。

    他的核心肌群更紧了,腰腹发力维持着身体的平衡,哪怕钉鞋蹬地的震动传到身上,也没让接棒臂有任何晃动。

    第三交接区。

    这个时候牙买加那边的交接棒都已经出去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就是普通的立棒式交接。

    这种交接几乎是没有什么先进性可言。

    一切求稳。

    不过还是那句话,因为他们以前的交接分数太低了,现在只要拿个及格,那都是大幅度提升。

    这是最稳妥的办法。

    米尔斯的做法没有任何问题。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即便是你让他们集训,也不像是别的队伍能集训那么久。

    一两个月的时间,复杂的交接是掌握困难,不如用简单的模式。

    米尔斯也想得很清楚。

    这一次莫斯科之后。

    不就有两年的大赛休整期?

    那个时候再做一些复杂的调教会更好。

    所以这是他在短时间内能够想到在安全属性没问题的情况下,增加牙买加队接力能力的最佳模式。

    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没错,处理的也很好。

    就算是弗朗西斯和他的竞争失败,现在看过去也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换成自己……

    恐怕也不会好多少。

    进入交接区10米处,苏神突然加快了手腕的转动速度。

    从0.6m/提升到1.2m/,按压力度也从18增至25,同时食指和中指的推送力从5加到10,形成“强力下压+推送”的复合力。

    棒体在这股力道的推动下,嵌入凹槽的速度从0.6m/提升到0.9m/,嵌入深度快速从30%往60%推进。

    这是“超极限下压式”的核心阶段,必须用最快的速度让棒体深度嵌入。

    赵昊焕立即感觉到了棒体的加速,他没有硬抗,而是顺势启动了“提拉协同”动作。

    左手腕以0.4m/的速度轻轻往上提拉6毫米,提拉力度18,这股力与苏神的下压力形成“反向对冲”。

    他能感觉到棒体在凹槽里的滑动阻力突然小了很多。

    这是“超极限”的关键改良,传统下压式只有送棒方的下压力,而他们加入了接棒方的提拉,让滑动阻力降低40%,嵌入速度更快。

    这也是给了赵昊焕一个信号。

    让他赶紧做好准备。

    最关键的时候。

    来了。

    只见赵昊焕的无名指和小指也终于动了。

    它们慢慢向棒体靠拢,轻轻贴在棒体另一侧,与拇指、食指、中指形成“五点固定”。

    拇指从上面压着,食指和中指在两侧,无名指和小指在另一侧。

    360度包裹住棒体。

    握力逐渐提升到47。

    此时棒体60%嵌入凹槽。

    已经能感觉到棒体的重量在往自己这边传,却没敢完全发力。

    还要等苏神的“卸力信号”。

    苏神能感觉到棒体传来的提拉感,却没减力,反而保持着25的下压力和10的推送力,让棒体继续往里嵌。

    他的手指已经快要碰到赵昊焕的掌心,却依旧保持着轻柔的触感,通过手指的力反馈调整动作的同步性。

    只要赵昊焕的提拉力度有变化,他就会微调推送力,确保两人的动作误差不会过度。

    因为到了第三交接区的时候,普遍速度都会越来越快。

    那这个时候。

    你要做的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必须维持同步性。

    如果这个一点没做好。

    速度越快的情况下,你能够调整和弥补的空间就越小。

    同步性不够,即便有一人跑得再快也不行。

    这其实是被很多人忽略掉的一点交接可不仅仅只是一个手上的动作。

    如果不同步。

    后面的人跑得更快会撞。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美国队身上。

    前面的人跑得太快,会拿不到交接棒。

    这经常出现在一些实力没那么强,但是交接也比较随意的美洲队伍上,当然非洲队伍也会出现。

    反而是欧洲和亚洲的队伍会整体更在意同步性。

    因为他们的实力相对来说更弱,需要用这一点来弥补劣势。

    钉鞋声继续前进。

    进入第四交接区。

    正常来说,苏神和赵昊焕几乎都会选在第三区的最后和第四区的前端进行交接。

    交接区15米处,苏神的下压力达到了峰值30,腕关节下压角度也达到15度,棒体嵌入深度75%。

    他能感觉到棒体几乎已经全部进入赵昊焕的凹槽,却没停手,而是继续保持着力道,通过手指的细微触感,确认赵昊焕的提拉力度也同步达到25的峰值。

    这是“超极限下压式”的力协同峰值,两人的力道必须完全匹配,才能让棒体平稳过渡。

    赵昊焕此时的“五点固定”握力已经提升到55,掌心肌肉的整体张力达40,V型凹槽内壁与棒体完全贴合,连一丝间隙都没有。

    他能通过掌心的触感,精准感知苏神下压力的变化,每当苏神的力道加一点,他的提拉力度就跟着加一点,确保棒体不会因为力道不均而晃动。

    他能感觉到心跳快得像要跳出胸腔。

    这种极限操作。

    以前可从没有在实战中做过。

    实战和训练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即便是他赵昊焕。

    也一样紧张。

    为了让大脑不要多想,只能全心全意的计算着棒体完全嵌入的时间。

    这个时候其实牙买加的第三四棒都已经交接完毕,准备启动了,种花家接力队这边,苏神却只是的手指此时已经快要离开棒体,却依旧保持着10的推送力,确保棒体继续往里嵌。

    他的送棒臂依旧保持着刚性姿态,上臂125度、小臂水平,没有丝毫放松。

    “超极限下压式”讲究“送到底”。

    只要没完全脱离,就不能变姿态。

    这里是最容易失误的地方。

    一定要稳住。

    赵昊焕的“五点固定”此时已经完全锁定棒体,他能感觉到棒体的重心已经完全在自己这边,却没敢动换棒的念头。

    还要等苏神先卸力。

    他的右臂已经悄悄做好了准备,肘关节微微弯曲,就等着左手把棒传过来。

    “嗯?怎么还不交接?”

    余位力袁郭强等人都皱眉,内心异口同声的问出了这个疑问。

    就目前这个场景,已经没心思再说话。

    但看他们眼神就已经明白,他们肯定都想到了这个问题。

    平常怎么说在这里都开始做交接了呀?

    就算是再有默契,从这里交接都已经是绝无仅有。

    除了美国队有时候因为很随意的状态会出现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是特意这么做。

    就算是美国队,那也是碰运气,他们的交接永远不知道是在哪一个区就会进行。

    所以像这种随意完全凭运气的情况是不能计算在内的。

    也就是说苏神和赵昊焕,他们两个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他们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要在这里进行交接。

    要在极限的极限进行交接。

    15米,16米,17米,18米……

    在交界区到了大概18.2米处。

    苏神终于开始“卸力”。

    下压力从30快速降到10。

    推送力却保持15,手指慢慢放松。

    从之前的“轻扣”变成“指尖轻触”。

    他能感觉到棒体正在脱离自己的控制

    却没急着收回手。

    而是通过指尖的触感。

    引导棒体最后一段的嵌入。

    赵昊焕瞬间感觉到了苏神的卸力。

    他立即加大“五点固定”的握力,从55骤升至60,同时手腕保持着提拉姿态,轻轻往自己这边“拉拽”棒体。

    他能感觉到棒体正在快速脱离苏神的手指,棒体已经开始出现了不稳定状态。

    “五点固定”的360度包裹,让棒体的横向偏移量控制在0.5厘米内。

    在这个过程中的棒体不稳定,状态会加剧。

    如果你不能搞得定的话。

    不是脱手,就是要直接出交界区。

    或者会因为抓不住棒,整个影响自己的前进状态,花更多的精力去调整手部摆臂动作。

    不管是哪一个。

    只要是出现了。

    那肯定就没戏了。

    当然要是实在不行,赵昊焕肯定也是会采取直接没拿稳也得往前走。

    因为这样起码可以保证第二,不至于脱手或者直接出了交接区犯规。

    毕竟牙买加如此强势,拿到第二也不是不能接受,只是说现在有可能的话……

    最好还是第一。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

    包括赵昊焕自己。

    都已经渐渐成为了“首先思考能不能夺冠”。

    起码在接力赛里面渐渐就变成了这样。

    拿过了冠军成为了世界纪录保持者,这种感觉你做到过以后自然就不想再回去。

    不仅是为了个人,也是为了整个团体荣誉,甚至是整个人种的荣誉。

    这个时候真可以说,不管是为了哪一种,不管是因公还是因私,最好都能够保住胜利。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能够击败牙买加……

    赵昊焕相信。

    不仅是他自己,所有的国内选手都会大大的提振士气。

    会让他们明白,即便是在这种劣势下,我们也依然可以不放弃,依然有夺得冠军击败强敌的可能。

    可能性就是竞技领域里面最可贵的东西之一。

    因为如果你连可能性都没有坚定的相信,那你连挑战困难的**都没有。

    人是个很奇怪的动物,如果你觉得有可能的话,你的挑战**其实才是最旺盛的时候,你想想自己不管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还是碰到危机,时刻需要你挺身而出。

    你这个**最旺盛的时候,是不是可能性拥有的时候?

    如果没有什么可能性,起码是你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可能性的时候……

    你这个时候的挑战**挺身而出的**是不是就会大幅度下降?

    甚至被赶鸭子上架之后,那也只是赶鸭子上架。

    根本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准,甚至会失常。

    那在这种情况下。

    就彻底变了。

    当认为不可能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成为一个群体概念,成为一把压在群体脑袋上,甚至是心灵里的锁链。

    让整个群体都对于这一个事情出现天然的不自信,甚至是畏惧反应。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做出了1之后,后面的人往往在想做出2会比从0~1更简单。

    信念就是要有人能做得到,只要有人能做到,就意味着这条路……

    不是完全不通的。

    只要验证了这一点,人的思想枷锁就会被打破。

    总有人能站出来,毕竟这条路是能走通的。

    苏神的手指此时已经快要离开棒体,他的送棒臂依旧保持着姿态,直到指尖感觉到棒体完全脱离的瞬间,才开始慢慢收回手臂

    肘关节弯曲90度,避免挡住赵昊焕的冲刺路线。他能感觉到胸口在剧烈起伏,却忍不住盯着赵昊焕的手。

    确认棒体是否稳稳在他手里。

    和博尔特在这里的对抗,已经耗费了他全部的精神力。

    要不是还有一口气顶着。

    看到博尔特在这一波爆发出这么恐怖的能量,即便是苏神也难免感觉到会不会就……

    不可能了。

    幸好两世为超级运动员的他心智极其坚定,这样的念头最多只出现过一瞬。

    然后很快就强迫自己支撑下去。

    支撑的把接力棒交接完毕。

    就可以了。

    就能休息了。

    赵昊焕此时已经完全握住了棒体,却没停。

    “超极限下压式”的最后一步,是“快速换棒”。

    他的左手腕轻轻内旋15度,让棒体从“凹槽嵌入”的角度,转为“水平持握”,同时右臂快速向左摆动,右手拇指和食指形成“环形接棒位”,对准棒体末端。

    场边。

    怎么还不松???

    袁郭强和余位力都有些急了。

    毕竟第二名还可以接受也能解释,但是这要是失误了,可是什么名字都没了呀。

    他们自己没事,反正已经一把年纪已经吃到了这些年轻人给自己带来的红利,他们只是不希望这一批年轻人……

    因为这样的失误受到无端的指责和打压。

    毕竟对于一些人来说,运动只有成绩,没有过程,没有困难,他们也只会看到成绩。

    你没有出成绩,不管你什么困难都是失误,都得有人背锅。

    他们可不希望出现这样的事情。

    因此现在才格外着急。

    19米处。

    棒体完全脱离苏神的指尖,赵昊焕的左手立即发力

    以0.7m/的速度将棒体往右手传。

    右手稳稳接住棒体的前1/3处,握力40,手指一扣,就将棒体固定住。

    左手随即自然收回体侧,整个换棒动作一气呵成,没有丝毫停顿。

    苏神此时已经收回了右手。

    脚步慢慢放缓,却盯着赵昊焕的背影。

    那一口一直顶着,甚至差点把他顶出内伤的气。

    终于。

    可以放了下来。

    因为他知道。

    交接完成了。

    从棒体接触到换棒结束,比传统下压式缩短了55%,交接位置精准锁定在19米区间,这是他们练了无数次的“超极限”成绩。

    再往后面走,那就真的是难以掌控,完全是在冒险了。

    这里足够了。

    多几米就能让赵昊焕的启动,比原本快几米。

    能让他更早的进入加速状态。

    能让他更早从加速进入途中跑。

    进入次极限。

    进入极限。

    苏神看着赵昊焕,收走了接力棒。

    身形只是微微的晃动了一下。

    他顿时明白。

    没失误。

    成了。

    大赛之中第一次做就成了。

    这次冒险。

    值了。

    值大了呀。

    砰砰砰砰砰。

    这个时候,赵昊焕已经开始冲出。

    苏神力量就像是一瞬间被抽空。

    大声喊道。

    “冲!”

    “狗焕!”

    “拿下冠军!!!”

    这些嗓子和博尔特喊出的这一嗓子,何其相似。

    只是一个是英文,一个是中文罢了。

    内容和蕴含的含义。

    却是一模一样。

    而就在这一瞬间。

    所有人都发现。

    刚刚牙买加还拥有的优势。

    瞬间开始被吃掉。

    而且和前面苏神那种通过交接大幅度吃掉不同。

    这种吃掉。

    就像是视觉上。

    赵昊焕加了超级发动机。

    明明鲍威尔先进行交接往前冲。

    却一下子。

    就被那个身材高大的东方人。

    带着火红色的身影。

    瞬间追了上。

    然后。

    直至超越。